大概《封神第一部》里唯一用暖色滤镜的就是伯邑考了,依稀记得上一次杨玏还是《三十而已》里的陈养鱼,让人恨得牙痒。
《封神》里出场十分钟,让观众意难平,不少人对姬发骑着白马说“回家”的时候,感动得泪流满面。
一个温文尔雅、仁慈孝顺、兄友弟恭的伯邑考人设就这么立住了。
可见演技才是一个演员最好的化妆术。
关于伯邑考的死因,有说是因为崇侯虎挑拨,也有说是苏妲己“爱而不得”怀恨在心,总之最后都是被纣王做成了肉酱,用来考验他老父亲姬昌。
然而历史上真的有伯邑考这个人吗?他的真正死因又是怎么样的呢?
史书上记载,周文王姬昌有十个儿子,伯邑考就是嫡长子,为正妃太姒所出,和姬发是同母同父的兄弟,两个人只相差了2岁。
父亲和弟弟都姓姬,怎么到了伯邑考就不同姓了呢?实际上“考”是名,“邑”是官职名,“伯”是排序,若伯邑考没当上“邑”官,应该也像弟弟那样,直接叫姬考。
伯邑考留在纣王身边充当质子,给纣王赶马车,精通音律日常弹琴吹笛给纣王助兴。直到老父亲姬昌获罪被关进了大牢。
史书上对纣王释放姬昌的记录只有一句,大意是伯邑考给纣王送了很多财宝、美妾,纣王很开心地说:“这些宝贝有一样就足够放了你父亲了,何况还送了我这么多。”
于是被关了七年之久的姬昌就这么被放出来了,这就显得非常草率。
后人猜测,纣王释放姬昌还另有深意。当时周边很多小国对商纣有异心,纣王感觉非常头疼,出兵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姬昌说:“大王我有办法,不用一兵一卒帮您将这些小国收服了。”
纣王一听,诶,不错哟,那你赶紧出来干活去。
所以这种猜测和后面纣王释放姬昌又奖励了很多财物和权力也算对上了,如果不是让姬昌给自己干活,又给钱又给人算什么事。
但目前没有任何出土文物佐证纣王释放姬昌的真正原因,那留给后代史官和戏剧作者们的空间就很大了。
西晋的皇甫谧就在他的书里增加了纣王将伯邑考做成肉羹试探姬昌的情节。但是司马迁不同意,他觉得这太扯了,于是拒绝将这些内容写进自己的书里。
到《封神演义》的时候,又增加了一些细节,比如苏妲己“见色起意”,引诱伯邑考被拒后,恼羞成怒挑拨纣王将伯邑考杀了,再用来考验姬昌到底是人还是神。
古人结婚生育得早,姬昌13岁就得了长子伯邑考,如果姬昌被抓的时候已经七老八十了,这伯邑考也嫩不到哪里去了。
司马迁对伯邑考的生死问题只有一句话:“其后不知所封”。
意思是说,牧野之战,周武王姬发灭了商纣之后建立周朝,分封各国,唯独没有给伯邑考封地。可见伯邑考在牧野之战之前就没了,而且没有子嗣留存。
当然也有史官猜测在姬昌被抓之前,伯邑考已经死了,有可能是死于某一场战役,有那么几年姬昌四处征战,伯邑考带兵上了战场,这命就难说了。
如果伯邑考没死,商纣会被灭吗?
大概率是会的,毕竟在伯邑考有生之年,老父亲也没看上他,绕开了“嫡长继承制”,立了老二姬发为太子。
从乱世角度来说,西岐更需要像姬发这样更果敢勇猛、能征善战的君主。
姬昌虽无法预测两个儿子的生死,但至少在看人用人方面,也算慧眼如炬。伯邑考愿意替父去死,仁孝有余而狠辣不足。
《封神第一部》中,纣王杀伯邑考的改编是成功的。不敢杀姬昌所以才会关了七年,伯邑考是西岐的嫡长子更不是说杀就能杀的。
但在纣王眼里,伯邑考就像太阳一样,温暖、明亮,他的父亲宠爱他,他的弟弟恭敬他,而他却愿意用身躯将弟弟挡在身后,可以为了父亲慷慨赴死、义无反顾。
伯邑考这束光太过于耀眼,显得纣王阴暗而矮小。面对伯邑考,纣王只剩下嫉妒和不满,什么雄图大略统统见了鬼,所以他必须毁灭掉。
伯邑考对纣王,不杀仁却诛心。
伯邑考为信仰而死,为亲情而亡,可谓求仁得仁。
对此,你们怎么看呢?
参考:《煌煌商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