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面对元朝留下的破败山河,朱元璋如何力挽狂澜?其残暴之名何来?

面对元朝留下的破败山河,朱元璋如何力挽狂澜?其残暴之名何来?

明朝初建,平定天下乃当务之急……

洪武元年,明军先后平定了福建陈友定、广东何真,并且控制了广西。

洪武二年,元朝名将王保保组织反攻,在山西被徐达击败,明军控制了山西、陕西。

洪武四年,汤和、傅友德等灭大夏政权,平定四川。

洪武十五年,傅友德、蓝玉等取云南,消灭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降服大理段氏。

洪武二十六年,明朝确立了对整个河西走廊的统治。

虽说,元顺帝逃回了故土,但北元依然存在着不弱的实力,王保保与明军互有胜负,他们随时都有反扑的可能,这一点则使得朱元璋清楚地意识到:元末明初民生凋敝、民心不稳,急需稳定恢复生产。

于是,作为掌舵人的朱元璋就改为后方运筹帷幄,而徐达、蓝玉、傅友德、李文忠、冯胜和沐英等大将则担负起领军之责。

洪武三年开始,朱元璋就进行了八次北伐,除了在第二次北伐的“岭北之战”中,徐达中路军惜败之外,其余七次均大获全胜,其中——

第五次北伐:辽东被纳入明朝版图。

第六次北伐:蓝玉深入大漠,直扑捕鱼儿海,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带领太子天保奴、丞相等数十骑逃走,北元太尉蛮子战死。

而包括天元帝次子地保奴在内的北元高层六十四人,则率领贵族三千余人、军士男女七万七千余人投降。

明军俘获战马四万七千匹,骆驼四千八百余峰,牛羊十万余头,车三千余辆,北元宝玺、图书、金银印章等也被缴获,北元行政的根基被动摇。

第七次、第八次北伐:诸王长成,燕王朱棣建功,功臣们存在的必要性逐渐弱化。

古语有云:打天下难,坐天下更难!

对于治理国家,朱元璋有着一套自己的办法,虽说洪武朝并非明朝的巅峰时期,但却是极富生命力的,变化翻天覆地:元朝重商轻农,朱元璋则反其道而行之,毕竟人口和粮食才是国家的根本。

于是,朱元璋在洪武初年进行了大量移民,此举不但可以平衡各地的人口和经济,而且还能将大量被豪强地主强占的土地收归国有,由国家来安排耕种,同时又能调控出垦荒的人力。

因此,明初的耕地数量很快就超过了宋朝巅峰时期的七百万顷,达到了八百五十万顷,再加上战乱中损失的人口无法短期恢复,农民们的人均耕地量大幅提升,使粮食生产在短时间内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民收入也随之增长,而粮食多了就必然会带来人口的增加,可谓一举多得。

著名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和洪武赶散就发生在这一时期,伴随着移民,户籍制度改革也大规模展开,鉴于元朝因户籍管理混乱,简单粗暴又不统一,致使流民数量庞大,终成祸患。

洪武朝从“户贴”到“赋役黄册”,从“一百一十户里甲”到“鱼鳞图册”,从“粮长制”到“实习历事”,层层推进、有条不紊,制定了严密的户籍制度,并且先试点,再大面积铺开,使政令的有效率大幅度提高。

这些举措很快就将百姓绑定在土地上,由中央统一政令管理,这样做或许过于严苛,但在客观上既方便了中央统筹,又能让更多的人安心从事农业生产,也能使百废待兴的国家更加安定。

至于朱元璋的“抑商”,也并非抑制一切商业活动,而是抑制大商户给小商户优惠政策,从而打破垄断、活跃市场,并严格控制牙行,加强监管力度。

除了开源之外,节流也是必要的,朱元璋从自身做起为天下表率,他自小吃过很多苦,因此当皇帝以后依然俭朴,用膳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他还将许多彰显威仪的金饰部件全都换成了铜制,起居不过中人标准,他甚至在宫中开荒种地……

一些过程繁复,耗费财力物力较大的活动也被朱元璋全部废止,例如:茶道。

朱元璋从贫苦百姓中脱颖而出,在登基后以国家法规约束地主,切实提高了佃农的地位。

此外,朱元璋的惠民政策还有养济院(免费养老院、免费医院)和漏泽园(免费公墓),他还曾在南京试点“保障房”政策,由官府出钱修建公房,让那些无家可归者免费居住。

对于弱势群体,朱元璋也给予了政策上的极大帮助,有孤弱必须抚恤,在这方面做得不到位的官员会被惩处。

对于官员,朱元璋是非常狠的,他的残暴之名也大半由此而来,从工部贪污案开始,朱元璋查处了一系列大案,用上了凌迟、剥皮、抽肠等酷刑,流放都属于轻刑,且连坐范围很广,甚至因为官员获罪人数太多无以为继,因此罪官还得带着刑具坐堂审案。

明初四大案中的空印案、郭桓案,惩治力度之大、牵连之广、影响之深远,可谓古今罕见。

在这两个案件当中,冤狱成分相当地高,但也从客观上有效震慑了官员的贪腐之心。

除此以外,朱元璋还设立了特务机关“锦衣卫”,并制定了整肃贪污的纲领《大诰》和《醒贪简要录》,使官员办差战战兢兢、不敢胡为,从而提高了办事效率,在杜绝腐败的同时,也迅速扭转了元末时期遗留下来的奢靡、贪腐与懒政的官场风气,使得明初吏治为之一清。

朱元璋在打压官吏的同时还非常注重科举,意在按照自己的标准选择人才,以便填补空出来的位置,用起来也得心应手。

四大案中的另外两案“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涉及到了皇权和国家稳定,牵连也很广。

明承元制,中书省、大都督府等机构掌控国家行政、军事,对于想要安享太平的皇帝来说,只需要延续即可。

可是,朱元璋却截然相反,出身最底层的他决不允许再有人限制自己的权力,这就必然和文人士大夫产生矛盾。

自古以来,皇权与相权相争的例子不在少数,而文官朋党也是一个屡禁不止的问题……

来自浙西的刘伯温虽说才高八斗,但却心高气傲,且与淮西众臣不睦,朱元璋也因此始终不肯用他为相。

小心谨慎、逐步升迁的胡惟庸被委以重任,根据史料记载: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与李善长结为姻亲,在位日久、恃宠而骄,还趁朱元璋派他探望生病的刘伯温时,毒死了政敌刘伯温,在无人制约后渐生反心,坐罪被杀,并牵连李善长等众多功臣也被杀,前后共有近三万人丧命。

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废相。

从宏观而言,这件事情很可能是文官群体为自身利益着眼,想要恢复宋朝重文风气,以相权抗衡,甚至架空皇权,而胡惟庸就是他们的代言人。

只可惜,朱元璋不是赵祯,他是绝对不会容许这种事情发生的,于是就学郑庄公,先纵容,而后再找理由一举剪除。

不得不说,关于刘伯温之死,一直都存在疑点,很可能不是胡惟庸所为,而是朱元璋为了除掉胡惟庸制造的一个由头,就连胡惟庸通倭的证据也很单薄。

不论真相如何,结果是朱元璋成为了史上权力最大的皇帝,逐步影响明朝内阁制度的产生。

随着年纪的增长,继任者是必须考虑的事情,朱元璋早就选定了长子朱标为继承人,封分诸子为剪除功臣做准备。

因为有元顺帝父子相争的先例在,朱元璋安排给朱标的辅佐之臣大多是兼职,所以太子没有自己的班底,而是和皇帝共用一套班底。

胡惟庸、李善长等人被杀,震慑了其他功臣,朱标仁孝,能服众、顾大局,且十三岁就到民间历练,并长期参与政事,敢于向父亲提出不同意见,做好了继位的准备。

朱标的正妃是常遇春之女,又是蓝玉的外甥女,蓝玉和常遇春的子孙都会是朱标的助力。

而万一这些功臣做大,还有手握重兵的秦、晋、燕等塞王制衡,洪武朝本可就这样安稳传承。

但天有不测风云,洪武二十五年,朱标薨。

因此,朱元璋就必须重新规划未来……

选燕王,则朱标遗孤和秦、晋必然不服,太子妃常氏和朱标嫡长子朱雄英都已去世,常氏幼子继位不可能控制得住蓝、常外戚,扶正的吕氏长子朱允炆就成了最佳人选,在如此安排下,蓝玉必定会为常氏幼子争位,而后总揽大权,因此决不可留。

于是,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兴,近二十位侯以上的功臣被杀,而连坐被杀的还有一万多人,蓝玉被剥皮。

在朱元璋看来,虽然功臣名将基本没了,万一生乱,还有朱棣等藩王。

朱元璋的新规划看似完美,却也有漏洞,而且这些漏洞非常致命……

明初四大案,使得读书人被打压的透不过气,就连朱标的老师宋濂都要靠马皇后进言才能活命,一旦朱元璋不在了,余下的儒生必然海阔天空,更重要的是,朱允炆和这些人属于同类。

朱元璋的马皇后是一代贤后,对于她的进言,朱元璋几乎都会采纳,可惜她在洪武十五年的时候就去世了,之后就再也没人可以影响朱元璋的决定。

朱元璋乾纲独断,一些策略过于绝对,中国古代明确的海禁由他而起,虽说此举是因为倭寇侵扰,要坚壁清野,但不留余地的执行也断了海上贸易。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享年七十岁。

作为历史上唯一长相存疑的帝王,朱元璋的鞋拔子脸画像,已然超出了人类头骨变异可能的范围,且和已知的他的所有后代都不像,至于是不是想迎合帝王异相的传说,又或是有人刻意抹黑,现今依然众说纷纭。

毛主席对朱元璋曾有过这样一个评价:朱元璋的军事仅次于李世民。

而清朝皇帝则评价朱元璋的治国为“治隆唐宋”。

一个身份变化最大的人,做事果决,为了国与家的稳定、传承、发展,手段极端,创造了数千年来唯一一个属于底层人民的盛世,这就是一代帝王朱元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人口,元朝,明军,北伐,国家,明朝,朱元璋,生产,山河,政策,观点评论,朱元璋,胡惟庸,朱标,刘伯温,蓝玉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人口,元朝,明军,北伐,国家,明朝,朱元璋,生产,山河,政策,观点评论,朱元璋,胡惟庸,朱标,刘伯温,蓝玉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人口,元朝,明军,北伐,国家,明朝,朱元璋,生产,山河,政策,观点评论,朱元璋,胡惟庸,朱标,刘伯温,蓝玉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