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带着老婆和儿媳妇投井自杀,有以下三点原因!
清末在中国考古学界甚至整个文化界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位叫王懿荣的官员在一次意外抓药看病时在中药材龙骨上发现了甲骨文,将汉字的历史往前推进了上千年,因此王懿荣也被后人尊称为中国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在甲骨文的成就和贡献被人们熟知,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一位铮铮铁骨的民族英雄。
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的时候,奉命坚守京城的有两位团练大臣,其中一位就是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王懿荣出身宦官世家,他的祖父是曾经的山西巡抚。王懿荣有出色的学识,考中进士以后在中央和地方做官,当京城告急时,他临危受命担负起坚守北京的重任。
让一个文官做武将的事情,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开始。王懿荣如何守得住北京城,如何抵挡得住洋枪洋炮?他拿着钱也买不到急需的武器装备,他的妹夫张之洞也爱莫能助。在洋人的猛烈攻击下,北京城沦陷,王懿荣在城破之时选择回家,他并不是要回去带着家小逃命,而是和他的夫人(继室)、儿媳妇一起投井殉国,堪称壮烈。而王懿荣的死,真的有这么简单吗?笔者分析至少有三点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直接的京城失守,以死殉国,带着妻子和儿媳妇,也是为了避免让他们遭受洋人的侮辱。但笔者认为王懿荣的死还有两点原因。
其一,王懿荣在官场上得罪了最不该得罪的人。当年慈禧太后筹办六十大寿,花费巨大,王懿荣认为目前国务要紧,寿礼最好能够从简,先君臣一心度过国难,更要命的是,这位耿直大哥还给慈禧太后直接上书,说明了自己的态度,如果把慈禧换作唐太宗李世民那样的人或许还可以,但慈禧不是李世民,王懿荣的这份奏折让慈禧对他产生了非常不好的意见。事实上,可以说这份奏折敲响了王懿荣的丧钟。
后面发生的事情就是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王懿荣临危受命。临危受命对别人来说可能是领导把希望寄托于他,但对王懿荣来说并不是这样。慈禧如果觉得北京能守得住就一定不会逃跑的,正因为她觉得北京失陷是必然的,所以他才选择了王懿荣这样的文官去守城,慈禧肯定知道王懿荣守不住北京,因此王懿荣收到京城团练大臣的任命时,就惆怅地说:“此天与我以死所也。”其实这个时候,王懿荣已经明白,他不得不死。更何况在其他地方作战的将领,官员,如直隶总督裕禄战败自杀,水师大臣李秉衡也兵败自尽殉国。王懿荣明白自己的未来,所以他在这个时候就已经通知儿子带着其他人回山东老家去。
其二,王懿荣很有可能有轻生的念头,这和他长期的政治生涯和生活经历有关。王懿荣早年并不热衷于科举,只是迫于家族的科举传统,他不得不走上这条路。他的科举之路非常艰辛,他先后参加八次科举考试才考中举人,他中进士后没几年他的儿子也中了进士,可见他前半生几乎都在科举考试或者去参加科举考试的路上。常年的科举和他对甲骨文、金石的研究也耗光了家产,他的家庭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富有。
另外,王懿荣在求学做官的这些年,他的家庭发生了巨大的变故,这对他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他的父亲因病去世,他的胞弟王懿霖在年仅17岁时猝亡,后来他的结发妻子黄氏英年早逝,他们夫妻感情很深,很好,更要命的是他的长子在26岁时又因病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父亲、兄弟、发妻、爱子接连去世,王懿荣承受了太多太多打击,他心中的很多东西都已经被磨光了。笔者认为这也是王懿荣选择死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许对他来说这是一种解脱。
人终究是脆弱的,在多重打击下,王懿荣选择了自杀。只是在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下,他或自愿或不自愿地成为了民族英雄。但不论如何,他的民族气节和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我们应该永远铭记的。
感谢您的阅读,转发分享是种美德,好看的人已经点赞并关注,关注我,看历史故事再也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