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热播动漫电影《长安三万里》大火,一时,关于李白,高适以及那个离我们远去的诗词大唐,再一次映入视野。
而在诗仙李白之后,同样站着一位千载生辉的大诗人——诗圣杜甫,他眼中的大唐,与李白已截然不同。
杜甫眼中的长安究竟是怎样的?诗圣的名头的身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辛酸?让我们跳出课本上的单薄印象,试着还原一个更加有血有肉的杜甫。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
让我们从一首诗谈起。杜甫的这首《归雁》。不是很有名,寥寥数言,余味却也隽永。
说起杜甫,其实我读他的诗并不多,背的也少。除了课本要求的,应是不到五十篇。
比起杜子美,我更喜欢李太白。
信手拈来、潇洒飘逸。笑傲风月,纸扇一挥便是半个盛唐。
他的诗词是如此随性恣意,也正因为如此,对于杜甫呕心沥血式的作文作诗,谪仙人其实颇有些戏谑,李白曾写道: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上次一别,阁下消瘦不少,怕是为作诗词耗费不少心力吧。
彼时的李白,并不理解杜甫的苦。
他的身后,是幅员万里的帝国,江山锦绣,一时繁华如画。
处于盛世里的人儿,连呼出的空气都是无忧无虑的。那时人们大都不愁衣食,可以长剑在手,打马高歌。
春观花,夏听雨,秋登山,冬赏雪。煎茶对弈,温酒炙肉,诗酒趁年华。
这美好的日子就像百年一遇的都城一般,今夕一遇,就再没有这样的长安了。
而杜甫所处的时代,却是盛极而衰,唐王朝江河日下的时期,江山泣血,几多破碎。安禄山的大军甚至攻破了长安城,给了沉醉盛世的所有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渔阳鼓起,盛世梦断,“安史之乱”犹如一场巨大的漩涡,梦中人都被卷入。措手不及、在劫难逃。
杜甫也是在这场浩劫中,开启他颠沛流离的生活。他的诗亦是这般,慢慢打磨,愈老愈雄浑,苍劲有力,越读越有味道。
年岁越长,便开始理解杜甫,如同少时喜欢纳兰容若的词,后来亦更喜黄景仁的诗一样。
他俩是有清一代诗与词领域的集大成者,身份地位却有如天壤之别。一位是相过公子,一位出身卑微;一位词中龙凤,哀怨闲愁,一位诗中翘楚,温饱难继。
对于杜甫来说更是如此,这种痛叫寒士无门,还有种悲叫神州陆沉。关乎个人,更关乎天下。
这样的悲痛,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温室花朵不曾体味的。
那些玩风弄月的闲愁,伤春悲秋的慨叹,哪里敌得过这“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这样流离的生活过了许久,直到战乱平定,他以为,日子会好起来的。
子美此诗,应就是平乱后,欲归洛阳时所作。在此之前,他刚作了生平第一首快诗,便是那首大名鼎鼎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自长安、洛阳、成都,又漂泊到阆州,他和家人过了八年背井离乡的日子。
如今,终于可以回去了。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取道水路,他原本想着,就这样自渝州出峡而归家。
而后老友严武于成都授东西川节度使,杜甫接受邀请又回到锦官城,回到熟悉的草堂。兜兜转转,已是数年不归,作这万里之客。
他是如此渴望回乡,虽是好友在此,也按捺不住萦绕胸怀的思归之情吧。
百转纠结,彷徨无奈之时,抬头忽见,江边归雁。它们都回去了,自己却如被抛弃的孩子般孤独无助。
这种无助感将一直伴随到他逝去,他以为的美好日子终究没有再来,连他的诗作,当世也无多少人真正在意。
是过了很久很久,他的诗才开始流传开来,这离不开另一位唐代伟大诗人的帮助,他的名字,叫白居易。
再后来,他被宋朝的“江西流派”推崇之至,声望达到顶点。
这,真的是他想要的么?
杜甫的家国天下、胸怀万民从来都是不求为己的,你听,他说: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现在,他只想回家。东来万里客,他已做了太久这世间的漂泊客了,就让时间停留在他归家的那一刻吧。
离散想归家,这种情愫,是千年共通的。
这世间,多少人,有家不能回,梦别故城。咫尺也天涯,阴阳而隔。杜甫的诗词背后,是天下普通人所共有的情愫——生活安稳,天下长安。
这,才是杜甫心中真正的大唐,真实的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