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前,大唐歌舞升平,物产丰盈,人民安居乐业,军队也完全可以镇守四方。可是安史之乱后,整个国家陷入无休止的战争中。各地节度使接连自立,藩镇武装不听从中央命令,导致李唐王朝疲于应对,最后民怨四起,国家分崩离析。
上面说的都是史实,可是内乱每个朝代都有,为什么强大的唐朝经不起一次武将叛乱。甚至举全国之力镇压后,也只是把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消灭了,但散落各地的藩镇势力却纷纷自立,中央集权逐渐变成一句空话。
我们先来看看其他朝代的叛乱。汉朝时,汉景帝时七国一心要推翻中央统治,汉武帝时淮南王叛乱直逼长安,每一次都声势浩大凶险异常,可是平定后国家依然安稳,并呈现欣欣向荣之势。清朝康熙年间三藩反清复明,清政府历时八年才扫除残余势力。之后的清朝可以说更上一层楼。为什么汉朝和清朝没有被叛乱击垮,而唐朝却再无鼎盛之日。我们今天给您分析一下原因。
第一,没有明君能臣。
不得不说,唐朝的好运在安史之乱前都用完了。李渊李世民自不必说,李治平庸但他接手的是一个盛世王朝,且为人小心谨慎。武则天虽然对李唐宗室痛下杀手,但你不可否认她在政事上的手腕。李隆基在统治前期也是一位英明君主。而安史之乱后的皇帝中,除了唐宪宗李纯外,都是平庸无能之辈。他们在权臣、宦官和节度使之间挣扎惶恐的过着尊贵的天子生活。朝臣方面,也没有既有能力又一心效忠大唐的人。所以他们无力冲破困境,重现大唐雄风。
第二,依靠胡人平乱
安史之乱后期,唐军已经掌握整个战局。大家都看出皇帝一方的胜利只是时间问题,为了给自己谋一条出路,叛军内部人心浮动,矛盾横生。这是唐天子为了尽快平乱,就下旨说叛军内部投降之人不仅无过还有功。于是一批投机分子临场倒戈,并且抓到安禄山或史思明的家眷邀功。田承嗣、李怀仙、张忠志等人就是这样发迹的。他们有地盘有战士,表面听从皇帝命令实际上各自为政。等朝廷发现这一点时已经没有把他们全体剿灭的能力,只能听之任之。
第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唐朝的地方节度使看到这些跟着叛军作乱又归顺朝廷的人都能有如此权利,而自己兢兢业业镇守一方,从未给国家给皇帝添过一丝烦心事,还为平乱付出很多代价,却没有这些叛乱之人过得好,自然心有不平。于是许多原本安分守己的藩镇势力也开始扩充势力,并对朝廷阳奉阴违,比如薛仁贵的孙子薛嵩就控制四州之地。
第四,边关战乱需要兵力镇压。
藩镇势力既然已经自立门户,就不会考虑国家的领土财产问题。但中央政权只要存留一日,就要尽心应对外敌。安史之乱后,许多原本向唐朝称臣的周边政权也开始不安分,他们趁着唐朝内乱之际攻打边境城镇,希望可以得到土地或财富。吐蕃、羌族、吐谷浑、党项等少数民族政权还曾经攻破长安,并成立一个他们一手操办的小朝廷。在长安城为非作歹半个月后离去。为了防御这些政权的进攻,唐朝也要拿出很多精力和军队。这就减少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压力。
第五,农民起义。
每个王朝末年都必有不堪重负的农民反抗暴政揭竿而起,唐朝自然也不例外。这些农民军队也为唐朝打击藩镇势力增加很多困扰。并且一些明面上归属国家的地方势力不但不尽心围剿农民军,还与他们暗中勾结,并给朝廷军队添麻烦。许多被朝廷打散的农民军中的人才也被一些节度使招揽到自己门下,壮大自己的声势。
第六,朝政不稳。
宦官专权并不是汉朝的专利,在唐朝也有这种情况。安史之乱后,李辅国自持有功独掌朝政,他直接对皇帝说“你只要在宫里呆着就好了,外面的事我来处理”,并且身为皇帝的李豫还要称他为可尊敬的父辈。开创唐朝最后一个盛世的宪宗李纯最后也被宦官杀了。还有很多皇帝要看宦官脸色行事。在这种情况下,朝廷怎么可能吧全部心思都用在平定内乱上。
所以,繁盛的大唐在一场内乱后一蹶不振,最后形成一个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