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偏居彩云之南的大理国兴衰录,蒙古三征灭其国,眼睛实际盯向南宋

偏居彩云之南的大理国兴衰录,蒙古三征灭其国,眼睛实际盯向南宋

历史上跟两宋鼎足而立的大理国承接于唐朝时的南诏国。

南诏国灭亡后,所辖国土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动乱,白族人段思平趁乱崛起,于公元937年(五代十国时期)建立大理国,都城大理。

大理国的疆域和面积都与此前的南诏国相仿,政治制度也基本承袭南诏。

大理立国300余年,宋政权曾多次册封大理首领为王。

大理与北宋仅隔20余年先后建立,宋军进入四川,消灭了割据西南的后蜀政权,也就停止了向西南进军的步伐。

大理国遣使持书牒向宋朝表示祝贺,后又向宋朝呈送公文要求通好。

这里还有一个“宋挥玉斧”的传说,据《南诏野史》记载,宋将平定四川后,向宋太祖赵匡胤进献地图,力主乘势进兵,攻取云南。

但宋太祖赵匡胤认为唐朝的灭亡是由于南诏的原因,因而不想再与大理国发生关系。

他用玉斧在地图上沿大渡河划了一条线,说:“此外非吾所有也。”

自此300余年宋朝与大理国一直划江而治。

客观来看,宋朝平蜀以后,统一大业并未完成,北有强敌契丹,南有南汉、南唐、吴越诸政权,也不容许它把有限的兵力财力用于降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而大理国建国后,君臣与国民都崇信佛教,以佛立国,以儒治国,不好杀戮,对外无掠地称霸的野心,双方均无意扩张疆域,所以始终保持和睦共处的局面。

大理国创始人段思平曾经官拜节度使,也是武将出身。

在唐末到宋初那段军人政权盛行的时代,武将夺取政权极为常见。

段思平借用云南东部的蛮夷部队击败了刚成立不久的政府军。

为了充分发挥蛮夷部队的战斗力,段思平和他的军师为士兵们编了一个鼓舞士气的故事。

段思平说,他在睡梦中得到三个梦境:人无首、玉瓶无耳、镜破,醒来大惑不解。

军师断定此梦境乃天大吉兆,因为:“君乃丈夫,去首为天;玉瓶去耳为王;镜破则无对者”。

此解一出,军心大振,攻城略地,一举击败对手。

段思平建立了大理政权后,云南地区原有的家族势力仍在。主要格局是两强对峙:东部滇池地区的高氏家族和西部洱海地区的杨氏家族。

这两家拥有的势力之大,可以同段氏王族分庭抗礼、争夺权力。

直到有一天,杨氏家族杀了段氏皇帝,自立为帝。高氏家族立即起兵平叛,剿灭杨氏,恢复段家王朝,并借机将势力扩展到大理全境。

在权力的诱惑下,高氏也忍不住废段氏而自立为帝,但云南诸部反对,高氏继承人不得不重新将帝位让与段氏,却依旧保存了高氏的权势。

13世纪中叶,在蒙古军队征服大理前,大理由高氏兄弟执掌国政,国王段兴智大权旁落。

大理立国300多年来从未发生对外战争。面对宋、辽、金、西夏与蒙古之间的争斗,大理圄一直置身事外,不予理会。

可现在,蒙古军队的威胁就在眼前。

新崛起的蒙古汗国正在发动灭亡南宋的战争,如同曾向南宋借道灭亡金国一样,这一次蒙古又向大理借道进攻南宋。

这种迂回包抄的战术手段是北方游牧民族围猎时惯用的打法。

而此时,大理已经国势衰微,政权风雨飘摇。

早在公元1216年,成吉思汗就曾召见汉人降将郭宝玉,问攻取中原一统天下之策。

郭宝玉的回答是:“中原势大,不可忽也。西南诸藩,勇悍可用,宜先取之,借以图金,必得志焉。”

于是,成吉恩汗在临终之前,便提出了利用南宋与金之间的世仇,借道宋境,实施战略大迂回,从而一举灭金的战略决策。

这一战略构想由其后人付诸实施。

而据有的文献资料记载,成吉思汗确曾派遣过一支部队进攻大理,军队到达金沙江边而还,这应是蒙军对大理的第一次进攻。

蒙军对大理的第二次进攻发生在1244年。

此时蒙古已灭金,开始实施“先下西南,迂回夹击南宋”的大迂回战略,避开南宋的长江防线,首先攻取川、滇,然后从后方攻打长江中下游重镇襄阳。

为此,蒙军在进攻四川的同时,派出另一支部队,从金沙江上游的丽江进攻大理,企图绕道云南直达川南,但未获成功。

1252年,蒙古大汗蒙哥派他的弟弟忽必烈发动第三次进攻大理。

忽必烈为这次军事行动做了一年多的准备工作,因为这对他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此时忽必烈36岁,而他的父亲拖雷和兄长蒙哥都是在20岁左右便担任了远征军的领导任务。

忽必烈希望抓住这个展示自己领导才能的机会,奠定其个人在蒙古政权中的地位。

1253年夏末,忽必烈在临洮(今陕西省西北部)集结军队,然后开始向南进军。

出发前,忽必烈派遣了一个由三位使节组成的使团前往大理,要求大理国王投降。

此时大理国王段兴智只是一个傀儡,实权掌握在大臣高泰祥(又名高祥)手里。

高泰祥拒绝向蒙古军队投降,并把三个使者全部处决了。

忽必烈分三路向大理进军。

西路军沿四川阿坝草原向云南挺进,忽必烈统领中路军经大雪山、过大渡河、渡金沙江与西路军会合,东路军过大渡河直接进入云南境内。

忽必烈的队伍在11月到达了金沙江。

面对滔滔江水(作者所见10月丽江古城附近的金沙江水平缓且不宽,军队渡之应不难),归附蒙军的当地酋长献计用革囊渡江,蒙军于是利用现成的材料制作了大量皮筏。

也就是,将剥下的完整牛皮或羊皮的四肢、肛门等处扎紧,然后充气作成皮囊,再用多个这样的皮囊拼扎成皮筏。

不习水性的蒙军就这样顺利渡江,史称“元跨革囊”。

渡江蒙军迅速击败了江对岸惊慌失措的大理军,迫使高泰祥撤回都城。

忽必烈再派使者到大理劝降,高泰祥为展示抵抗决心,又杀了使者。

忽必烈三路大军长驱直入,没有受到太多抵抗就包围了大理城,其形势与当年唐军攻南诏极其相似。

只是,大理找不到当初吐蕃这样的强劲盟友来助一臂之力,蒙军的攻击力似乎也更强。

大理军背城出战,惨遭大败,蒙古军队攻占了大理城。

国王段兴智与宰相高泰祥弃城而逃,分别逃至昆明和姚州,但均被抓获。

高泰祥仍然不愿意投降,最终被杀,临刑前感叹:“段运不回,天使其然,为臣殒首,盖其分也。”

忽必烈认为他是忠臣,对其后代“许以世其官”。

后来,高氏子孙有的被封为地方土司,承袭三十多代,直至改土归流。

征服大理各部后,蒙哥令大理国王段兴智和其他各部首领继续统治原属各部,以巩固蒙古对云南的统治。

至此,原大理国所辖的云南地区完全收归中央政权管辖。

备注:本文为转载文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眼睛,进攻,大理国,忽必烈,高氏,兴衰,政权,段思平,蒙古,其国,观点评论,大理国,大理,忽必烈,段思平,蒙古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眼睛,进攻,大理国,忽必烈,高氏,兴衰,政权,段思平,蒙古,其国,观点评论,大理国,大理,忽必烈,段思平,蒙古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眼睛,进攻,大理国,忽必烈,高氏,兴衰,政权,段思平,蒙古,其国,观点评论,大理国,大理,忽必烈,段思平,蒙古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