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防疫政策有重大调整的11月,虽然信贷融资数据还有滞后于政策变化,但市场情绪明显改善,对政策变化给予了充分认可。不过由于持续三年的疫情几乎让微观主体预期降至冰点,因此,还需要宏观政策持续发力,尤其是让微观主体实实在在地得到实惠、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政策暖意,才能令已改善的预期持续得到兑现,并最终与微观经营恢复形成良性循环。 图1:疫情前后历年的前11个月实体部门债务融资情况(单位 万亿) 图2:股票市场对防疫优化的反应 图3:南华商品金属指数 图4:BIS统计40个经济体的政府和非金融企业杠杆率情况 二是,对于小餐馆、小旅店等服务业经营主体特点就是,只要大环境可以,其现金流就有保障,正常的经营的时候很少会以来债务融资,加之作为服务业的这些主体能够拿得出来用于举债的抵押品本就不多,所以无论是增加信贷额度,还是采取降息,对于这部分经营主体而言,即便考虑到普惠金融,货币政策的着力点不是很多。 第三,与财政补贴、纾困相比,债务性融资支持终究是要偿还的。经历了三年疫情持续影响后,试问微观主体还有多少信心和能力来继续举债。何况与其他国家相比,疫情以来,我们一直就是更加依赖债务性融资支持经济运行,如今伴随防疫政策的调整,广大经济主体更需要是一瓢有温度的热水注入,来共克时艰恢复我们的经济应有的循环。 (作者张涛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数据来源:wind,图中融资指标为12个月滚动累计融资规模。
数据来源:wind,数据截至12月13日。
数据来源:wind,数据截至12月13日。
数据来源:BIS,数据截2022年6月末。
金融月评|情绪改善后需财政加持,方可顺利转入持续良性循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