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永加
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朱瞻基在北京即位,改元宣德,是为明宣宗。长期的重农亲民教育,使得朱瞻基上任后,即实行安民、爱民的仁政。宣德元年(1426年),朱瞻基在读了礼部所进《籍田仪注》后说道:“先王制籍田,率天下务农,天子公卿躬秉耒耜,贵有实心耳。不然,三推五推,何益于事!”
于是,朱瞻基把籍田礼严格落实下来,事必躬亲,每年他都会准时参加劳动,而且认真去做,他不仅会秉耒举耜,还会亲自举网下河捕鱼,并将所捕的鱼分赐给诸臣。他专门在宫苑中留下草舍,以不忘民间生活之俭苦。
朱瞻基还关心灾区民众,先后减免了不少灾区的赋税,切切实实为百姓办实事解难题。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北京京畿地区发生了蝗灾,朱瞻基立即派遣官员前去指挥消灭蝗虫,以保卫百姓的劳动成果。为此,他专门写了一首《捕蝗诗》颁发给众大臣,以激励大臣们关心百姓疾苦。
宣德五年(1430年)二月,朱瞻基奉皇太后出紫禁城,前往天寿山谒祭献陵。途中,朱瞻基和太后下辇走入道旁农家,很随和地与农民谈起农家耕稼之事。当有人献上蔬食酒浆,朱瞻基亲自尝了这农家之食。
《朱瞻基行乐图卷》 明代
第二天,车驾还宫路过昌平东郊的一片农田,朱瞻基看见田地里有耕作的农人时,他便带领数骑来到田地里,下马与农人攀谈起来,并且取过农人手中使用的翻土工具耒耜,帮助农人翻了一阵子土地,不一会就累得满头大汗。此时,朱瞻基感到十分吃力,他回头告诉侍臣们说:“朕三举来,已不胜劳,况常事此乎?人恒言劳苦莫如农,信矣。”没有亲自下田劳动的亲身经历,作为皇帝的朱瞻基哪里知道农人劳动之苦呢?
回宫后,朱瞻基再次对身边大臣谈及前面的劳动之事,仍然很是感慨,他说:“朕昨谒陵还,道昌平东郊,见耕夫在田,召而问之,知人事之艰难,吏治之得失,因录其语成篇,今以示卿,卿亦当体念不忘也。”
于是,朱瞻基将他与农人的谈话和体会记录成文,颁发给大臣们,也是提醒大臣们要时刻牢记农民的艰辛,多为农民办实事。
明宣宗这一系列措施的推出,使得社会经济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出现了与其父明仁宗朱高炽合称的“仁宣之治”。
来源:各界杂志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