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去世后,大家都知道,燕王朱棣起兵,一路势如破竹攻入应天府。明惠宗朱允炆大势已去,一把火烧了皇宫,然后下落不明。朱棣为防止明惠宗朱允炆一脉,将还在襁褓之中的朱允炆小儿子关到凤阳高墙。一直关了半个多世纪,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元年十月二十六日,五十八岁的朱文圭终于重见天日了。此前,他已经在高墙内被囚禁了五十多年。
作为朱允炆最小的儿子,燕王朱棣上位后朱文圭就失去了自由。而当时的朱文圭还在襁褓之中,根本不知道自由的内涵是什么。但是天顺元年十月二十六日,朱祁镇给了他自由。这位曾经在南宫中被囚禁了八年的男人感同身受,释放了自永乐年间就被关押的远房叔叔。
随后表情木讷、近乎痴呆的朱文圭及其庶母以下家属五十余人都被释放。朱祁镇由此完成自己给自己的挑战——他的皇位正规性不怕质疑。朱祁镇一脉的皇位源自朱棣,正是为了防止朱允炆家族的死灰复燃,朱棣当年才将朱允炆小儿子朱文圭关押起来,不让他与外界发生任何联系。
这是一种权力阻断,也是朱棣一脉寻求皇权安全感的本能行动。此后半个世纪,大明帝国的天子们都心照不宣地步朱棣后尘,将朱文圭关押到老。但是天顺元年,在经历“夺门之变”后不久,朱祁镇突然做出这么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其背后真实的动机究竟如何呢?
作者认为是自信。朱祁镇要释放朱文圭,身边的近臣都以为不可。你猜朱祁镇怎么说的?他说:“有天命者,任自为之。”我今天放了你,你朱文圭如果真有天命重夺皇位,那么拿去好了。这句话毫无疑问体现了朱祁镇在“夺门之变”后对其皇位的自信。
不错,我朱祁镇曾经沦为阶下囚,现在又靠非正常手段重新上位,在这个皇位上,留下的是非一般的印记。如有他人存了夺之心,那么较量一下好了,这是朱祁镇的一个自信。作者认为也可能是朱祁镇收买人心,朱祁镇靠“夺门之变”再次上位,或许会有舆论非议他不讲亲情。
为了塑造自己乃性情中人的新形象,朱祁镇释放了他的先帝们一直不敢释放的朱文圭,为此给自己的新形象加分。这一点诚如名相李贤所言,李贤说:“释放朱文圭,这是尧、舜之用心。”还有可能是怜悯,不管朱祁镇释放朱文圭存了怎样的动机,隐藏其后的个基础还是“悲悯”二字。
同病相怜,有感同身受,才有断然之举。朱祁镇释放朱文圭后,将其安置于凤阳,“让他娶妻生子,行动自便。朱祁镇还赐给朱文圭数十名奴婢、下人,供其使唤,尽量使这位传说中什么动物都不认识的老者晚年过得幸福一些、快乐一些。令人惋惜的是世事无常,朱文圭在人生巨变面前竟无力承受,乐极生悲。
朱文圭释放后也许是过于激动,不久就去世了。这使得朱祁镇对他的悲悯情怀增添了些许惆怅、无奈。应该说,朱祁镇在天顺元年释放朱文圭的举动,让他脱离了寻常帝王的扁平符号,形象开始变得丰满和个性化起来。朱祁镇的悲悯之举则让世人对他的形象进一步明晰——他确实是个出位的帝王。
两次做天子的传奇历程背后,原来潜藏着非同寻常的性格逻辑基础。更多的是朱祁镇做一名离经叛道皇帝的决心与勇气。朱祁镇一生没有什么的建树,能够传之后世的只有两大举措。一是释放朱文圭,二是废除帝王死后宫人殉葬制度,这两大举措都涉及人本关怀。
但我们似乎又不能将朱祁镇归结为仁慈之主。因为朱祁镇心存悲悯,度己及人,却又擅长权谋,颇富心机,是个形象复杂的多面人。在大明帝国的皇位上,朱祁镇横跨“土木堡之变”前后的非常岁月,一度将大明王朝送至险境。在之后的“夺门之变”王者归来的朱祁镇,效仿当初秦桧给岳飞定的罪名。
朱祁镇将撑起大明帝国的于谦送上不归路。朱祁镇是邪恶的,却也是善良的,他能忍耐,更能折腾。他时而游刃有余,时而首鼠两端,在大明帝国无人看管的年月里,朱祁镇就这样极其矛盾地走完了他短暂的一生。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十七,朱祁镇去世。他身后的帝国,此刻正惊涛骇浪,险象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