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王朝史存续时间一直是是国际争议的地方,认为中国只有3000年的历史,不包括夏朝。但是中国的学者则认为夏朝是存在的,为此确定中国的王朝历史有4000多年的时间。对于中国之诞生文明而起,拥有5000年的历史认可,对于夏朝则否定。
这是因为学术论断必须严谨,不能因为传言与野史,或者民间传说,就轻易论断朝代的存在性。必须要有实物证明,才能保住准确性。但是我国之所以找不到夏朝的存在,就是因为有隐含条件限制,使得方向不对,为此走了很多弯路。
直到近期被清华教授找到问题所在,而这个关键证物则是新出土的战国竹简被破译。才揭开甲骨文百年谜团,也知道为何夏朝找不到,更清楚所谓的传说与野史都有一定的依据,只不过过于夸大。
夏朝之所以找不到不仅是方向错误,还因为秦朝时期的动乱,导致先秦时期的书籍与史书被人为毁灭。为后续学者加大排查难度,为此才有此争议性。随着后期科技进步、考古推进、以及新物证的出现,夏朝的谜团也因此找到关键突破口。
甲骨文先天缺陷之谜
中外历史学者论断依据都有通性,但是中国有自己的特性研究方向,毕竟是自己的东西,有一定的敏感度问题。之所以出现误判,或者没有任何依据证明夏朝的存在,就是当时是以甲骨文作为主要的证物。
而当时的文字翻译工作很复杂,破译难度很大。问题是在随后的破解中发现一个巨大的漏洞,那就是殷商的文字记载不是甲骨文。甲骨文只是占卜、问吉凶的工具,属于祭祀用品,这就造成研究方向错误,当然进展不大,而且没有找到夏朝的问题。
同时甲骨文本身只是药引子,是用来制药的东西,为此损耗很大,遗失也很多。可以说是祭祀礼仪,而不是记载史书的问题。同时当时全力破解甲骨文,也仅仅只是破解1/3的内容,后续还是没有进展,可见甲骨文不仅没有被全部翻译,而且还不是史书证明。商朝有没有其他文献记载,或者根本没有文字记录历史,因此找不到证明也很正常。甲骨文只是确立殷商时代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进步。
新出土的战国竹简就是破解问题的所在
既然甲骨文之谜已经清楚,再以他作为主要依据本身就不合理,为此新的研究方向是出路。当时中国对于自己的朝代史很重视,周朝以后有文字记录,很好证明。殷商因为甲骨文而得到世界认可,唯独夏朝的存在性被中国认可,世界不认可。
就是缺乏实物证明,为此中国推行夏商周断代工程,而主要研究人就是清华教授李学勤。只不过当时对于国外的反驳,我国学者开始考究认证。对于夏朝的存在还是不确定的,因为夏朝历史存在不确定性。
无论是夏朝的事件,以及上古历史与商周历史具有连贯性。而且相关的战国名人以及周朝的简短介绍,都有一定的市场空间。只是缺乏足够的证据,而问题的根源就是秦朝咸阳城大火,被项羽复仇之心使得书籍被焚毁,再也找不到六国历史与秦朝图书馆的痕迹。
这是文化缺失的根源,也是后续考古学者难以找到证据的最大阻力。想要寻找前秦历史,只能靠后期考古发掘。直到新出土的战国竹简,才把这一问题解决。只不过其也没有提出夏朝一说,而是频繁提到西邑一词,这是在《尹诰》和《尹至》两本竹简中找到的关键词。
这和历史书中的西邑夏相近,但是不知其意。但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即使甲骨文中也是祭祀典例,提到这个词汇,被认为是强敌。那么问题症结被李学勤教授所破解,其认为夏朝的名字是后人所起,但其真实名字就是西邑。
专家论断出问题的原因所在
也就是西邑或者西邑夏,就是夏朝这一论断推理正确,那就说明问题所在。夏朝被改名字,所以找不到。如果是这样,那就是真正的存在夏朝。因为不仅史书提及,而且新出土的战国竹简是借鉴周朝的书籍,阐述夏朝的存在。
结语:名字更改确实加大问题的难度,这也是后世难以破解的问题所在。而一旦西邑一词与夏朝同一意思,那就是说明其存在合理性。这样的重大发现确实很重要,而甲骨文本身是方向性错误,其他史书也是因为年代久远,没有准确性。
唯有新出土的战国竹简,才得以解惑问题所在。李学勤的重大发现,为我国弥补这一历史空白与知识盲点。也打断西方不认可的谬论,中国的朝代史得以继续向前推断。历史是越辩越明,也让后人知道自己的底蕴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