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发现历史上幸福的名将各个相同,不幸的名将却各有各的不幸,而作者又认为其中最不幸的当属明末支柱袁崇焕。明崇祯三年,大明朝已是风雨飘摇积重难返,北京城却万人空巷,西四则水泄不通,一位犯人在这里被凌迟处死,此人便是袁崇焕。当时北京的老百姓,也相信袁崇焕是通敌叛国,在行刑之时,纷纷花一两银子买袁的一块肉来生吃,以解其恨。
明朝的凌迟是有规定的,根据罪名的大小,来判处刀数的多少,最多的是太监刘瑾,挨了3376刀,整整割了3天。袁崇焕的肉被剐完了卖完了,开膛破肚的时候,人们还不解气,抢了内脏,当时就用烧酒混合了生吃,多么惨烈的画面!可以肯定的是,那些抢吃袁崇焕肉的百姓,也绝不是出于爱明朝,爱国与忠诚常常是恶人作恶的幌子。
当行为失去约束,又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时,人们宣泄出来的人性本恶,令人叹为观止。袁崇焕死后,骨头被人们砸碎了,放在路上任人踩踏,只剩一个首级,被挂在旗杆上示众,还要传首九边。但只挂了一天,就被一位姓余的部将冒死偷走,埋在了自家的院子里,并嘱后人世代为其守墓。据说这余姓人家至今已历十七代,始终在为袁崇焕守墓。
十四年后,明朝覆亡,清军入关,清高宗乾隆修明史,袁案昭雪。明天启六年,努尔哈赤领精兵十万围攻宁远。袁崇焕率军坚守孤城,英勇抗敌,金兵被击退,努尔哈赤负重伤,并于第二年死在沈阳。皇太极即位,汉臣范文程献计,绕过袁崇焕,取道蒙古,以趋直隶之背,包围北京,袁崇焕率兵入援,击败清军。
清兵在城外烧杀一通而去,临走用范文程之计,安排金兵在被俘的杨太监面前“悄悄耳语”,说今日撤兵,与袁崇焕有密约,里应外合,成就大事。杨太监“佯卧”,“窃闻”其言,回去报告给崇祯,崇祯深信不疑,下袁崇焕于锦衣卫狱。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计谋,当年怎么就瞒过了明朝皇帝和满朝文武?足以看出崇祯早就想除掉功高震主的袁崇焕了。
十二月下狱,次年八月便杀袁崇焕,查抄袁崇焕家的时候,并没有发现余财,是一个清官。清朝张廷玉修撰《明史》,对崇祯有这样的感叹,崇祯“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
崇祯虽然一生勤勉,却致亡国,运气不佳,治国乏术是实,埋怨手下没有张良、陈平这样的谋士,缺少李靖、郭子仪这样的名将却是不妥。作者始终认为崇祯是一位勤政的皇帝,也是一位糟糕的皇帝,此人能力低下又性情乖戾,急躁嗜杀。在位十七年,所戮大臣不计其数,其中总督有七人,巡抚有十一人,内阁重臣更频繁替换,先后用了近五十人。
一个领导,自认为大权在握,靠严刑峻法惩罚杀戮就可以让属下乖乖地卖命,结果必然适得其反。在严酷的制度面前,人们首先考虑的是摆脱惩罚,远离责任。所以当国家危亡之际,没有一个人给崇祯出主意,以致他痛骂“文武百官皆可杀”,但是百官都投向了新主子,倒是他自己不得不上吊而死。
崇祯总是抱怨自已不是亡国之君,满朝尽是亡国之臣,抱怨群臣无能。实际上真正有才干的人总让他感觉如芒刺在背,他真正喜欢的还是俯首低眉的宦官之辈。只有在这些人面前,他才感到心情愉悦。在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低能领导手下工作,最好的态度是少说少做。但大敌当前,只有袁崇焕在辽东独撑危局。
崇祯曾叹息他无缘得到岳飞那样的将领,好像有了岳飞,他会比赵构有作为。其实,崇祯已得到了一位岳飞,就是袁崇焕,却被他自毁长城,用最残酷的刑罚处死了,老朱家世世代代把天下人都得罪光了。岳飞被杀后,南宋还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繁荣安定,最后还有接位的南宋皇帝替岳飞翻案。
可袁崇焕死后,崇祯没过上十几年就亡国了,遗书以为臣子无能皆可杀,至死不悟,最后还是清朝皇帝为袁崇焕洗清了冤屈。袁崇焕是晚明政权的支柱、长城,是汉民族避免异族统治的唯一希望所系,但他遇到的是历史上少有的乖戾虚伪的皇帝,一个为抵御外族入侵功勋卓著的民族英雄,却被他的同族人民生吞活剥。
细数历史上的名将,忠心耿耿反被杀、不得善终者,何止一个袁崇焕。列举历史上著名冤案,其中多是名将之死,只是袁崇焕死得最惨。作者认为袁崇焕没有罪,在崇祯眼里,功高即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