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近日,全国高校科技创新暨优秀科研成果奖表彰大会在京召开。大会对2021、202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得者代表进行了表彰。教育部负责人介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
从围绕神舟飞天、北斗组网、C919大飞机、港珠澳大桥等一系列大国工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数百所高校在突破“卡脖子”问题上作出突出贡献,到每年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展示出广大高校的最新科技成果;从当前全国高等教育人口达2.4亿人,到10年来高校牵头建设60%以上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超过40%的两院院士集聚在高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各项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取得一系列成就,鼓舞人心。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正在加速推动高等教育体系从“有”到“优”、由“优”向“强”的转化。
高校是社会文明的灯塔,是科技创新的高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该勇当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把自身建设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紧密对接。努力加强前沿科学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加快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是高校应该全力以赴的方向;加强有组织科研攻关,主动回应国家建设发展需求,解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主动与国家经济领域对接,切实加强技术转移转化,是高校面向经济主战场的必由路径。只有自觉承担起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高校才能拥有经世致用的价值,才能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用。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高校还存在一些阻碍科技创新的短板。学术生态、管理机制、师德师风建设、教学科研质量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全国高校科技创新大会上,相关部门负责人再次重申对科技造假和学术不端“零容忍”,再次明确营造积极向上、科学有序的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生态,契合民众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建设完善健康的学术生态,坚决维护学术秩序和教育尊严是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修课。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进步显而易见。但相对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体量,相对于14亿民众对大学的期待,我们还有很大作为空间。锚定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重要领域的引领者和“无人区”的开拓者,攻克一批国家战略急需的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中国的高等教育就有望形成有组织的一流大学创新体系,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就有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