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是兄弟,长大各乡里”,这句话或许显得过于阴暗,但对于看惯了人生百态的我们来说,确实是客观的现实。
且不论帝王抑或是商贾之家内部的各种算计,就是一般的升斗小民,在成人时候与自己的兄弟姐妹也很难融洽。人一旦长大之后,心思就变得复杂了,人一旦有了金钱和权力之后,对于感情就不那么看重了。
古往今来,兄弟之间互相攻击的事例不在少数,这种事情在帝王之家显得更加明显。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他们哪一个人的上位不是充满了背叛和欺骗?位于九五之尊的他们,哪一个没有对自己的兄弟痛下杀手?
“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的确是有道理的,姑且不论瓦岗寨内这些原本萍水相逢的人了,就是同气连枝朝夕相处的亲生兄弟,往往也难以摆脱手足相残的命运。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附近发动了一次政变,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相继惨死在李世民的手中,连同他们的亲眷以及党羽都被斩尽杀绝。
曹丕当年虽然忌惮曹植,但好歹在听完“本是同根生”这句诗之后,还是选择了放自己的兄弟一马,千年以来被人捧上天的唐太宗李世民,在这方面做得是相当不厚道。
李世民在历史上以“知人善用”著称,他的手下也确实有相当多的人才,这些人在他成就大业的时候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李世民在登基之后,对于手下的这些弟兄是不太放心的,他虽然没有走刘邦“兔死狗烹”的路线,但帝王心术的残酷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隋唐时期出名的将领有很多,但一般人能够脱口而出的只有两位:尉迟恭和秦叔宝。这老哥俩数百年来担任了“门神”的重要职位。秦琼本是瓦岗寨李密的手下,后来又辗转投靠了王世充,最后才归顺了李渊、李世民父子,成为了唐朝的一员战将。
而尉迟恭在刘武周阵营中效力之时,便早已有投唐之心,在公元620年兵败后便依附了李世民。秦琼与尉迟恭是秦王李世民手下的两员大将,武艺高强的他们完全称得起“勇冠三军”这一名号。“两肋岔道,义气千秋”的秦叔宝和“长戈三捷,雄戟双挥”的尉迟恭二人,不仅为李渊父子夺取天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还同时策划并参与了“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阵营中不折不扣的功臣。
但即便是如此,他二人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李世民的疏远和猜忌,最终不得不以“装疯卖傻”的方式躲过一劫。
这件事情还要从尉迟恭说起,他这个人虽然勇猛强健,但他的性格颇有点像三国时期的关羽。颇为自傲的他在李世民登基之后一直以功臣自居,李世民渐渐地对他便忌惮了起来,尤其是尉迟恭在一次酒宴之后动手打城王李道宗,这让李世民对他产生了厌恶之心。
李世民虽然是凭借“玄武门之变”才走上皇位的,但在古代的皇帝中他对大臣算是比较好的了,大唐著名的“刺头”魏征也只有在他手里才能活下去,换做是别的皇帝可能早就身首异处了。李世民实在是受不了尉迟恭的骄纵,于是便召见他进宫,对他做了最后一次警告。
李世民说:“敬德,知道朕今天为什么叫你来吗?”尉迟恭回答说:“我不知道!”李世民告诉他:“我今天想给你讲一下韩信的故事。”
一听到李世民提到韩信,尉迟恭立即冷汗淋漓,他明白李世民想要对自己说什么了。西汉初年的兵仙韩信,虽然为汉高祖刘邦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但最终还是难逃一死。而尉迟恭虽然没有韩信那样大的影响力,但是他的骄纵和放肆已经将他推向了与韩信一样的处境,李世民这是在敲打他。
从宫中回到府邸的尉迟恭从此以后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他很少出现在公众场合,而是在家专心修仙炼道。
秦琼的体力在大唐诸多战将中是数一数二的,就连以骁勇著称的尉迟恭也曾经被他生擒,可见他的武力在尉迟恭之上。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时,秦琼与长孙顺德等人仅仅以800士兵的力量,就将东宫和齐王府联合行动的2000精兵完全阻挡,可见他的勇猛与体魄是相当惊人的。
但唐太宗李世民经“玄武门之变”登基以后,秦琼马上就抱病不出并且一病就是十余年,这很显然是相当不符合逻辑的。
当时的大臣对于秦叔宝生病一事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秦琼是在有意地推诿,但秦琼往往是以自己长年征战落下了病根这样的理由应对。“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唐太宗对这位伴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相当在意,他曾经亲自带宫中太医为秦琼看病,并且在亲眼目睹了太医为秦琼开方抓药后才离开秦琼府邸,自此以后李世民再也没有过问过秦琼的事情。
李世民亲自去探望秦琼,体现的是他对秦琼的不信任,毕竟较之于自己,秦琼和先皇李渊的关系更为亲密。李渊曾经对秦琼说:“像你这样勇猛的武将,我真的愿意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给你吃!”而秦琼之所以参与到了“玄武门之变”中,不过是在诸多势力裹挟下的无奈,但凡李渊有一丝一毫的警觉,秦叔宝都不会偏向李世民这边。
尉迟恭与秦叔宝虽然在民间往往以并列的身份出现,但他两个人实际上与李世民的关系是很不一样的,较之于秦叔宝,尉迟敬德才是真真正正的唐太宗身边的“自己人”。
尉迟敬德的祸患是源于自身的不检点,而秦叔宝的祸患则更像是一种原罪,即便是他从来没有像尉迟恭那样嚣张跋扈,也很难完全消除李世民的猜忌之心。尉迟恭选择修道这条路是光明正大地向李世民示弱,而秦琼只能在暗地里悄悄地打消李世民的疑惑,称病不出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了。
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排位上我们就能看出两者的差距,尉迟恭排在第七位仍然可以理直气壮地发泄不满,而秦叔宝还是沾了太上皇李渊的光才被排在最后一位。尉迟恭是李世民身边的韩信,但他差点无法摆脱“兔死狗烹”的宿命,何况是在李世民心中地位不如尉迟恭但危险系数却大于他的秦叔宝呢?
韩信之死是中国千年以来帝王屠戮功臣的滥觞,李世民提到了韩信这个人,就是在向尉迟恭等人发出最后的信号。幸运的是尉迟恭和秦叔宝的反应都算快,一个终日沉溺在修道中,一个十余年如一日地装病,最终才逃过了一死。
否则,当年长乐宫内韩信的悲剧,恐怕又要在唐朝的历史上重演了吧!帝王心术的毒辣与无情,自古以来都是如此,从来没有一个人能打破这个魔咒。古代的韩信是何其多,但像张良那样明智的人,又有几个呢?能够做到尉迟恭、秦叔宝二人这样后知后觉的,恐怕也不会有很多吧?
正所谓伴君如伴虎,读了《资治通鉴》,读了书中秦叔宝的故事,更让人理解这一点。
因此,《资治通鉴》不仅是一本史书,同时也是一本人性之书。我们做人做事,都要有大格局,要懂人性和退让。通过《资治通鉴》,我们能学到做人、做事的很多道理。毕竟在所有史书中,《资治通鉴》几乎是一本,能够让人各方面素质都全面提升的书,看完等于多活了1300年。
但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阅读文言文还是比较吃力的。因此,笔者向大家推荐一套好书——精装四册版白话《资治通鉴》。本书组织全国百名大学教授进行了整理,并以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商务印书馆等权威机构进行校勘。
从内容、版本上力求精准、科学。曾国藩对《资治通鉴》爱不释手,梁启超认为“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绝对值得购买。
因为编纂此书的学者本都是国学大家,因此这套书绝不是现在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携带私货的资治通鉴。而是尊重原文,逐字逐译,不多增一个字,以求贴近、还原《资治通鉴》本义。不以“现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叶。
作为历史爱好者,入手这一套非常划算,因为这一套在做活动,一套六大本,现价69元。可以说是很超值了。大家可以点下面的链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