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朱允炆会有这般结局,从朱元璋传位于他的时候就已注定。
溯古君在前面曾说到过,朱允炆本人并不是大明王朝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他是朱元璋太子朱标的吕氏侧妃生的庶子,吕氏是文官集团的人。
虽然朱标早死,但朱元璋还有其他儿子,为何要将位置传给朱标的儿子?何况我朱棣还是跟着朱元璋一同大过天下的,你又是从哪蹦出来的小赖虫?
这就谈到了古代非常重要的话题,即“正不正统”。如果朱标或者朱雄英顺利继位,也许朱棣也翻不了天,他或许根本没有这个想法,更没有这个勇气。
朱允炆登基后,算不上正统的继承人,朱棣和他都是非长子的庶子,那为什么自己不能当皇帝?换个角度思考,估计你也不会同意,毕竟我还是长者。
如果说朱允炆在继位后勤于国政,赢得朝廷大臣和天下百姓的呼声,奈何这个小家伙有点不争气儿。在位四年时间,把朱元璋煞费苦心给他留下的政治资本花得一点儿不剩。
说他是个昏君不至于,但说是个明君他又不够格。后来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朱允炆的下落就成了谜,他还有没有可能活着?
首先我们来聊一聊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原因,笔者认为这是多方面的。
公元1398年,71岁的朱元漳去世后,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
本来不是你的位置让你上台了,如果你能干出一番事业,想必风评也会好很多。没想到建文帝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藩,各地藩王没有一个有好果子吃,朱棣全部看在眼里。
不搞点事情,估计下一位被削的就是自己。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反抗,以需要“清除君主身旁的亲信奸臣”为由,带领军队一路直取南京城。
很多人认为朱棣的做法有点极端,但诸位有没有看过削藩的细节。直接将许多藩王的地盘全部剥夺,有的藩王更是被直接软禁,行事起来毫无顾忌,连最起码的活路都不给。
作为晚辈,最起码的就是尊重,你这倒好,处处挑战别人的底线?特别是行军打仗过程中,凡是朱棣路过的地方,当地的藩王都好吃好喝地招待,可想而知建文帝把事情做得多绝?
四年的较量,朱允炆最终失去了所有权力。慌忙之中他做出两个决定:一是斩杀妻小,另一个是纵火烧宫。朱棣在打入京城后,开始到处寻找“侄子”,始终没有下落。
虽然没有明确记载,这并不阻止民间的猜测和野史的记录,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文献做参考推测。
民间第一种说法是活着剃度出家,正常终老。
既然是不正常传位,想必朱元璋早已做好所有情况的预测。据说当时朱元璋为朱允炆留下了一个宝箱,这是最后的保命手段:三件袈裟和三份通关文牒。
三份通关通牒上写了6个字,分别为应贤、应能、应文。
“应贤”是在说叶希贤,“应能”是在说杨应能,“应文”则是在说自己,三个人身披袈裟后,可以从皇宫中的密道里逃跑。
他们在逃出京城后,隐身于朱元璋曾经出家的寺庙。在寺庙主持的保护下,三者全部活了下来,并孤老在山林。
听起来还是比较可行,但这其中有一个细节值得我们注意。三个人如果想要逃跑,这个密道的长度最起码都在20公里往上,毕竟朱棣的士兵覆盖面积非常之大,这有没有可能?
进不去讲,如果建文帝能逃脱成功的话,内心必然会有很大的心结。刚刚当上皇帝不过一年多的时间,就面临这样的结局,这是何等的痛苦?
野史中记载朱棣破城以后,在南京皇宫里却没有找到朱允炆本人,只找到一具烧焦的尸体,从外表来看有点像他。不过朱棣本人还是不放心,先后派了很多人去寻找,都没有下落。
这个说法讲得最多,但争议也最大,溯古君本人也不认可,我从两个事件做简单推测。
首先就是郑和下西洋,它的主要的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但我们不能否认一点:郑和本人肯定被朱棣安排了要注意打听沿途有没有建文帝的下落。
对于这些随行的人员,明史中还提到了一群特殊的人——锦衣卫。作为皇帝的爪牙,保护好皇帝就够了,现在还忙起了海外出行?
从旁观者的角度出发,这也印证了史学家们的猜测:我们就是为朱允炆而来。你们宣扬你们的国威,我们只是负责打听朱允炆的下落,看看是死是活。
其次就是胡濙寻找仙人,朱棣让他在全国各地去寻仙问药,表面上看是为朱棣寻找灵丹妙药为他延年益寿,这不过是一个幌子,真实目的还是为了打听朱允炆的下落。
历史发展到明朝已经上千年,他难道不知道仙药是真是假?一边派郑和下西洋出国寻找,一边派胡濙在国内寻找,所有的事情指向性都很强:打听朱允炆的下落。
之所以说出发现像朱允炆的尸体,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平复民间的闲言碎语,毕竟自己是新一任的当朝者。看来这皇帝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当的,任何环节都不能有所疏漏……
第三种说法认为朱允炆在登基之后,做好了各方的准备,其中就包括修建一条密道,为自己留下最后的生路。
上个世纪末期,考古学家在闽东的宁德上金贝村发现一座古墓。这个墓地的规模巨大,占地200余平方米,同时形制和近代的有所不同,类似于明朝古墓的风格。
在引起热议后,人们随即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研究。这座古墓已经被不法之人先行下手,留下了一条通道,工作人员顺着这一条路往前摸索。
他们发现这座墓地的内部构造极为精致豪华,还划分了三个部分,即舍利塔、拜亭和墓坪,跟一个小型的皇家古墓没有任何区别。
当天下午,考古专家看到了莲花基座造型,这和明朝的主流未免有些相符?同时还留下了一件云锦袈裟。经过精密仪器的检测,这件宝物最终被确定为建文二年。
特别是袈裟的底部,还镶有“福寿”字印,加上宫灯装图式,这正是老朱家的独特标志,这岂不是朱允炆的墓地?
当然正史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只有野史中记录朱允炆后来逃到了一个村庄,带领自己的亲信以平民的身份在这里过着平凡的生活,直到离世。
不管怎么说,朱允炆的一生都是“凄惨”的代名词。
历史上被迫退位的皇帝有很多,比如唐高祖李渊。在被李世民逼退位后,依然保有太上皇的名誉,并且在皇宫之中居住。这和建文帝比起来,未免令人惋惜和心痛?
在溯古君看来,时代在发展,但许多隐性的常规并不能被打破。作为一个第三代的皇子,跳过第二代皇子直接继位,后者当然不会答应,这样的结局或许早已注定。
我是溯古君,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