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十九年,唐玄宗的弟弟岐王在府邸大摆筵席,宾客皆是当时京城的达官显贵,墨客文人。席间,一位面容清秀的少年身着一身乐工衣裳,抱着一把琵琶,陪在一位道姑身边,尤为引人注目。
这位身份高贵的道姑便是唐玄宗的亲妹妹玉真公主,而一旁的清秀书生则是被后人称为诗佛的唐代大诗人王维。
王维,字摩诘,他的名和字合起来是佛教的一位菩萨,叫维摩诘,而王维本人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如今,王维多是以诗而为人称道,鲜为人知的是,他擅音律,能作词编曲,又弹得一手好琵琶;他工诗画,被后人称为“文人画师祖”。
他将画风、音乐、禅理渗透进诗歌创作里,以致于大文豪苏轼评价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一说,今天我们谈及唐诗,首推李白、杜甫,可在当时这二人远不及王维出名。
王维虽是正经的贵族子弟,但出名还是靠17岁时便写下流传后世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个家境优渥的学霸,更令人羡慕的还是他的容颜,《集异中》描述他:“妙年洁白,风姿都美”。
由此可见,王维在当时是一个集才华与帅气于一身的有为青年,但他为什么要靠变装来谋取功名呢?
十五岁那年,王维告别母亲,只身来到都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为了在长安崭露头角,他拜访了父亲和祖父的老相识,却屡屡碰壁。
转眼两年过去了,王维意识到要想有所作为,不仅需要学问过硬,更要有人引路。经人指点,王维花了一点钱,终于见到皇帝的弟弟岐王。
当岐王阅读完王维呈上的试卷,面上顿露惊叹之容,他当即命令乐工将诗歌谱曲,王府的乐队应声而出,一时间,笙管笛萧、筝瑟琵琶、锣鼓钟钹齐上阵。正当岐王洋洋得意于乐队奏出的悠扬乐声,王维却评价道:“尚可”。此话的意思就是还可以吧。他当即指出了演奏的未精之处:琵琶演奏者的揉捻挑拨技巧还欠功夫。
面对岐王的弹奏请求,王维从容起身、下坐,熟练地为琵琶调音,在他的轻拢慢捻之下,乐曲时而舒缓,如清泉流淌,时而高亢,如大江奔腾入海之势。
自此,王维成为岐王府的座上宾,几天后,岐王又将他引荐给哥哥宁王,由此,王维开始进入长安的上流社会圈子,诗名传遍长安。
王维原以为搭上了岐王这条线,科举便可无忧,可是不久后他听说,玉真公主似乎属意他人。岐王得知后,决定将王维也引荐给玉真公主,他让王维用平日的诗作编一首凄婉的琵琶曲,王维虽不解其意,但还是照做了。
几天后岐王府设宴接待玉真公主,宴席上酒菜齐全,乐工整齐排列,这其中年纪最小,面庞俊美的王维很快得到公主的注目。
在王维一首琵琶曲的弹奏后,公主急忙询问乐曲的名字,之间王维从容答道:“此曲名为郁轮袍”。
而岐王忙以此书生不仅精通音律且善诗文的理由引荐给玉真公主。
当阅读到王维带来的诗作,玉真公主大惊,那首诗是她平日最爱诵读的,原本她还以为那是古人的诗作,没想到来自王维之手。
公元731年,王维在才华和人脉的双重加持下高中状元,他以一首《清如玉壶冰》应试。
玉壶何用好,偏许素冰居。
未共销丹日,还同照绮疏。
抱明中不隐,含净外疑虚。
气似庭霜积,光言砌月馀。
晓凌飞鹊镜,宵映聚萤书。
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
虽然心愿已了,但王维心里总觉得别扭。
王维在名人的引荐下高中,在当时被称为“行卷”,就是应举者将所作诗文写成卷轴投送朝中显贵,以求在他们的宣扬下能够名声大噪。
其实当时贵戚之家对科举的干涉已成主流,几乎所有文人都会“行卷”,王维也只是做了大家都会做的事,也没什么可丢脸的,再者以他的才华,状元也是实至名归。
高中状元的那年秋天,王维被人怂恿而舞“黄狮子舞”,由于黄狮子舞“非天子不舞也”,犯了僭越大罪的王维被贬至济州。
四年后,他辞职回长安闲居,大约34岁那年,他献诗宰相张九龄,因而得到赏识,做了右拾遗。
在张九龄与李林甫的争斗中败北之后,王维也从高峰跌落谷底。
官场生活的不得志,苦闷的王维只得寄情诗歌,在天地山水间舒展着自己的才华,诗歌也越来越与天地事物融为一体,充满了禅意。
在经历安史之乱的倾轧之后,晚年的王维虽然一直做官,但也处于半官半隐的生活状态,看透了官场的污风浊气,他自己也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唐朝官场上少了一位渴望有所作为的官员,诗坛却获得“诗佛”王维。
诗佛一称,不仅是后人对王维在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更是对其颇富禅意且具有超世之然的诗歌的高度赞赏。
作者:洪丹淳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