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朱元璋是因为太喜欢朱标,才坚定不移地将皇位传给朱标一脉?

朱元璋是因为太喜欢朱标,才坚定不移地将皇位传给朱标一脉?

朱标在历史上很受热捧,因为他是一个可能改变历史走向的人物,他的身份非常尴尬,父亲是皇帝,弟弟是皇儿,儿子是皇帝,侄子也是皇帝,唯独自己没当成皇帝。所以后世也产生诸多疑问,比如朱标没死,能否成功削藩、朱棣是否还敢造反等。这些问题的根源其实就来自朱元璋为何这么喜欢朱标,以至于隔代传承至朱允文,导致历史走向的转变。

朱元璋的小农思想与子嗣分配

朱元璋是白手起家的皇帝,从一个放牛娃走向了九五之尊,所以小农思想伴随着朱元璋的成长,这是他与诸多皇帝不一样的地方。小农思想里没有嫡长的概念,因为他们娶不起妾,也就无嫡庶之分,所以整个明朝的皇位传承都受此影响,采用的是“长房继承制”,也就是不以嫡庶为标准,而以年长者居之。朱标的嫡长身份只不过是一个巧合,在朱元璋看来,长子就是为自己养老送终的人,其他诸子都应该各自成立小家庭,然后与父辈分家。这就是为何明朝出现了宗室问题的逆向发展,创造了亲王镇边体系,后来朱允文削藩,就是为朱元璋的小农思想“擦屁股”。

所以在这个思想里,长子得到的重视与喜爱就胜于其他儿子。由于朱元璋是一个很会立规矩的人,他将这种传承制度树立为祖训,以至于明朝的皇位传承都是这样下来的。但又因为思想形成的环境不同,到了万历皇帝时,已经没有了小农思想的影响,他就不理解为何要让老大继承皇位,自己喜欢哪个儿子就立哪个,反正儿子多。所以万历时期的国本之争,说到底也是思想之争,是皇帝的自由思想,与祖宗小农思想的正面冲突,放在今天就叫“代沟”。

由此也引发了一个问题,朱元璋坚定不移的以朱标为继承人,到底是因喜欢,还是因内心思想的驱动,或者说二者之间是统一的,还是不想关联的。笔者认为二者之间有联系,但朱元璋喜欢朱标,只是立朱标为太子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换言之,朱元璋对朱标的喜欢只是加分项,朱标的储位一直很稳定,稳定的基础并不是朱元璋的喜欢,而就是前文说的思想驱动。

朱元璋对朱标的培养是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开始的,此时朱标五岁、二子朱樉四岁、三子朱棡三岁,四子朱棣也是这个年份出生的。暂不论朱标、朱棣的生母传闻,朱元璋此时处于创业阶段,并无庶子,所以在现有的四个儿子中,给长子朱标选了宋濂做老师,由于宋濂是公认的大儒,所以这个事情就被无限放大,被看做朱元璋喜爱朱标的证据。其实以平常心来看待,做家长的给孩子找老师,当然是以现有条件下最好的人任之。朱樉和朱棡同样是亲儿子,没有理由不给请个好老师,只不过这个时候连凳子都坐不稳,可以理解成学龄未到,并非朱元璋不喜爱。

“仰承先德,自举兵以来,渡江生子七人。今长子命名曰标,次子命名日樉……。”——《明史》

换个角度来看,朱元璋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的时候开始为称帝做准备,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七个儿子,朱元璋在此时才决定给儿子们起名字。说明在此之前,这些儿子应该是按照年龄顺序称呼的,这也是朱元璋小农思想的精髓,毕竟他曾经也叫朱重八。每个儿子的待遇基本上是一样的,只不过培养方向不一致,比如四子朱棣,打小就受到严格的军事训练,然而朱元璋又要求“宜习劳,令内侍制麻履行滕。凡诸子出城稍远,马行十七,步行十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皇子出城都得像士兵一样,穿草鞋走三成的路,再骑马走七成的路,那这是否对文弱的朱标有所不利呢?是否有偏心朱棣这类皇子的意思呢?

现在总有人将朱元璋培养朱标,传皇位于朱允文,看做是对朱标偏爱。实际上储君体系的建立就只是继承法则的创立,并没有牵扯太多主观偏好。有人为了证明这种偏爱,引用朱标出生时朱元璋的那句“到此山者,不患无嗣”,而仔细推敲当时的环境,朱元璋已经将集庆(今南京)视为掌中物,又“喜当爹”,双喜临门定然激动。关于此类评价别的儿子也有吧,比如朱棣出征漠北得胜,朱元璋也是欣喜若狂的评价道“肃清沙漠者,燕王也!”

说到继承法则的创立,朱元璋和那些元朝投降的官员应该无比重视,被他们推翻的元朝就是出现了“累世争袭”的内部问题。当然元朝的继承法则带有民族特色,忽里勒台与幼子守灶的冲突在成吉思汗时期就未处理好,这才导致整个蒙古帝国乃至元朝,都不能在政权过渡时顺利推出新君。所以朱元璋在吴元年称王时,就奠定了朱标的世子地位,这时候的朱元璋并不能排除以后还会生出更喜爱的儿子吧!

顺着这个角度往后看,朱元璋称帝后,朱标自然是由世子升格为太子。到了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设立大宗正院(宗人府原型),掌皇族内部事宜,由次子朱樉任宗人令,三子朱棡任左宗正,朱棣任右宗正,这不也是以年龄顺序为标准的人事任命吗?回看前文说的小农思想,是否就是封建自耕农家里几个儿子分家的过程?

此时的任命以长幼有序为原则,之后的藩王分封也是这个原则,朱樉被封到关中做了秦王,朱棡做了晋王、朱棣为燕王、五子朱橚为周王、六子朱桢为楚王、七子朱榑为齐王。何要着重提出这个封分王爵呢?因为在古代封王体系中,以春秋时期称霸国家单字名号封王的视为尊,比如秦王,就远比中山王高贵;晋王又远比三家分晋后的赵、魏、韩更尊贵。所以这个分封顺序也是以长幼对应尊卑,也不参杂个人的喜好。

充分非必要条件的“喜欢”由何而来

虽然朱元璋喜欢朱标并非立储的主要因素,但毕竟是一个加分项,那么朱元璋为何就这么喜欢朱标呢?除了嫡长身份,很多人认为这是朱标的仁慈形象饱受朱元璋喜爱,其实朱元璋真的欣赏仁慈之主吗?我想也未必吧!反而我觉得朱标的仁慈形象就是朱元璋一手造成的,因为他要完成军事政权向文治政府的转变,因而培养多年的储君必然要树立仁治形象,而他自己则站在台前遮风挡雨,扮演黑脸包公,致力于政治清扫。父子两人一个黑脸,一个白脸的双簧戏,主导了洪武时期的政治,也为朱标建立起官僚基础。

朱元璋在册立朱标为太子时,就已经为其打下行政班底,悉数明初的风云人物,皆是兼领东宫。比如太子少师李善长、太子少傅徐达、太子少保常遇春;冯胜兼太子府右詹事,胡美、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赵庸、王溥兼副詹事,杨宪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康茂才、张兴祖兼左右率府使,顾时、孙兴祖同知左右率府事,吴祯、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邓愈、汤和兼谕德,刘基、章溢兼赞善大夫,文原吉、范显祖兼太子宾客。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开国六公二十八侯几乎全部涵盖。而且朱元璋规定东宫之外不再另设府僚,意味着朱元璋出征在外时,太子府就是中枢,起到监国的作用。

洪武十年(1378年),朱元璋令“朝中政事先启请太子处分,然后奏闻”。控制欲极强的朱元璋是放权吗?我想应该是为朱标立威吧!有句话叫烂泥扶不上墙,如果当爹的一直抬不起来儿子,自然就会降低儿子在老爹心中的份量。但朱标恰恰相反,他与朱元璋可谓是心领神会,配合默契。朱元璋给机会,朱标就以政绩拿到台面上,朱元璋制造“三大案”时,朱标就拼命求情,朱元璋要废藩王名号时,朱标就出面担保,仁义君主的形象就这样展现出来。

在洪武四大案中,除蓝玉案外,朱标主政期内的有三件,每一个案件都涉及政治清洗。朱标每次也都是象征性的“求情”,除了牵扯到其老师宋濂的案子时,朱标是真的卖力营救外,其余的案件中,都隐约看出他与朱元璋的政治手段非常契合。表面上,朱标每每希望实行“宽通平易之政”,终多因与朱元璋意趣不合而难行其道,但实际上,他已经通过这种反差巨大的不合,“偷”得了诸多大臣的拥护。

这与朱元璋打压藩王的意图也无差异,自封的儿子又怎么可能真心打压。如次子朱樉,朱元璋拿着一些小事做文章,说他母丧期间“略无戚容”,就是不够伤心;还违反圣旨,擅自处死犯人;虐待正妃,宠爱偏妃等。这些罪名搁得住将秦王召回宫中关禁闭吗?后来派朱标巡视关陕,回来后说了一通好话,才放朱樉回去,这不就是典型的做戏嘛!里子面子都让朱标赚足了,朱标也就是这个特质,非常善于配合朱元璋,所以才备受喜爱。照现在的话说,如果给你机会,你不中用,那就再也没有机会了,而朱标就是善于把握住每一次机会。

综上所述,朱标受到的喜欢,并不是储位稳固的基础,朱元璋的子嗣安排自成一套体系。朱标的长子身份,就注定是这个体系中最牢固的皇位继承者。他被这个体系推向了储位,凭借自身的才能、政治敏感度,以及超高的情商配合朱元璋施政,制造朱元璋想看到的场面,所以使父亲更加欣赏与喜爱。至于朱允文的皇位继承,理应是受到朱标的“恩荫”,但看当时的就藩情况,以及朱允文的年纪,这个传承又很符合“长房继承制”的特点,所以又似乎与朱标没有关系。如果朱高炽早一年去世,我想朱棣也会选择隔代传承给朱瞻基,而不是他的两位亲叔叔。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标的,长子,朱元璋,皇位,皇帝,问题,思想,朱标,儿子,朱棣,观点评论,朱元璋,朱樉,朱允文,朱标,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标的,长子,朱元璋,皇位,皇帝,问题,思想,朱标,儿子,朱棣,观点评论,朱元璋,朱樉,朱允文,朱标,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标的,长子,朱元璋,皇位,皇帝,问题,思想,朱标,儿子,朱棣,观点评论,朱元璋,朱樉,朱允文,朱标,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