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历史上商纣王帝辛是否邪恶,周武王是否正义呢?一切都是为了权力

历史上商纣王帝辛是否邪恶,周武王是否正义呢?一切都是为了权力

商纣王帝辛是否邪恶,周武王是否正义按照儒家史书来判断早有定论,至今为止都争论不休,我们只说事实。

商朝是中国奴隶制社会最为鼎盛的朝代,社会秩序稳定,文化、文明发达,国家基本没有受到大的入侵,经过几百年的开疆扩土,逐步形成了现在中华文明的文化版图。

商朝的统治阶层是奴隶主贵族阶层,社会阶层固化很严重,虽然国家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部落和附属小国组成,却都因为同样的宗教神权统治,从而达到了权力稳固。神权和王权的对立与相持形成了王朝的凝聚力。

商朝的奴隶主贵族为了巩固统治,加强神权,制约王权,采取祭祀的方式,王权对国家的任何重大决意,都要进行祭祀,祭祀的目的其实就是和神权的掌控者祭司进行谈判和妥协,而祭祀的用品往往是社会地位极低的奴隶或者战俘。

商纣王继位后,他为了加强王权的统治,逐渐的减少了祭祀的次数,说简单点,很多朝中大事,不再神神叨叨的问上天,问上天其实就是和神权阶层进行协商,也就是把王权的部分权力与神权阶层进行分享。

纣王不但减少了祭祀次数,而且打破了阶层固化,启用了一些地位很低的有能力的人朝中任官,中国历史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国家改革家就是恶来原来就是一个奴隶,还有一些如飞廉、费中、左疆等人都不是世官大族出生。

商纣王为政期间,对民生很重视,特别是把奴隶的地位提高了很多,他的社会改革对当时来说太过先进,集中王权,废除神权,打破贵族世袭等等,这些都对贵族阶层的利益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周是商朝的西面的一个强大的部落,周文王时期,商朝的贵族神权阶层为了推翻商纣王的统治,联络周文王出兵征讨商纣王,被纣王打得满地找牙,周文王还被俘虏到了朝歌,坐了十年的牢,后世传他在牢里还写成了《周易》。

商纣王为了警告朝中的贵族阶层,决定举行一次祭祀,祭品就是周文王。周部落的首领伯邑考带领了另外两个弟弟姬发、姬旦来到朝歌,愿意替父亲周文王作为祭品,最后商纣王选定了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为祭品,献祭上天。

伯邑考被商纣王杀鸡儆猴祭祀上天后,周文王被放回了周部落,就把首领的位置让给了姬发,也就是后来的周武王。

周武王继位后,消停了一段时间,但是他一直在联系各个部落和朝歌的商贵族,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姜部落,其首领就是姜子牙,姜子牙的女儿曾经嫁给伯邑考,伯邑考被祭祀后,他的女儿又嫁给了姬发。

朝歌的贵族阶层并没有死心,依然和周部落姬发有很强的联系,期望周能领军攻入朝歌,推翻帝辛,另立新王。

机会来了,纣王帝辛一次出征东夷,朝歌空虚,朝歌贵族立刻统治姬发率军前来,周与姜等部落立刻率军到达了盟津,并裹挟众多大小部落一起前往朝歌。纣王帝辛得知了周进攻朝歌,立刻率军西征救援。

纣王的兵力不足,由于平定了东夷,商朝的主力军队要驻守疆土,纣王又太过自信,认为又是一次周文王似的飞蛾扑火,他就地组织了奴隶和战俘进行平叛。

周武王和商纣王在牧野一战确定了商、周的朝代更迭,商纣王惨败,而失败的原因是商朝贵族买通的他军队里的高层将领,而那些奴隶和战俘虽然支持纣王,但却能力有限。战败后的纣王逃到了鹿台(今天河北沙丘),被追上的周武王军队斩首(纣王并没有自焚)。

周武王攻入朝歌后,为了笼络商朝贵族,大肆举行祭祀,而祭祀的祭品就是活人,第一次祭祀用的是纣王帝辛的首级和他的两个妃子。周武王连续祭祀了四十多天,最多的一次杀了六十多名奴隶进行活祭,而主持这些祭祀的祭司就是姜子牙。据记载,周武王和姜子牙都曾经亲手杀死祭品进行祭祀。

周武王违背了当时与商朝贵族的契约,不但没有另立新王,反而改朝换代,改国号为周。这引起了商朝贵族的强烈不满,到了周成王时期,商朝贵族阶层又联络了三监(蔡叔度、管叔鲜、霍叔处)进行叛乱,在周公旦的强力镇压下,才彻底的平叛,最后周公旦决定迁都洛邑。

另外提一下,大家所熟知的忠臣比干就是商朝贵族的代表人物,他曾经是商朝的大祭司,他是可以制约王权的,他与纣王帝辛的矛盾就是神权和王权的斗争,他也不是被纣王帝辛处死,而是被纣王帝辛作为祭品献祭上天了,只是祭祀的手段是挖心。这能说是纣王的残暴还是比干的忠心呢?

综上来看,纣王帝辛邪恶吗,周武王姬发正义吗?一切都是为了权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进行,商纣王,周文王,周武王,部落,神权,正义,贵族,祭祀,阶层,观点评论,商纣王,周文王,周武王,纣王,姬发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进行,商纣王,周文王,周武王,部落,神权,正义,贵族,祭祀,阶层,观点评论,商纣王,周文王,周武王,纣王,姬发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进行,商纣王,周文王,周武王,部落,神权,正义,贵族,祭祀,阶层,观点评论,商纣王,周文王,周武王,纣王,姬发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