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登基后,急于削藩,最后引发了燕王朱棣在北平发动“靖难之役”,导致建文帝朝倒台,朱棣窃国成功。朱允炆为何要那么急的削藩呢,他有非常现实的情况摆在眼前。
藩王制度形成
朱元璋开朝建国,太祖皇帝雄才大略,有他在,天下没人敢不服,不服的基本都被灭了,包括那些帮着打天下的功勋权贵,那么杀了,那么夺了权。
藩王制度就是朱元璋手上建立起来了的,从根本上来说朱元璋出于两个目的建立藩王制度:1、对儿子至亲的封赏;2、对大臣武将的不信任。朱元璋是个讲究家庭亲情的皇帝,他当了皇帝,对自己的儿子们都照顾有加,全部的25个儿子都被封为王,就藩各地。
出于对守疆大臣武将的不信任,朱元璋把戍边守土的职责交给了有能力的儿子,他们手握重兵,皇帝的初心是让他们为中央朝廷站岗戍边,当然也考虑过戍边藩王们实力过大,严格的控制了他们的卫所府兵的数量。
朱元璋的藩王政策形成后,在他活着的时候完全没有问题,儿子给老子站岗理所应当,没有人敢有异心,朱元璋完全弹压得住。
皇位继承有法统漏洞
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皇帝朱元璋就面临一个问题,谁来继承皇位,这是个关乎国本的问题。朱元璋的儿子很多,嫡子、庶子都不少,但是朱标只有一个,他是唯一一个让朱元璋非常满意的接班人,可惜死得早。
按照一般帝王的选择,死了一个儿子,再立一个儿子就行了,朱元璋不缺儿子,但是他处于各方面的考虑,决定不传位给儿子,直接传位给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意思很明确,儿子辈都别想了,直接传给孙子,皇位的继承一直让朱标这一支来继承吧。
关键是朱允炆也不是朱标的嫡子,是他的庶长子,按照“嫡庶传承,长幼有序”的原则,朱允炆其实也不具备继承皇位的资格,这就给天下人留下了话柄。
儒家文人辅政
朱元璋死后,留给年轻的皇帝朱允炆的辅政大臣全是一帮儒家文人,无论是齐泰、黄子澄还是方孝孺,都是儒家文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酸腐。他们都看清楚了当时帝国存在的巨大危机——藩王势力过大,威胁中央皇权。
但是他们却找不到合适的解决之道,因为他们没有一个人具备军事经历,兵部尚书齐泰是进士出身,别说军旅生涯了,连兵营都没进过。
君臣都意识到了削藩的重要性,却丝毫没有考虑到藩王的整体实力和当前的局势,大张旗鼓的进行削藩,这是国家战略的错误,就算要削藩也要进行长远打算,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削藩都经历过腥风血雨。
年少天子急于立威
朱允炆登基才20岁出头,还太过稚嫩,他也很清楚当前的局面,皇位继承惹人非议,边疆藩王虎视眈眈,他需要用手段来给自己的皇位树立威信,而削藩是最好的选择,既打击了藩王势力,又能加强中央集权。
朱允炆的削藩还是经过了一番考虑,从一些内地有名无实的藩王的下手,一个年之内就削了五个藩王的封号,把他的叔叔们不是杀就是关,这引起了其他藩王的恐惧和不满。特别是手握重兵的戍边藩王。
傻子都会清楚朱允炆要对所有的藩王下手,要么束手就擒,要么起兵造反,燕王朱棣决定赌一把,打起了“靖难”的旗号。朱棣造反,其他的藩王正好看笑话,这也是为什么朱允炆那么危急的时候,没有一个藩王起来勤王,都寒心了。
朱允炆继位登基后,介于自己皇位继承引起非议,藩王势力强大的局面,不得不做出削藩的决定,而他的辅佐大臣们又毫无相关的经验,甚至极度缺乏战争经验。朱允炆做出急切削藩的策略其实被动的给藩王们造反的口实,就算朱棣不反,朱樉、朱权都有可能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