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朝代众多,而在这么多的朝代之中,真正的统治者与皇位“和平分手”的例子十分的少见,大多数都是“非暴力不合作”,这也就导致了流血和牺牲成为了中国古代朝代更迭所不能少的因素,但是有些朝代的下场却远远比其他朝代来的惨烈的多,就比如说秦朝,又比如说和秦朝十分相似的隋朝,而今天我们所要说的就是——隋朝。
隋朝的灭亡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各代史学家很喜欢研究的一个方面,毕竟史学大家王夫之先生就曾经说过“隋之富,汉、唐之盛,为之逮也”,但是如此繁盛的隋朝却只历经了37年的光景,那么究竟隋朝为什么会灭亡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还是以下几个原因。
1、三征高句丽
高句丽作为一个小国,从北朝时就已经成为了中原国家的附属国,开始向中原国家朝贡,包括隋文帝时期,高句丽也一直向其朝贡,但是等到隋文帝灭了陈之后,高句丽开始有点慌了,他们担心下一个被灭亡的是自己。而这种担心就使得当时的高句丽开始训练自己的将军队并且开始专门存粮,随时准备着抵御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来的侵犯。
等到隋朝的社会经济已经开始稳定并且开始发展的时候,可能是觉得自己什么都准备好了,完全不怕隋朝军队来攻打自己,于是高句丽开始不安分了起来,屡次在边境作妖,屡次杀害边境的中原人。当时的隋文帝见状并没有直接派遣军队攻打高句丽,而是想用爸爸的宽广胸怀温暖高句丽,希望他们自己醒悟,但是人高句丽不听就算了,还带领军队到了辽西。
隋文帝一看也生气了,我们好心好意哄着你们,你们就这样?他立刻派遣军队去攻打高句丽,但是很不巧,这支整整30万人的军队遇到了瘟疫死伤惨烈,没有足够的兵力还打什么?于是这次隋文帝选择了先退兵。
隋文帝去世,隋炀帝继位,隋文帝时期累积的大量财富使得隋炀帝毫无顾忌,觉得周边的国家都应该臣服于自己,为了达到他的这个念头,杨广四处炫耀自己的实力,尤其是对高句丽,他很直接的威胁当时的高句丽使臣让他们归顺自己,如果说他们不愿意归顺自己的话也没关系,咱们隋的军队就直接打过去哦。高句丽也傲娇,表示不约,杨广对此十分的气愤,决定攻打高句丽,这就有了后来的三征一说。
为了成功打下高句丽,隋文帝可谓是费尽了心思,他结合了自己父皇的失败教训,专门把粮草和兵马给准备好了,还为了能顺利运送粮草物资下令开凿永济渠。除了粮草之外,隋炀帝对军队也十分的用心,尤其是武器这方面,还专门派遣人去检阅这些兵器,如果说检阅的人不认真的话,甚至会被斩首!就这样,把一切前期工作准备好的隋炀帝信心满满的去征伐高句丽了,然后,失败了。
自己准备了那么久的军队居然失败了,这让隋炀帝生气,他立马着手二次的进攻,第二次的进攻很顺利,眼看着战争正在最激烈的时期,就要分出胜负了,国内的环境却开始不安定了,杨玄感起兵造反了。要真的只有杨玄感一个人造反还好,关键是人杨玄感把一群重臣的儿子全部都给囚禁了,隋炀帝只能够把军队调回去先镇压住杨玄感。
但是高句丽不降,隋炀帝心里还是不舒服,于是他不管当时国内情况有多糟糕,还是发动了第三次征伐。他这么打,隋内部受不了,高句丽也受不了,选择了投降,隋炀帝十分的高兴,觉得隋朝的军队就应该这样所向披睥睨,但是他没有看到国内的局势已经十分的不堪了。
或许对于隋炀帝自己来说,这次战争的结果是隋朝胜利,这就够了,他却没有看到因为这三次的征伐,国内的阶级矛盾空前恶化,民族矛盾加剧。他对一切反抗自己的行为都是一味地镇压,而从而没有想过别人为什么会甘愿冒着生命危险起义,他自己确实是战胜了,但是这是由无数百姓的流离失所所换来的,可是他却未曾关心这些百姓,这样的隋不亡还有道理可言吗?
2、三下江都
隋炀帝这个人喜欢旅游,但是他的旅游和现在的驴友们带着个背包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还不一样,他不仅要旅游,还要最高贵的旅游套餐,一定要至尊vip才能够匹配的上他高贵的皇帝身份。
公元605年,他第一次巡游江都,带上了足足二十万人的军队,一路上的生活可谓是奢侈到了极点,为了装在下所有的人,一共准备了上万条船,而隋炀帝就在最豪华的船上享受着自己的度假生活。要是真的只是来度个假还好,为了维持自己奢侈的生活水准,他命令周边的百姓都要进贡。老百姓自己的日子也才刚刚温饱,哪里有多余的东西进贡?只能够省吃俭用,再把这些省下来东西上交。
御厨把这些上供的食物做成美味后,一旦隋炀帝不喜欢吃或者吃不下,就直接扔掉。这可是无数老百姓辛辛苦苦省吃俭用才攒下来的,可是隋炀帝并不心疼,他觉得自己就该得到最好的,他看不见为了他的这些吃食,多少家庭苦不堪言!
在江都过了四个月奢侈的生活后,隋炀帝决定回洛阳,但是江都的老百姓并没有解脱,因为他要排场!为了这个排场,要多少人配合就不说了,钱花的如同流水一般,这钱从哪里来?就从老百姓身上剥削而来,百姓怎么能受得了?而且关键是这巡江都并不是只有一次,隋炀帝一共下了三次江都,每一次都是劳民伤财,他以剥削江都百姓为手段来自己维持奢侈的生活。
为了自己优越的生活,直接伤害老百姓的生活,这样的隋不亡,还有谁该亡?
“君为舟,民为水”这句话说得是真的好,人民能够让你这个君过得好,也能够直接覆灭你的地位,隋炀帝一味地剥削老百姓,无论是上文说到的硬是要发动战争还是为了自己的江都之行,遭殃的都是百姓,而非是他们这些上流社会之中所谓的“精英人物”,看不见百姓的疾苦只能够看到自己的君王又怎么能够长久?
3、隋炀帝自身的性格缺陷
隋炀帝自身有一个很致命的性格缺陷,那就是十分的自负,他根本听不进去别人的任何建议,就像是征伐高句丽,当时很多人都劝他不要为了一时的意气劳民伤财,但是他不听。征伐的失败结局更加使他感觉受不了了,他不能够忍受这种失败,选择了再度征伐,而这也使得百姓们叫苦不迭,以至于后期直接爆发了农民运动。
照理说,在民怨沸腾的情况下,一个正常的君王应该选择调整政策方针,安抚民众,那个时候他的手下们也是这么建议的。可惜的是隋炀帝实在是太过于自负,你不提还好,一提他就非要跟你反着来,他不仅不听手下大臣的话,还更加的任性妄为,选择在民怨沸腾的情况之下再下江都!
那个时候,还是有很多隋朝的忠臣给隋炀帝提建议,但是隋炀帝一概不听,甚至于还杀了好几个给他进言的人!自负是作为君王最大的性格缺陷,没有之一,而隋炀帝身上偏偏就有这样的一个致命的缺陷。
隋炀帝因为自己的性格缺陷,不能够正确的认识到局势,而且也正是因为他的自负,他不能够接受别人给他提的任何一个建议,他只活在自己的“理想国”中,活在自己给自己搭设的温室中。他真的不知道百姓们的苦痛吗?笔者觉得他或许是知道的,但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选择直接无视,拿现在的话说就是他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精致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他拿着全国人民的利益为垫脚石去实现只有他一个人的精致,成就他一个人的狂欢,这就有问题了。
公元617年,全国农民起义频发,许多贵族也相继起兵,隋炀帝自觉已众叛亲离,可是这个时候的他即使已经知道自己不会善终,但还是继续着自己荒淫无道的生活,第二年,隋炀帝的预言成真了,他被他曾经的手下宇文化及等人缢杀,他自己亲手终结了整个隋朝。
总结
隋炀帝傻吗?他不傻,不然也不会打败自己的几个亲兄弟坐上皇帝的宝座,但是他也傻,他傻在不知道听取别人的建议对于一个君王来说有多重要,他傻在曾经看不懂局势还好,他后期就算看懂了局势还是选择继续自己奢侈的生活,而从未想过任何的解决方法。
隋文帝将一个已经足够好的隋朝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只要隋炀帝能够争气一点点,就算是选择“无为”,隋朝都能够绵延下去,可是他在自己的父母面前装了太久,当上帝王后他再也装不下去了,任由自己的欲望无限膨胀,最终使得隋朝的生命停留在了它37岁那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