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身上其实很有一种诗人气质,浪漫而追求完美,当现实的冷水浇下来的时候,他徬徨失措,进而一蹶不振。隋炀帝出走江都是基于一种鸵鸟心态,他的自信心已经降到了低谷,天大地大,只有江都这片曾经给过他最美好的十年的地方能抚慰他受伤的心灵。
于是他义无反顾的去了江都,并且一去不复返,不顾北方愈演愈烈的起义。实际上,即便他留在长安或者洛阳,局势也不会有太多的改变,隋朝的命运不可能会有改变。因此,或许在他决定去江都的那一刻,就已经放弃了北方的大片土地。
杨广可以称得上是天之骄子,关陇集团的贵族出身,其父是北周重臣杨坚,后来杨坚称帝,杨广成为晋王,并在几年后作为统帅平定南陈,可谓是少年得意。出众的外表、聪慧的大脑,又文武双全,在江都做了十年多的扬州总管,还是在这里,他多番筹谋,最终得到了太子之位,并成功登上帝位。
他雄心万丈,誓要将父亲的伟业发扬光大,并想让后世永远记住他的丰功伟业,属于他的时代到来,但是很不幸的,他太操之过急,完全没有考虑给他的子民带来的是什么。我们现在看隋炀帝的功绩,确实是很有利于百姓生活的,甚至他的思想是比较超前的,但是,他未尝没有私心,即一味的想要建立丰功伟绩,而不管百姓的死活。
他从继位之初就开始下令沟通南北水道,即开凿我们熟知的大运河,这一工程几乎用了六年的时间,尤其是最后一段永济渠的开凿,征调了大量的民工进行开凿,给人们带来很大的痛苦。大运河刚刚完成,隋炀帝紧接着就开始为攻打高句丽做准备。而实际上在611年刚刚发生了黄河的大水灾,但是赋税依旧在蹭蹭的长,百姓还是大量的被征调入伍,或者出征,或者押运粮草,或者督造海船。
即便当时已经有地方农民不堪重负选择成为盗匪或者起义反抗政府,但是这都挡不住隋炀帝的步伐。612年,第一次远征高句丽就拉开了帷幕,当然这一场战争以隋炀帝的大败而告终,这样的失败对于他来说,是不能忍的,于是在第二年又开始了第二次的远征高句丽。
其实最开始杨广并不在意农民起义,在他看来,他们掀不起什么风浪,他认为他完全可以在攻下高句丽之后回来收拾这些百姓。然而在他第二次攻打高句丽的时候却出了一件大事,负责在黎阳督运粮草的杨素之子杨玄感反了,这是第一次大规模的官员反叛,即便隋炀帝派宇文述在两个月之内就平定了这场叛乱,但是隋朝国内的政治、经济、税收等制度都遭到了破坏,而且杨玄感开了官员反叛的先例,自此之后叛乱更呈如火如荼之势。
而隋炀帝却像是中了邪,继续在614年进行第三次远征高句丽,这次以高句丽口头投降而告终,结果隋炀帝刚回师,高句丽拒绝正式投降,隋炀帝差点进行第四次征讨。
征讨高句丽的失败以及国内愈演愈烈的动乱局势让杨广很受伤,他开始变得很沮丧,但最初他还是想和从前一样处理朝政,只是615的北巡彻底让隋炀帝心灰意冷。他在雁门关被始毕可汗率军包围了,这几乎可以说是奇耻大辱,如果不是援军将至,而义成公主又将始毕可汗骗回去,隋炀帝的处境就很不妙了。这一事件让杨广的自信心降到了冰点。
最终他逃避责任,躲到了江都,像鸵鸟一样对北方不闻不问,但是即便是醉生梦死,歌舞升平,与外界隔离,但是杨广又怎么能想不到局势可能会有的变化,他夜夜噩梦连连就是他最真实的心理写照。这期间,大部分向他报告北方战事的使者都被拒之门外,而且还有人因此被杀,更多的官员选择蒙骗杨广。
但是杨广也并非完全放弃了帝国,他还是派出了军队镇压起义,其中三个武将的命运比较有代表性,即让王世充领着他的江淮精锐部队攻打围攻洛阳的李密,最终王世充占据洛阳,割据一方,后来还杀了皇泰帝杨侗而自立为帝;还有忠于隋朝的张须陀,在围攻瓦岗寨的时候战死;而同样忠于隋朝的屈突通最终在战败后被劝降了大唐,成为唐初功臣。这三个人几乎代表了当时绝大多数的隋军将领。
所以在隋末的大环境下,即便是隋炀帝没有错过李靖,李靖又能改变什么?他也不过是以上三条路可以选,他不太可能成为王世充,所以要么战死要么降唐。而隋朝是注定要灭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