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科书上,对于北宋南宋的描写中,最主要的词语就是“积贫积弱”,在很长一段时间,弱宋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
在历史上,宋朝的确不算是强盛,甚至没有实现大一统,南宋更是类似于地方性政权。以至于在元朝编纂史书时,不得不把宋史和辽、金史书并列。而随着一些有心人阅读宋朝史料时,却发现宋朝也许并没有那么不堪。
在这样的“新大陆”式发现的前提下,在网络上出现了大量谣言,甚至有了一些“铁血强宋”的称号。而这个称号,除了所谓胜率高的谣言外,最主要的就是在宋朝末期的河湟开边事件。
如果说宋朝有雄起过,那只能是这个事件了,在史料记载:宋军精锐部队,大破吐蕃军队,收复河湟近两千里土地,并且完成了对西夏的围堵。但很快,因为保守派司马光的上任,北宋王朝又主动放弃了河湟的土地,再次回到宋朝传统疆域中。于是,所谓的陇右都护府昙花一现。
唯一雄起的开边运动,让很多宋朝的粉丝振奋不已,甚至开始将宋朝和汉唐相提并论,毕竟唐朝时期打不过吐蕃,而宋朝时期居然吊打吐蕃,顺便可以求证出,
宋朝比唐朝还要强。但真的是如此吗?
当然不是,宋朝时的吐蕃和唐朝时的吐蕃,完全不是一个档次。唐朝面临的吐蕃是一个地广万里,能和唐朝以及阿拉伯帝国相匹敌的大国,而这个国家的特点,和一般游牧民族相比更强。
一般认为,吐蕃处于蛮荒之地,最强不过是匈奴级别,从历史记录上看,全盛时期的吐蕃实力,远强于匈奴,甚至强于全盛时期的蒙古帝国。这并不是一句吹嘘的话语。因为全盛时期的吐蕃,拥有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政权没有的优势。
第一,吐蕃国家有完善的国家政府,有皇帝(赞普),有宰相(大相)有各级地方官员,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这和大多数,包括蒙古帝国在内,松散的部落联盟,有着本质区别。第二,吐蕃有完善的文字,语言、法律、宗教体系,也就是说,吐蕃的文化具有想到高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很难被同化,而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政权,是不具备如此完整的文化特性。第三,吐蕃政权和普通的游牧民族政权不一样,这个政权拥有数百万人口,而且经济结构不是单一的游牧,而是农耕、游牧并重的政权,在控制西域后,还有一定的商业(只是他们不太懂经营)。经济结构多样,让吐蕃的实力以及国家韧性,都得到很大提高,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像匈奴一般,一旦遇到恶劣天气,就会迅速衰落。第四,全盛时期的吐蕃,拥有一支常规军,而不是拼凑出来的部落勇士,这与游牧民族全民皆兵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吐蕃军队已经出现了国家常规部队的概念,而军队数量也是惊人的,常规部队数量可以达到四十万,而全盛时期的唐朝,常规部队也不过五十万罢了。可以看到,唐朝所面临的吐蕃政权,是一个成熟的军事强国,而并非一个简单的少数民族政权,从国家的成熟程度看,即使全盛时期的蒙古帝国,也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那么,宋朝面对的又是什么样的对手呢?
在历史记录上,宋朝的敌人是一个叫青唐吐蕃的政权。这个政权盘踞在河湟一带,疆域不过两千余里,人口十几万,军队大概六七万人。这个吐蕃政权的规模,甚至不能和唐朝末年的吐蕃军阀论恐热,尚婢婢的势力相提并论,西域的小国高昌国的兵力,也多于青唐吐蕃政权。
而这个小政权的战斗力也相当感人,一次性出动三万大军,被宋军六千军队击败,然后,整个政权就土崩瓦解。可见,虽然史料上记载兵力是六七万人,实际上真正兵力只有三万。这三万军队一败,国家再无底气和对手相抗衡。
河湟开边,虽然是宋朝政府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值得称道的开边行动,但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热血。控制河湟之地的战略意义,远大于北宋政府表现出来的军事实力。而这次开边,也一度让西夏有了亡国的危机。在史料记载上:西夏军队八十万,不敌宋军二十多万,几乎亡国。
可惜的是,河湟开边以及对西夏的进攻虎头蛇尾,河湟没有守住,西夏没有灭亡,北宋没有增加太多领土,敌国依然存在。这么看来,北宋没有得到任何实际的利益,反而消耗了大量的国力。
或许,宋朝的将士并不是贪生怕死,或许,宋朝还有很多热血青年,只可惜,宋朝还是太“怂”了,看来,想要摘掉积贫积弱的帽子,势比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