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赵恒,是一个只有守成之意,并无开拓之心得君主。那么很多人会说如果他有汉武帝那样雄图伟略的思想那么北宋能不能拿回燕云十六州呢?
如果不能,再加上有寇准这位名相辅佐,应该能取回燕云十六州吧?
其实答案也一样是否定的。先不说史实告诉我们的历史最终走向如何,我们就先从当时宋朝的大历史环境等多重因素进行分析吧。
一、首先,其实北宋也一定程度上算是一个“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朝代。在没有燕云十六州的情况下,辽国可以直接挥兵南下兵锋直指开封,哪怕是有黄河天险也阻挡不了辽国的滚滚铁骑。毕竟到了冬天黄河一旦结冰,辽国就可以一马平川,大宋就再无险可守。所以宋朝是一直处于一种被动危险的外部环境中的。
二、再来说说当时的社会环境。虽然宋朝并未对商业进行严格禁止,但还是有一定的禁止的,加上当时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也十分尖锐。宋朝每年的产出入不敷出,在财政上压力巨大,国家根本没钱无力出兵打仗。
三、接着说下最重要的一点,宋朝为了防止唐末的节度使叛乱的情况再次重演。于是将各地军队中的精兵强将几乎都收归禁军,然而到了宋真宗时期,禁军已经大部分是老爷兵了,战斗力可想而知。
而当时的宋朝需要支付各方面的开支所以导致各地的厢军有些时候都领不到军饷,所以当时的宋朝表面上军队很多,但是实际根本没有多少兵力可以随意调度使用。
宋朝当时的将军是通过各个将门进行举荐出任的,所以军队中的奖领只知道自己的上司是谁,根本不会在乎其他的。毕竟自己的上司能让自己升官并且拿到粮饷。再加上当时的北宋经历了太祖,太宗两朝之后,慢慢的朝中的将领和大臣大多已经开始不想打仗了。
所以从这些方面来进行分析,宋真宗就算有汉武帝的雄心壮志国内的诸多情况再加上外部的不良环境也不允许他对大辽大规模用兵,收复燕云十六州。
据史料记载,辽国在宋真宗时期进行过南下的战争,当时的大宋虽然进行了抵抗,但是宋真宗并不太想打,并且立刻直接议和,但是并没有成功,被当时的宰相--寇准(大宋第一斗士),连忽悠带恐吓的给弄上了战场,御驾亲征,鼓舞了士气。
虽然当时最后是战胜了辽国,但是还是签订了“澶渊之盟”。这是为什么呢,要知道当时明明是打了胜仗。
其实这是因为马上冬天到了,谁都不知道黄河什么时候结冰。如果和辽国再继续拖下去,那么一旦黄河结冰,辽国将可以绕过前线直指开封。
所以宋真宗根本耗不起,寇准即使有经天纬地之才也耗不起,也不敢去赌。所以不得不与辽国议和,签订“澶渊之盟”,虽然有点耻辱但是也没办法,说到签订盟约,就有一桩趣事,寇准为什么会被叫做大宋第一斗士呢?因为那都是拿命拼出来的,当时签订盟约的官员是曹利用,真宗对他说“岁币百万以下可许”,意思就是,岁币在一百万以下你都可以自己做主,而寇准知道了之后告诉他“虽有敕,汝所许毋过三十万,过三十万,吾斩汝矣”,意思就是,皇上虽然说了在一百万以内你可以做主,但是如果你给的岁币超过了三十万,我就砍了你。
如果这件事情,曹利用跟宋真宗说了,那么寇准就算不是死罪也会被赶出中枢。但是曹利用怂了,并且他与辽臣谈判时一口咬死了寇准规定的三十万。所以“澶渊之盟”最后以三十万岁币的代价换来了大宋几个朝代的和平。
所以从各个角度来分析,哪怕当时宋真宗真的有汉武帝的雄心壮志也收不回燕云十六州。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及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