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给自己的定位是“非亡国之君”,而是把责任推给了手下那帮“亡国之臣”。或许直至他自缢于煤山时,心里还有这份怨念,觉得明朝的亡国,根本怨不得自己。可能正因为这份“怨念”,后人总是习惯做出一些假设,诸如:崇祯若是南迁,明朝很可能会像南宋一样偏安江南,同大清划江而治。
“朕有此志久矣,无人赞襄,故迟至今。汝意与朕合,朕志决矣,诸臣不从奈何?尔且密之。”——《平寇志·卷八》
原来,崇祯早就有意南迁,只可惜朝中赞成的大臣很少,崇祯虽然身为一国之君,却也不便断然弃北京而去,再回迁到南京。也正因如此,崇祯表示让李明睿保持沉默,暂且不要提及南迁之事。
不过,由于李自成来势汹汹,加之国库空虚,南迁之事耗资巨大,便始终未曾下得了决心。可是,这么一耽搁,崇祯就再也没能走得成。占领了山西的李自成,又迅速向北京推进,于1644年三月十八攻入北京,崇祯在斩杀妻女后,自缢于煤山。
首先,如果南迁之议可行,崇祯根本不会犹豫不决,更不会让李明睿保持沉默。等到李建泰公开上疏时,形势已经更加败坏,假使崇祯难行,也势必凶多吉少。
明末的农民战争,反的便是这个自恃为不是亡国之君的皇帝。此时,虽然南方尚有大片土地掌控在明军手里,可陆上南迁路线也只能经山东、河南后再赴南京,而海上路线则更要靡费周折。而且,崇祯心理一直很好面子,如果一切从简,则如同逃命,他势必不会乐意。
其次,明王朝已彻底丧失民心。自古以来,失民心者势必失天下。在天灾人祸的影响下,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大家都想推翻明朝统治。试想,即便是崇祯到了南京,还会有人为大明卖命么?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明亡后,几个南明小朝廷的表现,也已经说明明朝的灭亡是不可逆转的:
1644年五月,福王在南京称帝,次年改元弘光。可这个弘光小朝廷,却依旧只顾着内斗和享乐,肆无忌惮的搜刮民脂民膏,不知廉耻的大兴土木。也正因如此,南明百姓才编出了一个顺口溜:
“都督多似狗,职方满街走,相公只爱钱,皇帝但吃酒……”
从弘光政权到永历政权,一个个南明小朝廷,像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都很快被清军剿灭。这种溃败,实际上就是明亡的续集罢了!所以,即便崇祯南迁,明朝的结局也会如同南明一样,难像东晋和南宋那样划江而治。这种衰败,正相《明史》中所讲的那样:
明自世宗而后,纲纪日以陵夷,神宗末年,废坏极矣。虽有刚明英武之君,已难复振。而重以帝之庸懦,妇寺窃柄,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明史》
参考资料:
《平寇志》《明史》等
/文:史海烂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