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这样一个唐朝权侵一时的节度使,会有怕的人吗?
由后来安史之乱中的所作所为而论,貌似没有,可是这并不代表他一直这样。
(安禄山)
《旧唐书-安禄山传》中有几段记录非常有意思。
李林甫为相,朝臣莫敢抗礼,禄山承恩深,入谒不甚罄折。林甫命王鉷,鉷趋拜谨甚,禄山悚息,腰渐曲。
这段话何意思咧!
就是说,在李林甫为宰相的时候,权威之重无人能及,所有人见到他都要毕恭毕敬,深恐没伺候好,唯有这安禄山仗着自己干妈杨贵妃还有唐明皇宠幸,拜见的时候比较得瑟。
李林甫一看安禄山得瑟,也不说啥,就叫了同样也是宠臣和自己地位差不多的御史大夫王鉷过来,让他教安禄山如何拜见自己,只见这王鉷那是毕恭毕敬,声都不敢奏!
安禄山一看顿时消停了不少,原因吗也很简单,这王鉷和李林甫几乎同级!
你一个小小的藩镇将领,到了中央居然敢得瑟,你是不是嫌命长。
就此李林甫给安禄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印象的成因也很简单,李林甫不仅仅是一个宰相而已,还是主宰了整个中央的人。
除了皇帝陛下本人,没有人敢对其不恭敬。
(李林甫的手腕)
有了这个认知之后的安禄山,才有了后续摄于权威的低调。
不过要说害怕,则是后一件事的体现。
每与语,皆揣知其情而先言之。禄山以为神明,每见林甫,虽盛冬亦汗《旧唐书-安禄山传》
这段话是说的李林甫除了权威之外的政治手腕和政治智商。
每次李林甫和安禄山见面,安禄山想要说啥,李林甫都不假思索就能直接先说出安禄山诉求。
这就让安禄山害怕了,李林甫为何会对自己如此了解。
原因只能有两个。
第一:安禄山身边有李林甫的暗探,由此安禄山一举一动李林甫都知道。
第二:李林甫自身足够聪明,能将所有暗探的信息汇总,最后了解安禄山的一举一动。
一个如此明智,有聪慧的领导,即是自己的上级,又对自己好。
对于一直有枭雄之心的安禄山而言,就难免心里别扭了。
别扭的原因也很简单。
(皇帝在他身后)
换位思考就能明白。
安禄山野心勃勃,可在当时还并没有足够的实力,于是只能低调行事。
但是,自己的一切都被当朝的宰相知道的一清二楚,这低调,貌似也低调不下去,而这个宰相对自己貌似还很亲近。
上位者对于自己的亲近,有可能有两个结果。
第一:亲近进而重用,这是好结果。
第二:亲近进而提防,这是坏结果。
李林甫这不断亲近,当然让安禄山纠结啊,你这当朝首辅到底是爱我咧,还是恨我咧?
为了搞清楚状况,安禄山就不断送礼给李林甫,可李林甫却是一个没啥爱好的人,对于安禄山的示好,不置可否。
(能成功没有巧合)
这样的状况持续之后,安禄山就难免忐忑不安!
人越是不安,就越会东想西想,就越会恐惧,恐惧之后,当然是战战兢兢与这李林甫的权威。
由此可见,安禄山对李林甫的恐惧,来源于三个层面。
首先:李林甫虽然和他同样是宠臣,可是却比他地位还要高,甚至有着中央绝对权威的权臣,这是地位差别。
其次:李林甫在背后有着一整个暗探体系,几乎将他看透了,他想什么李林甫都能知道,这是信息不对等。
再次:李林甫看上去亲近的背后,却总是行为摇摆,让人摸不透,这是权术手腕高于安禄山。
最后:李林甫的权威来自皇权的绝对放手,而且他也有真本事,能让唐明皇安心。
如此层层加码之后的李林甫,就如一座大山一样,压的安禄山只能唯唯诺诺听命,战战兢兢伺候着。
由此可见李林甫虽名声不佳,可在治政能力、权谋手腕,甚至操控人心上却有一套。
而且真实的李林甫其实并不能算一个奸臣,而是一个坚定的制度守护者和维持者,人情和法制中,他更看中法制。因此才有执宰天下近二十年,虽然不断受诟病,却依然身居高位的资本。
治政能力,权谋之心,才是安禄山害怕,唐明皇信任的根源。
唐朝最后安史之乱爆发,最大的成因就是,曾经执宰天下的李林甫去世了,而上位的杨国忠太不给力,属于绝对的庸才。
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对于李林甫的政策不屑一顾。
在入住中央之后,对于安禄山是节节紧逼,步步威亚。
(安史之乱)
最后受不了的安禄山,只能谋反。
如果李林甫在,或者后续的继承人也有如李林甫一样的本事,安禄山不会反,至少不会再唐明皇没有去世之前反!
即便谋反,估计也不会如此成功,让大唐元气大伤。
由此可见,宰相对于放权帝王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