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书接上文,上回说到才华横溢唐才子,博学多才连中三甲。一路过关斩将,准备前往京城参加会试之时,结识好友徐经。但是也恰恰是因为徐经,自己稀里糊涂的牵扯进了科考舞弊案,最后被圣上降罪贬职。但是后来还有一种说法:唐寅是因被当时一位才子――都穆嫉妒才能,才造成了唐寅后来一系列的悲惨遭遇。
电视剧剧照
而都穆又是何许人也?都穆是明朝的一位大臣,在年轻的时候与唐寅交好。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七岁能诗文。在弘治八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工部主事,最终职位到了礼部侍郎。而后世流传的关于都穆出卖唐寅,最早的文献出现在秦酉岩的《游石湖纪事》,书中是这样记载的。
戊寅(1578)春初,看梅于吴中诸山,于楞伽山会雅宜(王宠)先生子龙岗。龙岗,故六如先生子婿,为说唐先生事,漫识如左:子畏少英迈不羁,与南濠都君穆游,雅称莫逆。江阴有徐生经者,豪富而好事,结交吴中诸公,间于六如友善。徐故太学生,弘治戊午岁大比,徐通考官关节。徐亦能文,念非唐先生莫可与同事者,遂以关节一事语唐,唐得之更以语穆。是岁唐举第一人,而徐与穆亦得同榜。徐德唐甚,相与偕计,徐更通考官程敏政家奴,先期得场中试目,复以语唐。唐为人洞见底里,无城府,如前语穆。未揭榜前,穆饮于马侍郎(原注:失其名)邸寓,与给谏华昶俱。会有要宦谒马,马出接之,与谈会试事。宦云:“唐寅又举第一矣!”穆辄起嫉妒心,遂语马以故,昶亦与闻之,一日而遍传都下矣。昶遂论程,并连唐、徐,至廷鞫,两人者俱获罪,程亦落职。是岁凡前列者皆褫名,都以名在后,反得隽,而唐先生遂终身落魄矣。后唐与穆终恨恨,誓不相见,如此累年。有一友生游于两君之门者,欲合其交,伺唐饮于友人楼上,亟闻于穆。乃语唐曰:“穆且至!”唐闻之神色俱变。穆谓友已通情,疾入楼,袭见之。(寅)瞥见,遂跃楼窗而下,亟趋归。友人恐其伤也,踪迹之,已抵家。口呼:“咄咄贼子,欲相逼耶?”亦竟无恙。两人者遂终身不相见。穆后官至太仆,亦有文名。子畏郁郁不得志,以诗酒自娱,其绘事不减顾陆。按此事绝无知者,少尝闻之陆蕙田先生,先生陆海观南之子,性迂怪,好谈吴中故实。云:“此事得之衡山文先生。文翁长者,口不谈人过。方语之时,词色俱厉。且言:‘人但知穆为文人,不知媢嫉反覆若此’!”
电视剧剧照
作者秦酉岩为了证明自己书写内容真实性,曾经这样说:故事是根据唐寅的女婿王阳口述记录下来的,但是唐寅的女婿却说自己是在小时候听陆蕙田说的,而陆蕙田是从文征明那里听来的。
如果是按照作者这样的解释,涉及的人物有唐寅的女婿、好友等人,貌似看起来是挺有依据的,但是却经不起仔细的推敲。王阳的父亲是王宠,他比唐寅大了二十多岁,唐寅去世的时候,王阳才年仅十岁。但是王阳的父亲不仅和唐寅是好友,而且和都穆也是好朋友,可是王阳没有从自己的父亲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反而是从陆蕙田那里得知此事,可见事情不简单。
电视剧剧照
而陆蕙田又是何许人也?用秦酉岩的话说:“性迂怪,好谈吴中故实。”其实是说陆蕙田脾气有点古怪,而且喜欢传播一些小道消息。由此可见,传的内容可能有点不可靠。
而且在文章中还有记载,唐寅是与徐经和都穆在同一年中的举人(“是岁唐举第一人,而徐与穆亦得同榜”)。但是我们查找历史时,可以看到唐寅确实和徐经是同一年的(前面文章提到过),但是都穆是在弘治八年中的举人,这比唐寅早了三年时间。
电视剧剧照
不仅这些文献证据,还有确凿历史实物证明,唐寅在经历了弘治十二年的科举舞弊案之后,并没有与都穆绝交。二人私下的来往紧密,而且还联合出版了作品。最有力度的证据是在苏州灵岩山绣谷公墓出土的一篇墓志铭中曾记载,就是《故怡庵处士施公悦墓志铭》。
这篇文章是成书于弘治十二年,也就是唐寅科举舞弊案的第二年结束之后,唐寅回到了苏州后与都穆一起写的,是由都穆写的文章,最后唐寅书丹。如果当时都穆出卖陷害唐寅,那唐寅怎么可能还像一个没事人一样和他合作文章。
电视剧剧照
在秦酉岩之后的文章,还有很多是写都穆陷害唐寅。比如:《唐伯虎寅》、《万历野获篇》等,其实这些文章大都是根据秦酉岩的文章来展开的。实际上两人关系很好,一直伴随着两人的生命结束。但是在历史上关于唐寅、徐经会试舞弊案的真实情况是相当的复杂的,其实徐经、唐寅是时运不济,他们两人的会考舞弊案是高层人之间博弈的牺牲品,很有可能是为了打压当时他们的主考官程敏政 。
关于唐寅会试舞弊案的史书记载中曾言:“事秘,莫能明也”一切尽在不言中,这六个字全部的概括了当时参与事件人的冤屈了。唐寅、徐经只是当时的牺牲品,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牺牲品永远比比皆是。
电视剧剧照
所有说历史很可怕,历史内容总是由后来者记录的,后来者毕竟不是同一时代的人,很多内容都是口口相传,难免会出错。都穆无错,错的是后来以讹传讹之人。关于都穆出卖唐寅会考舞弊案,你是怎们看的?留下你的评论。
唐寅:做人不学唐伯虎,与徐霞客祖父涉嫌舞弊,连中三甲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