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贤德有才的皇太后,大家第一想到的会是大清朝的孝庄文皇后,这可能更多的是受清宫剧的影响,清朝的孝庄皇太后的确是后人公认的一位贤良卓识、才华出众、功垂青史的杰出女政治家。
孝庄先后拥立顺治和康熙两位小皇帝登基,在奠定和发展大清江山的恢弘伟业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很多人认为她是明清以来最贤能的皇太后了。
近期《大明风华》电视剧热播,其中出现了一位皇太后和太皇太后张氏,她的历史原型就是明朝时期历经四朝的明仁宗诚孝张皇后,因为关于张皇后的影视作品实在太少,因此很多人对她知之甚少,但是她的才能以及对大明的功绩绝不输于清朝时期的孝庄太后。
张氏是河南永城县人,她的父亲是指挥使,她并没有显赫的家世,是朱高炽的原配妻子,洪武二十八年,朱高炽被立为燕王世子,同年张氏被封为燕王世子妃,永乐二年进封皇太子妃。
张氏的丈夫朱高炽从小性格很软弱,一直体弱多病,而且肥胖腿脚也不方便,一直不受父亲朱棣的待见和喜欢,心中时常有废太子之意。
然而当时身为太子妃的张氏,和自己的丈夫朱高煦不同,她精明能干,处事得体周到,一方面做好朱高炽的贤内助,另一方面还经常进宫孝顺婆婆徐皇后,侍奉尽心周到,因为张氏的贤惠孝顺,徐皇后特别喜欢这个儿媳妇,因此经常在朱棣面前夸赞朱高炽妻子张氏贤明,是合格的皇家儿媳,也是合格的未来母仪天下的最佳人选,因此朱棣对朱高炽的嫌弃慢慢减少。
而且张氏所生的儿子朱瞻基当时聪慧好学,像极了年轻时期的朱棣,是朱棣眼中的“好圣孙”,深得朱棣宠爱,因此也很喜欢张氏这个儿媳,朱高炽没有被废掉太子之位,张氏作为太子妃,起来很重要的作用。
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驾崩,太子朱高炽继承皇位,张氏被册封为皇后,张氏被册封为皇后以后,对朝中内外大事都熟知,还时常劝说朱高炽勤于政事,同时把后宫管理的井井有条,是贤德的贤内助,可惜朱高炽因为身体不好,在位不足一年就在洪熙元年驾崩。
洪熙元年,朱高炽驾崩,终年四十八岁,此时的皇太子朱瞻基远在千里之外的南京监国,而当时对皇位虎视眈眈的朱高煦也想趁机打算在朱瞻基回京的路上截杀朱瞻基。
面前如此险恶的局势,张皇后体现了她特有的政治家素质,采取了非常措施,秘不发丧,封锁消息,秘密派出杨荣出京,急召朱瞻基回京,承继大统,一场政治危机得以被化解。
宣德元年,朱瞻基登基后,张氏被尊为皇太后,也是明代第一位皇太后,当时军国大事大多听命于张氏,听从她的裁决。
宣德九年,朱瞻基驾崩,年仅三十八岁,当时皇太子朱祁镇才九岁,还是个孩子,当宫中讹传新皇帝为襄王时,张氏为了朝局稳定,马上主持召集众位大臣来乾清宫,指着太子哭道:“这就是新天子啊!”当时群臣对着朱祁镇高呼万岁,流言才得以平息,朱祁镇得以成功登基。
朱祁镇登基后,遵从明宣宗遗诏,凡是朝政大事都要奏请张氏才可以施行,作为朱祁镇祖母,张氏被尊为太皇太后,当时的张氏等于领导了一个事实上的摄政团,由于当时朱祁镇年幼,张氏作为太皇太后便成为实际上主掌朝政的人。
张氏当时是宫中实际掌权的人,看到如此情景,当时很多大臣请求张氏垂帘听政,但是张氏却说不要破坏祖宗规矩,并没有垂帘听政,而是委任了得力的辅佐大臣来共同处理朝政事务。
当时朱祁镇身边的太监王振,因为受到朱祁镇的宠信,开始嚣张跋扈起来,张氏知道以后,为了避免宦官专权,对朝廷不利,她一直压制朱祁镇身边的太监王振,在张氏去世之前,王振始终不敢逾雷池一步,一直谨守做宦官的本分。
张氏不仅处理朝政得当,还经常提醒百官要体恤百姓疾苦,张氏知书达礼,重用老臣,在她的摄政下,她重用张辅、胡濙、杨士奇、杨荣、杨溥五大臣辅政,使得正统初年的朝政相对清明,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张氏对外戚的约束也相当严格,她出身寒微,父亲很早就去世,但是还有两位兄长在朝为官,虽然两位兄长当时在靖难之役的时候都有战功,但是张氏始终没有给自家兄弟很高的封赏,也不允许兄弟参加商议国家大事,同时她对自家人要求严格,从不允许自己家人借着自己皇太后的名义欺压百姓,因此家庭成员都是安分守己,因此得到了百姓的一致称赞。
张氏在世期间,一直参与政治决策,她没有政治头衔,也不选择“垂帘听政”,只是以妻子、母亲以及祖母的自然身份,在朝堂幕后默默地奉献心血、智慧和才能。
张氏历经明代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四朝,从太子妃、皇后、太后和太皇太后,不论在朝堂上还是百姓心中,她都是人人称赞的贤后,取得了最受人尊敬的地位,作为明代第一位皇太后以及第一位太皇太后,她用自己的才能和贤德谱写了一曲璀璨的大明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