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得起历史考验,最终沉淀下来的东西,才更值得我们重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有太多的国粹一点点传承了下来,它们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王守义用一辈子坚守的十三香调味料事业,便是其中之一。
历史悠久,配方优良
现如今市面上正在销售的王守义十三香,清晰地印着“中华老字号”几个大字。与其他现代调味产品不同,这几个大字不是宣传的幌子,它确实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而这也是它最具吸引力的特点。
都说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就这样,依靠着店铺里丰富的原材料,加上反复的试验,老祖宗开始走起香料制作的发家之路。受当时经济环境的影响,起初只是有一些地主家庭或者当官的家族会来购买香料,改变生活质量。
可即便这样,随着香料的名气逐渐增大,一些贫苦的百姓家庭,即便钱袋子并不富裕,可逢年过节或者家中有喜事的时候,也会来购买一些香料改善一下生活质量。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很快这一民间手艺的名声就传到了皇宫。
受战争的影响,皇宫里一片混乱,无奈之下老祖宗只好带着香料配方离开皇宫,另谋出路。皇室专用的香料也是这时再一次流入了民间。
迫于生活压力,重振祖传配方
上世纪50年代,王守义从父亲手里继承了香料的配方。起初,拿着这样一个祖传配方,王守义并没有想借助它干一番事业。可当时生活贫困,为了养家糊口,王守义按照配方研制香料,挑着担子在街坊邻里叫卖。
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1969年起,受到政策限制,大家被要求吃“大锅饭”,王守义的生意也就此终止。1984年改革开放迎来新氛围,王守义带着全家来到了河南驻马店。
在儿子的劝说下,他拿着东拼西凑的资金——100元钱,建立了一个小小的调味料厂,开始了发展“十三香”事业的道路。
这样子一来,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十三香的用途,王守义的小厂子销量也逐渐增加。祖传的配方在他手里也经过多次修改调味,变得更加符合大众的口味。原来的一张纸、几行字,在60岁的王守义手中,逐渐发展成了一个牌匾。
努力和头脑,成就了一番事业
随着手中资金的积攒,王守义也在对自己的小工厂进行着改革——引进现代化机械器材、招募工人。王守义和儿子逐渐从经营销售者的角色向着管理规划者进行转变。他的小工厂,也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大公司,销售额也呈现出正向增长的趋势。
当公司越做越大,这个一份利润只有8分钱的“十三香”公司,年利润竟也达到了3亿。可王守义仍旧专心搞研发,一心只想着怎么把“十三香”的味道做得更好。而大家眼里的王守义,总是一身粗布衣,一双老布鞋,十分质朴亲和。
闲来无事的时候,他还会到厂里员工休息、吃饭的地方看一看,询问一下员工的工作生活情况。上了年纪的王守义像一个长辈般给予晚辈员工们关怀,完全没有老板的架子。
越做越大的产业,不由得引起了一些投机取巧分子的注意。当王守义“十三香”火遍全国之后,市面上相继出现了许多盗版产品,他们抄袭十三香包装,却没有十三香的味道。
而在当时的背景下,大多数人的维权意识并不强。可能是基于明智的商业头脑和先见意识,王守义的儿子王银良强烈要求父亲打击盗版。
而王守义则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觉得盗版产品安全没有保障,父子俩便在业内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打假斗争。为了更加方便顾客辨识,王银良就把父亲的照片印在了包装盒上面,成为了“十三香”最好的代言人。迄今为止,因为大量的资金投入,打假效果也十分显著。
王守义这几十年来坚持的,是对传统手艺的传承。而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更是老一辈企业家务实求实的实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