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唐肃宗比唐玄宗晚死半个月,假如没有马嵬兵变,唐肃宗能当皇帝吗

唐肃宗比唐玄宗晚死半个月,假如没有马嵬兵变,唐肃宗能当皇帝吗

假如没有马嵬兵变,唐肃宗还有没有机会做皇帝?

假如没有安史之乱,唐肃宗李亨也还是有很大概率能够顺利继承皇位当皇帝的,但这是有前提的。

前提就是,他必须在他父亲唐玄宗的一次次致命试探、猜疑下夹着尾巴做人,即便他是太子,都不能随心所欲。

安史之乱和李亨登基是有着很直接联系的,毫不夸张地说,若不是李隆基后期放飞自我,按照李隆基的生活状态和身体状况,他甚至都能够把李亨先给熬死了,即便是李隆基后来被尊为“太上皇”,实则被软禁的环境下,他都只是比李亨早驾崩十几天。

但这都不是重点,假如李隆基是一个对儿子很好的皇帝,那么他活久一点,那都是没有关系的,可李隆基上了年纪后,他开始走了“汉武帝”当年的路线,猜忌太子,铲除太子党羽,又提防其他年长的儿子。

李亨,正是这一状态下的李隆基的受害者。

其实李亨一开始并不是太子,根据李隆基对儿子的宠爱程度,李亨也当不上太子,他之所以能当太子,那是因为“前任”太子李瑛被李隆基处死了。

处死太子,这可是个惊悚的话题,可李隆基不仅把太子给杀了,还顺带把自己的另外两个儿子:李瑶、李琚一并处死,打造了“一日杀三子”的凶名。

为什么李隆基要杀太子李瑛?

史书上说李瑛是被武惠妃陷害了,武惠妃谎称皇宫中有盗贼,需要李瑛带兵帮忙抓捕,而李瑛欣然前往,可武惠妃一边向李瑛求援,另一边就立即告诉唐玄宗,李瑛带人进宫造反,最终在城墙下,李瑛和另外两个兄弟“人赃俱获”,获罪下狱。

看似合理,实则荒谬,暂且不说李瑛怎么会相信堂堂开元皇帝、自己的父亲竟然在皇宫中没有足够的力量抓捕盗贼这样的事情。

就拿李隆基来说,如果他是真的有正常人的心态,也不会只听取武惠妃的一面之词,就立即把三个儿子逮捕下狱,废为庶人,最后想想,干脆处死。

所以李隆基处死李瑛的根本原因,咱们可以从汉武帝和戾太子刘据的关系中总结规律:

老皇帝太长寿,太子等不及。

汉武帝当年已经老了,做事有点固执,而刘据一步步地长大了,成熟了,在政见上多次和汉武帝相冲突,在一开始,汉武帝很开心自己的儿子和自己有不同的意见,他觉得自己可以放心地把江山交给刘据,可是渐渐地,他感到了威胁。

汉武帝自己也没想到,自己能活这么久,若是他在一个适当的时候驾崩,太子刘据即位,继续缔造盛世,那么后世也许又多一段美名,但他还活着,而且越来越恋权。

因此他信了道士的话,说刘据诅咒他,脑子一热,被人耍得团团转,即便是汉武帝一直到最后,也还保持着一丝冷静和清醒,可他的命令却不是骗人的,刘据最终被逼得自杀,而汉武帝到驾崩之前,只能立还不到十岁的幼子刘弗陵为帝。

让一个幼童当储君,这是汉武帝的悲哀,但他的内心已经怕了,他不敢再立已经有独立思想的儿子当太子了。

其实真正能把太子和自己皇权矛盾处理得最好的,乃是秦始皇,当年公子扶苏作为长子,是秦始皇理论上的第一顺位继承者,但扶苏对父亲秦始皇的暴政不满,多次顶撞,秦始皇干脆让扶苏去上郡监督蒙恬修长城,明面上是“远放惩戒”。

可秦始皇这是高招,因为他此举一石二鸟:

一、让扶苏掌握了当时最强军:上郡大军的兵权。

二、支开扶苏,自己毫无阻碍地扫荡一切,在自己死后,再让扶苏回来即位,让扶苏脱离他的“暴政”,得以让扶苏更被文武百官信任。

只可惜秦始皇的方法出了疏漏,遗诏被改,他眼中扶苏的“忠诚”、“孝顺”又被赵高利用,导致扶苏自尽,布局失败。

而通过秦始皇、汉武帝处理储君的关系,再看看李隆基对储君的处理,可以得出一个专属于李隆基的结论:

心更狠,更无情,非常自私。

李隆基在登基前,自己也并不是李旦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但是李隆基在众皇子中脱颖而出,先后瓦解了韦后和太平公主的阴谋,让李旦的长子李宪心悦诚服地把储君之位让给李隆基,李隆基基于这种背景下登基,一开始,励精图治,堪比贞观皇帝李世民。

而李隆基在年少时游历民间,为人风格爽利,不太在乎嫡庶之别,所以他的次子李瑛一出生,就因为他爱屋及乌,被立为太子。

在李瑛小的时候,李隆基对李瑛是寄予了厚望的,只可惜后来开元盛世让唐玄宗迷醉其中,再者,唐玄宗也开始因为多年的“勤政”而性格反弹,他本就是潇洒性格,压抑多年,一爆发出来,便是荒唐至极。

又随着李瑛渐渐长大,多年以来学的都是“帝王之学”的他,和李隆基开始有了冲突,这是历史上,扶苏、刘据都经历过的事情,而在李瑛被处死之前,李瑛曾因为生母被李隆基冷落,最终悲凉死去说过大逆不道的言论,李隆基十分不满,二人的矛盾,实则积蓄已久。

所以李瑛被杀,这件事情的“导火索”的进宫做贼事件,可其背后的争斗默契,父子二人实则很同步,李瑛未免没有进宫待机而动的心思,因为他自己也知道,父亲变了,他的处境也越来越危险了。

一日杀三子后,李隆基在儿子们的心中,变得十分危险。

而更致命的事情也来了,那就是李隆基,要选新太子。

放在平时,这个太子谁都想当,但经历了李瑛事件,再加上皇子们都是看历史书的,知道李隆基此时只是想维持一个“门面”,甚至是选出一个太子,来和众皇子们“斗争”、“夺储”,以此来转移储君和君权的矛盾,而这个手段,后世的康熙就施展过,即是“九子夺嫡”。

所以在李瑛被赐死后,没人踊跃自荐,而既然没有人主动想当,李隆基就自己选,反正怎么选都是麻烦,他干脆就直接按着顺序选下去,就让自己的三子:忠王李亨即位。

这一个消息下来,李亨不知道是该笑还是该哭。

李亨被立为太子后,他能应对的方法就是两个:

一、老老实实当太子,不管外面发生了什么,只要他不犯错,不争斗,熬到了李隆基驾崩,他这个太子就能从“傀儡”转正了。

二、伺机而动,找准机会下手,与其夹着尾巴做太子,还不如先把已经走向昏庸的父亲给赶下台来。

第二个方法说得轻巧,实则很难,所以在安史之乱前,李亨都是在用第一种方法做太子,夹起尾巴做太子,压根不去触碰李隆基的眉头,只可惜,连这点小小的奢望,李亨都满足不了,因为麻烦很快就找上门来了。

朝堂当时存在几对重要矛盾,其中皇权与储君的矛盾为大矛盾,其次就到了相权和储君的矛盾、外戚和储君的矛盾,一句话说完了,在开元盛世这种背景下,唐玄宗又高度放权给宰相,又过分宠溺外戚,那么一切的压力,都在储君身上了。

首先是李林甫,他就看太子不顺眼。

李林甫乃是奸相,在开元朝后期做的坏事也不少,而唐玄宗不是真的不知道李林甫的人品,但基于帝王心术,他不想再像李世民一样,被群臣“锁住”,告诉他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他要自由,所以他就任用与政治清明相悖的官员李林甫为相。

这个人“口蜜腹剑”,搞权斗是一把好手,原先的李瑛被处死,本就有李林甫一份力在上面,他的目的就是让储君不好过,直到换上一个能跟他“合作”的太子为止。

李亨本不想参与争斗,却不知李林甫对其的不动于衷视为“挑衅”,于是乎,李林甫开始了对李亨的排挤。

对李亨的动手,李林甫推陈出新,他不再玩过去那些栽赃嫁祸的手段,他选择从另一条渠道隔山打牛,最终让唐玄宗自己干掉李亨,李林甫选择的这条渠道就是:李亨的后宫。

李亨第一任太子妃是为韦氏,韦氏乃是世家之人,其兄长韦坚当过长安令,在天宝初年任刑部尚书,颇有地位。

而韦坚当年有个朋友名为皇甫惟明,时任河西节度使,有着不浅的兵权,天宝五年,皇甫惟明亲自回到长安进贡,但他此行却没有这么简单,他顺便和唐玄宗打了小报告,说李林甫人不行,又趁机推荐自己的好朋友韦坚,踩一捧一,意图明显。

这件事就被李林甫知道了,李林甫开心地不能自已,因为皇甫惟明这就是给李林甫一箭双雕的机会。

于是乎,李林甫立即安排人举报皇甫惟明和韦坚“谋图大事”,这件大事,跟韦坚的小舅子,当朝太子李亨有关,这个事情一出,把唐玄宗吓了一跳,最终李林甫以自己的力量一下子除掉了韦坚和皇甫惟明,李亨为了自证清白,匆忙和韦氏离婚,博得唐玄宗的怜悯,这才逃过了一劫。

似乎是发现这一招有奇效,李林甫乐此不疲,随后又继续攻击李亨,从李亨另一位妃子杜氏的父亲入手,冤告李亨的岳父杜氏有“议论”东宫(指太子,居住在东宫)要取代九驾(指皇帝,天子的车舆是九驾)的言论。

这件事情直接把杜家一下子从头搞到尾,李亨故技重施,断尾求生,李林甫招招致命,他所倚靠的,正是唐玄宗那种猜忌的心态,与其说唐玄宗是帝王心术高手,将计就计的李林甫,又何曾不是“奸相中的奸相”。

后来一直到李林甫去世,李亨才从危险中缓一口气,旦李林甫去世了,杨国忠又来了,李亨疲于应付,但也不得不应付。

只是没当杨国忠祸害朝堂多久,少了李林甫所镇压的、杨国忠多次惹怒的安禄山就趁着唐玄宗与杨贵妃天天握槊、醉生梦死之际,发动三镇叛乱,勾结大量的草原民族、部落,挥师西进,这便是著名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乃是唐玄宗帝王心术失控的最好表现,他可以纵容李林甫祸害百官,但不应该放任节度使,而且还是一个异族节度使掌握至高无上的兵权。

一开始,唐玄宗还是不肯相信安禄山造反了的,可当安禄山打到了潼关后,唐玄宗幡然醒悟,安禄山真的造反了,可醒悟之余,唐玄宗又开始自毁长城,他质疑同为异族的大将哥舒翰的战略布局,强行逼迫哥舒翰主动出击,最终造成潼关守军大败,唐玄宗只能出逃。

他出逃的时候,是半夜,他出逃的时候,带上了后宫、皇子中较为重要的,其他人都被瞒在睡梦之中,他出逃的时候,仅有三千军士,这一切,都是李亨的机会。

既然夹着尾巴做人那么危险,就是时候展现真正的野心了。

唐玄宗一步步变成这个样子,李亨是看在眼里的,于情,他对这个杀儿子的父亲已经没有什么感情了,于理,唐玄宗的确已经不适合当皇帝了,什么“五十年太平天子”,最终却酿造神州史无前例的大祸。

所以当唐玄宗一行人逃到了马嵬驿的时候,李亨就和唐玄宗身边最亲近的守将陈玄礼密谋除掉“杨氏兄妹”。

陈玄礼无比忠诚于唐玄宗,但他也知道,唐玄宗从一个伟大的皇帝变成这个样子,就是杨氏兄妹害的,于是答应李亨的联手,他一方面组织三千士兵,“制造”哗变,理由是杨氏兄妹造成一后果,请求唐玄宗诛杀二人,马嵬驿兵变,本质就是“逼宫”。

唐玄宗一听到士兵哗变,顿时明白了李亨和陈玄礼在暗中讨论的内容是什么,而唐玄宗也非常无奈,他知道,如果不除掉杨氏兄妹,就连自己的安全都说不准,因为这三千军队的妻儿家人都被“抛弃”在了长安城,此时也已经是阶下囚了,这一切,都是唐玄宗造成的。

所以他无奈同意,就这样,杨国忠想趁乱骑马逃跑被杀,杨玉环被赐上吊自尽。

得益于第一次成功的“合作”,李亨又想着引导陈玄礼帮助他此时取得“神器”,准备再发动一次“篡位”大戏,可谁知道,除掉了杨玉环后,陈玄礼立即向唐玄宗下回请罪,这个举动把李亨吓出一身冷汗,立即带着心腹逃走。

因为陈玄礼依旧忠诚于唐玄宗,那么接下来,陈玄礼只会对唐玄宗坦白全部他们之间的内容,李亨不逃,将会面临“叛逆”的罪名。

所以马嵬驿兵变,李亨本身的试探就几乎让他身陷绝境了,这已经反映了李亨当太子多年压根就没有存在过“安全”的处境之下,因此他只能北上,博一线生机,那就是依靠朔方节度使的力量,登基为帝,以收复长安,恢复中原的使命来牵引他们。

此法果真有效,马嵬驿兵变数天后,马不停蹄赶往朔方的李亨匆忙在灵武称帝登基,遥尊西逃的唐玄宗为太上皇,而这个时候,前几天刚反应过来李亨可能会“强行登基”的唐玄宗,恰好写好一份任命李亨为大将军的文书,却不知,李亨登基的消息更快来到。

当他知道李亨登基后,他也只能感叹一声,把原先准备架空李亨的文书毁掉,重写了一份“禅让”的典册,唐玄宗明白,此次大乱,他的大势已去,与其最后和李亨斗法,还不如让李亨收拾这个烂摊子,所以决定李亨命运的,正是北逃朔方,不休不眠的这几天。

结语

李亨也是古代中国封建历史上,唯一一个能够以“太子”的身份,面对着强势、盛世的皇帝父亲,一直坚持到登基的皇帝,旦李亨的登基,本身有着一些“篡位”的色彩,可见面对长寿的天子,太子的处境有多艰难。

但不得不说的是,李亨最终能够成功,很大程度都是李隆基的腐朽,还有他的平乱的决心,与其说李亨是自行为帝的,更不如说李亨代表着大唐当时的“大势”,除了皇帝唐玄宗荒唐以外,几乎所有的文武百官,都一心强国,驱逐叛逆的决心,这是唐太宗以来,一直流传的大唐精神。

后来死守睢阳的张巡,就是以这种精神牵制了安禄山整整十数万的大军,而后英勇就义,当唐玄宗归来后,听闻此消息,呆呆伫立良久,而后小声抽泣,他也知道惭愧的,好好的盛世落得如此下场,最重要的是,一个小小的县令都有如此爱国之志,可大唐最荒唐的人,却是他这个皇帝。

所以“五十年太平天子”,最终只是成为了笑话,安史之乱,经历了唐肃宗、代宗两代皇帝,才稍微扑灭了火焰,可惜的是,大唐却不复曾经的繁华了,走向了不可挽回的衰败和分裂。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李瑛,汉武帝,马嵬,李隆基,秦始皇,兵变,唐肃宗,刘据,太子,唐玄宗,观点评论,李瑛,李林甫,李隆基,李亨,唐玄宗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李瑛,汉武帝,马嵬,李隆基,秦始皇,兵变,唐肃宗,刘据,太子,唐玄宗,观点评论,李瑛,李林甫,李隆基,李亨,唐玄宗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李瑛,汉武帝,马嵬,李隆基,秦始皇,兵变,唐肃宗,刘据,太子,唐玄宗,观点评论,李瑛,李林甫,李隆基,李亨,唐玄宗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