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杀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了御史大夫陈宁、中丞
涂节等数人。又过十年,即1390年,朱元璋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了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已故的滕国公顾时的子孙等开国功臣。这还没完,后来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等罪名,究其党羽,前后累计诛杀3万余人,时称“胡狱”,被列为明初四大案之一。
一个胡惟庸,既不是开国功臣,又无显赫出身,原来就是一个小县吏,他一个人又是如何牵扯到这么多人?
胡惟庸起势
朱元璋建国后,朝堂之上形成两大势力集团,一个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也就是最初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老家人员,另一个势力集团就是以足智多谋的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两种势力互相排挤。
在这种斗争中,李善长有意拉拢和培养胡惟庸,明太祖朱元璋把帝王术玩得滴溜儿转,两种势力斗争看在眼里,也有意培养中间势力。
所以会投机取巧,又善于钻营胡惟庸就一步步升官,当然,他还是有一定能力的,特别是以狠辣著称,朱元璋在建国初期,开国功臣及其后代,居功自傲,贪污盛行,在那个刚经过战乱、百业待兴的时候,也确实需要一个狠辣的角色来惩治腐败。
胡惟庸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朱元璋也不断给他权力,最终他做到了宰相。
胡惟庸的对策
胡惟庸见过朱元璋杀功臣,随着他官越做越大,他对朱元璋的畏惧也越来越大,担心哪一天自己也会被杀。
作家“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详细披露了胡惟庸的复杂心理和应对策略。
在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胡惟庸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对策,那就是拉人下水。在他看来,要想不被朱元璋杀掉,必须保证有足够的人与他绑一起,就是现在所谓的法不责众。
胡惟庸说干就干,先找好对象,然后封官许愿,大家一起吃个饭,然后搞点娱乐节目,情感交融之后,找一个双方都关注的话题谈话,如果谈话中能流下点“真诚”的泪水,那么效果会更好。这一套下来,双方就成了铁兄弟,然后就是结盟发誓,发一些诸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誓言。
被他这一套拉下水的有吉安侯陆仲享、御史大夫陈宁、都督毛骧等一批重臣,一时之间朝中都是胡惟庸的眼线。
但胡椎痛并不满足,他还要拉拢一个最重要的人——开国功臣李善长。因为李善长不但德高望重,身上还有一件难得的宝物,那就是免死铁券,而且还有两张,胡惟庸拼命巴结他,这两张铁券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虽然胡惟庸不能拿去自己用,但李善长不死,自己就有了靠山。
李善长追随朱元璋找江山几十年,胡惟庸这点小伎俩自然逃不过他的法眼,况且李善长作为开国第一功臣,根本不需要和官场新贵胡惟庸扯在一起,所以并未理睬他。
李善长和愚蠢的胡惟庸不一样,他亲眼看到过无数的英雄豪杰都败在朱元璋的手上,他十分了解朱元璋的可怕。
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当年选择的小人物,现在居然不自量力,要和朱元璋较劲,甚至现在还要拉自己下水,他坚定地拒绝了胡惟庸的要求。
胡惟庸发现李善长不吃他那一套,便开始走亲戚路线。恰好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和胡惟庸是儿女亲家,于是胡惟庸便把李存义拉下了水。李存义得了好处,便不停地游说李善长。
李善长刚开始的时候还严词呵斥李存义,后来听得多了,也就默许了,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已经老了,等我死后,你们自己看着办吧(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
李善长就这样被拉下了水。
胡惟庸终于放心了,满朝文武都是我的人,你朱元璋能把我怎么样?你能做皇帝,我就不能吗?现在看来,他确实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丑。
但胡惟庸的这些活动确实给朱元璋出了道难题,毕竟如此之多的大臣都是一党;朱元璋要考虑如何分化瓦解他们,才能消灭胡惟庸的势力,而这又谈何容易,真是一道难题啊。
朱元璋在听完密探对胡惟庸反常举动的报告后,只用了一句话就解决了这个难题,水平是相当的高。“那就都杀掉吧!”
杀人偿命
朱元璋是开国的马上皇帝,在杀人这件事情上,他向来是说到做到的,他冷眼旁观胡惟庸的一举一动,看他能玩出什么花样来。而胡惟庸也积极做着对付朱元璋的准备,他知道自己和朱元璋迟早有一天会正面交锋的。这一天很快就到来了。
在一次出游中,胡维的儿子坠马,死于路过的马车轮下。胡惟庸盛怒之下没有通知司法部门就杀了马车夫。
朱元璋听说后,要胡惟庸给他一个解释。
胡惟庸已经想好了所有的借口和说辞,一见到朱元璋,他便忙不迭地诉起苦来,说自己是如何可怜、儿子如何孝顺、马车夫如何不遵守交通规则、违章压线行驶等等,而朱元璋的态度非常奇怪。他只是沉默,用冷冷的眼光看着胡惟庸。
胡惟庸仍不知趣,不停地述说着委屈,等到他发现在这场两个人的对话中始终只有一个人说话时,他停住了,看着朱元璋,他发现朱元璋也正看着他。令人恐惧的是沉默。
朱元璋终于站了起来,他走到胡惟庸面前,用不大却十分清楚的声音平静地说道:“杀人偿命。”
然后他飘然而出,没有再看胡惟庸一眼。
胡惟庸呆住了,他一直坐在椅子上,呆若木鸡地看着前方。
突然,胡惟庸的手颤抖起来,他用身体压住自己的手,但是没有用,他全身都抖动起来,就如同一个抽风的人。
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恐惧了,这是他身体的自然反应。
在家中与那些同党商议的时候,他觉得朱元璋似乎软弱得不堪一击,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人,而朱元璋并没有什么亲信。随着他的同党人数的增加,他不断地感觉到自己的强大。在同党的吹捧中,他似乎看到自己将要取朱元璋而代之,成为最高的统治者!
而当他真正面对朱元璋的眼神时,他才感觉到,自己和面前的这个人差得太远。自己也算是个人才,但自己的对手似乎并不是人,而是一把寒光闪闪的刀。
朱元璋是这样走到这一步的:从茅草屋的风雨到皇觉寺的孤灯,从滁州的刀光剑影到鄱阳湖的烽火连天,他从千军万马中奔驰而出,自尸山血海里站立起来;他经历过无数的磨难,忍受过无数的痛苦,他不畏惧所有的权威,不惧怕任何的敌人,一个个盖世枭雄在他面前倒下去,他见过的死人比胡推庸见过的活人还多!
胡椎庸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李善长不愿意和朱元章为敌,不是他没有野心,而是因为畏惧。
不用交手,胡推庸已经明白,自己上错了擂合,他跟朱元障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
但后悔已经太晚了,就一条路走到黑吧。
之后发生的事情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很多史料记载,是胡惟庸准备谋反,为人揭发,所以朱元璋动手解决了胡惟庸。
然而也有一些史料记载,此事另有隐情。
外交风波
洪武十二年(1379)十月,占城国(今越南中部)派使节来南京进贡。但是胡惟庸没有将此事奏报给朱元璋知道,这应该可以算是严重的外交事件,朱元璋得知占城国使团抵达京城时,长期累积的怒火终于爆发,他严词训斥了应对此事负责的胡惟庸和汪广洋(时任左都御史)。
其实这个时候,胡惟庸最正确的应对方法是认错,谁没有个打瞌睡的时候呢。但他却和汪广洋把责任推给了礼部,他认为这样就可以了事。
朱元璋充分显示了他的创意性思维,并将之运用在这件事的处理上,他没有被胡惟庸牵着鼻子走,而是去查询到底是谁干了这件事,而是先处死了汪广洋,然后囚禁了所有与此事有关的官员。
刀已经架在胡惟庸的脖子上了,何时砍下只是个时间问题。他并没有等太久。
死党告密
涂节是胡惟庸的死党,他当时的职务是御史中丞。他在胡惟庸集团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发动舆论攻击政敌,拉帮结派图谋不轨哪样都少不了他,胡惟庸一直把他看做自己的亲信。
但是涂节眼见胡惟庸要完了,便把胡惟庸的阴谋上报给皇帝。朱元璋等待的就是这个,他命令立刻处死胡惟庸、陈宁和胡党中的重要成员,并灭了胡惟庸的九族。
后来朱元璋又命令,深入调查还有谁参与此事,如果查证属实,一律处死!
于是名留青史的胡惟庸案件拉开了序幕,从洪武十三年(1380)案发,连续查了好几年,被杀者超过三万人。
胡惟庸精心筹划多年的计划和组织就这么被摧毁了,事实证明,朱元璋要消灭他十分容易,就如同捏死一只蚂蚁一样。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胡惟庸都只是一个跳梁小丑,他唯一有成效的工作就是拉了上万人和他一起共赴黄泉。
那个告密的涂节,他的结局颇有戏剧色彩,这个在胡惟庸案件中扮演了滑稽角色的人案发后即被押赴刑场,与胡惟庸一同被处死,不知此二人在刑场上相遇,会有何感慨。
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在处死胡惟庸后仅一个月,就撤销了丞相这个延续上千年的职位,取消了中书省的设置,安排机构分流人员。如此大动作,却干得雷厉风行、干净利落,这让我们有理由怀疑他是早有准备的。
参考资料《明朝那些事儿》,该书是网络作家“当年明月”参考《明实录》、《明史》等史实资料,用现代语言,以诙谐幽默的文字呈现给读者的大明300年历史,受到明史专家阎崇年推崇,全套书9册,有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购买。
); }
明朝那些事儿全套9册典藏
¥179
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