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4000多年前,尧舜时期,洪水肆虐泛滥成灾。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各个部落,饱受洪涝之苦,有些甚至遭受灭顶之灾。
禹的父亲鲧,是黄河南岸中岳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称"崇伯鲧"。从名字来看,鲧应该有着丰富的治水经验和成绩,为此被四岳推选领导治水。然而,把自己领地的治水方法用于各地,就不一定行得通。也可能是不善于协调全局,损害一些部族的利益,或者是简单采用堵塞的方法。总之,鲧领导治水,历时九年以失败告终,被舜帝殛死于黄海之滨的羽山。
鲧死之后,子承父业,鲧的儿子禹受命继续领导治水。禹总结父亲治水的经验和教训,联合众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根据山川水情,因势利导,疏导洪水归于河道,东流入海。《史记·夏本纪》记载禹治水时"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大禹领导治水历时二十年,获得巨大成功,使得各个部族免受洪水之患。人们纷纷从躲避洪水的高地,迁移定居到地势较低平适于耕种的肥沃原野。从此,社会生产方式从山中狩猎为主,逐渐转向平原农耕为主,农业得到空前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大加强,部族势力与日俱增。
大禹在领导治水期间,带领黄河中下游各个部族空前团结,凝聚形成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声望。
舜帝年老之后,天下之主、各族首领的王位,自然而然的、历史的落在禹的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