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帝国将才众多,初唐时期有李世民、李靖、秦叔宝、侯君集等不世出的名将,唐玄宗执政期间虽然已是唐朝中期,但仍不缺乏杰出的将领,如曾大破吐蕃主力、斩首数十万的王忠嗣、以一军征服大勃律国的封常清、先后击败石国和小勃律国的高仙芝,玄宗初期,唐帝国对外扩张速度极快,疆域之大、军威之盛可与高宗时期比拟,但就是在这边军名将辈出的时候,安禄山又有什么底气敢起兵造反?要知道,他安禄山的军功和军事素养远远比不上与他同时期的封常清、高仙芝等人,但安禄山还是走上了这条造反的道路,那么是什么能够支撑安禄山造反的底气和信心呢?
一、安禄山的兵力在诸节度之中最为雄厚、地盘最为广阔。
天宝元年,唐玄宗为统一边境军事大权,在边境诸州设置了十个节度使,分别是河西节度使、范阳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安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平卢节度使、岭南经略使,而安禄山分别在天宝元年、天宝三年、天宝十年先后兼任了平卢节度使、范阳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十大节度使他安禄山一人就占了三个,这种待遇在整个唐朝也只有身兼四节度的王忠嗣能够与之相比了。
安禄山所兼任的这三个节度使所管辖的领地都紧挨着,所辖军队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都骁勇善战,据记载:玄宗时期全国野战军兵力总数约为49万,范阳地域约91000人,平卢地域约37500人,河东地域约35000人,据此可以得知他安禄山一人所掌握的野战军就达15万以上,占了唐王朝野战军总数的三分之一,这还只是野战军,地方的辅助兵力估计也不在少数,玄宗时期负责开拓疆土的西域唐军总兵力最盛时也不过48000人,封常清和高仙芝等名将打的往往都是以少胜多的仗,他们二人所统率的兵力加起来也不过是安禄山的一个零头。
范阳、平卢、河东三地相邻,安禄山将它们都纳入手中,使得安禄山拥有了几乎整个河北之地,他的地盘不仅广阔而且肥沃,适宜种田、牧马,安禄山完全可以依靠自己撑起地盘内的有序运转,这是其他几位同在边境的节度使们所没有的优势条件,他们要么在深山老林,要么在戈壁荒漠,都极度依赖中央的财政拨款和军粮运输,所以他们的独立性相较于安禄山极差,无法像安禄山一样谋反。
二、安禄山起兵时王忠嗣等名将已死,阻力大为减小。
安禄山当时起兵时不是没有顾虑,他并不惧怕那些在长安周边驻扎的战力稍逊的中央军,他唯一惧怕的是与他同为节度使的王忠嗣,王忠嗣是玄宗时期名将,他曾以劣势兵力击败数十万吐蕃和突厥军队,其军事素养之高,令其他唐军将领自愧不如,王忠嗣曾长期得到玄宗的信任,因为他是从小在玄宗身边长大的,相当于玄宗皇帝的干儿子。
王忠嗣与安禄山一样都是打破了唐朝的官场惯例,都同时兼任了数个节度使职位,不过王忠嗣比安禄山更厉害,他全是靠着自己的战功赢来的,他先后在开元二十八年、开元二十九年、天宝五年兼任了河东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西节度使、陇右节度使,以一人之身兼任四镇节度,在唐朝数百年的历史中唯一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也就只有王忠嗣一人了,他当时麾下能战之兵达16万人之巨,这16万人是经常在西域与吐蕃、突厥交战的野战军精锐,比安禄山的军队还要精锐许多,可以说,王忠嗣的军队是整个大唐帝国最能打的部队,是唐军的精华之所在。
如果王忠嗣尚在,安禄山绝不敢反,因为他知道如果玄宗让王忠嗣来平叛,王忠嗣分分钟能把他打成渣渣,但很可惜,王忠嗣在天宝八年就不幸病逝了,而他当初兼任的河东节度使一职也落到了安禄山手中,王忠嗣一死,他麾下的16万大军群龙无首,军队内部开始出现诸多派系,他们都被朝中的大臣以各种手段拉拢或收买,已经无法像王忠嗣掌军时期那样骁勇善战了,安禄山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才趁机造反。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