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汉末三国之后,隋末乱世也涌现出了一大批豪杰、英雄和谋士。再加上民间评书的演绎,
《隋唐演义》
中的很多好汉,也受到了不少读者的喜爱与欢迎。
作为其中的佼佼者,
“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三州六府”
的秦叔宝与
“日抢三关,夜夺八寨”
的尉迟敬德,还被百姓描绘成了门神,挂到了自家大门上。
但若翻开史书,便会发现:
诸如尉迟恭、秦叔宝、程咬金
等名将,虽然在小说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他们在正史中却没有这么亮眼。
非但如此,这些功臣名将在贞观年间,更是低调无比,鲜少出现。哪怕是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大功的尉迟恭,在贞观年间也极少领兵出征,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贞观年间的朝政格局
按陈寅恪先生的说法:
唐朝建立以后,山东豪杰在朝堂上占据了主要力量。
尤其是在玄武门之变后,曾立下大功的
“秦王府旧将”
皆得到了丰厚赏赐。
武将出身的尉迟敬德,获封食邑甚至与长孙无忌相等。但只凭借这些武将,显然无法满足李世民的统治需求。
隋炀帝杨广当年为何会落入到众叛亲离的地步?
其根本原因便在于:
杨氏背后的关陇贵族集团,选择冷眼旁观。
而李氏同样是关陇贵族集团中的大户,因此,哪怕李世民依仗山东豪杰夺得了皇位,他也不得不考虑关陇贵族的意见。
如果把新建立的唐朝比作一个“蛋糕”,那这块“蛋糕”必须要分给关陇贵族集团一大块。除此外,江南地区的士族,也要分上一口。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江南一带的经济、文化实力与日俱增,甚至有独立发展的趋势。隋炀帝杨广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试图拉拢他们。但他给出的筹码不太够,没有让江南士族心动。
但李世民很舍得,他着眼于天下,在保证关陇贵族集团的利益下,又分摊了一部分给江南士族。与此同时,他还大开恩科,以科举制征召寒门子弟入仕,从而赢得了天下人的一致认可。
//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2_019U4JcGbARb
在此情形之下,无论是尉迟恭这样的功勋旧将,还是秦叔宝、程咬金这样的山东豪杰,都无法为李世民提供太大的帮助。
初唐国策倾向于文治
李世民是典型的“马上皇帝”,但在执政后,他却将治国重心放在了文治上。
据《资治通鉴·唐纪九》记载:
“上(李世民)谓长孙无忌曰:‘贞观之初,上书者皆云:“人主当独运威权,不可委之臣下。”
又云:
“宜震耀威武,征讨四夷。”
唯魏征劝朕
:“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朕用其言。’”
一味地追求武力,固然能获得一时的强大,但对国家的未来发展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深知这一点的李世民,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任用大批文臣治理国家,从而造就了为世人称颂的“贞观之治”。
反观尉迟敬德、秦叔宝等人,都是以军功起家,只会攻城略地,而无治理一方的能力。所以,文武双全的李靖与李勣,才更适合征讨四夷。
对于周边小国,只是打下来还不够,如何将他们妥善安置,并将其领土纳入大唐板块中,才是一位优秀将领应该具备的本领。
李世民态度发生变化
除上述原因外,尉迟恭、秦叔宝等
“秦王府旧将”
之所以遭受冷遇,也与李世民的个人态度有很大关系。
一方面,功勋旧将中的侯君集、张亮曾参与过叛乱。尤其是侯君集,被李世民引以为心腹爱将,他的谋逆之举,难免会让这位天子更加气愤、伤心。受此牵连,其他武将也受到了冷遇。
另一方面,秦叔宝、段志玄等人英年早逝。这几位颇有威望和资历的武将,是功勋武将们的几位主要领头人物。他们的提前离世,也让整个功勋武将集团的声势大不如从前。
更为关键的是,李世民对
“玄武门之变”
也有遮掩之意。通过这次政变,李世民杀死亲兄弟、逼迫亲爹退位,方才成功登基。在世人看来,这显然是不光彩的。
为此,李世民多次在公众场合强调
“君臣之义”
,以掩饰其心虚。于是乎,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等通过政变而获得大功的武将,便不适合再被宣传。
上述可见,这些功勋旧将的低调,正是李世民希望并乐于看到的。他们保持缄默,也只是顺从圣意罢了。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