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自周、秦、汉以来,常为中原王朝边患者,皆是北方及西北方之游牧民族,彼皆不断向中国侵犯。
因此,自西周初开始,已明确燕山山脉、恒山山脉,西达灵州,沿黄河、洮河之线,为中原之国防生命线,故至战国时代东北方之燕国,已将国防线由燕山山脉扩张至燕山以北而东至辽东。北方之赵国,将国防线扩张至阴山山脉。西方之秦国,亦将国防线扩张至北抵黄河,西至洗河之线。
战国时期的长城
至两汉强盛时亦保持有此国防线,且大力扩充,到达于西域之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战乱频仍,南北一再分合不休,除了西晋一统外(北方有曹魏、后赵、前秦、北魏之统一,南方有
桓温
灭成汉后之东晋、
刘裕
再平谯蜀后之东晋、刘宋、萧齐、萧梁之统一)隋、唐继之而起,国力军威益为远播四方,相继控制了辽东地区及半岛北部、漠北及贝加尔湖地区、漠南、西域等处。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
到安史之乱后,唐廷内忧外患,自顾不暇。继以五代战乱纷纭,国土日益狭蹙,石晋又割燕云十六州之地与契丹,于是中国藩篱尽撤。北方,外敌入侵之祸不断。
两宋国防孱弱,为秦、汉以来历代中原王朝所无,皆其政治弊端百出,经济贫弱不堪,军事衰颓丧败有以致之。
河北国防
周世宗
郭荣
收复瀛、莫、易三州,进军幽州途中得疾,回朝病亡。赵宋继之,于对辽高梁河、岐沟关两次大败之后,复与西夏党项启衅端,兵连祸结,遂致三百余年间,祸患频仍而救死不暇。
宋北伐
河北地区,东起泥沽口,西有霸、雄二州,而至白沟河及界河,以北属辽,南属宋。又自界河西至飞狐口之线,是为宋之河北国防线。当时两国交界之地,霸州以东洼泽地带,尤以今天津附近海滨,每至霖雨季节及海潮上涨时即成为泽域,不便于军事行动。
宋辽战争期间,辽军最常进犯之地区,为雄州以东至易州间太行山麓地带,因此地带最便于骑兵之运动行军。
宋自对辽数次大败之后,宋朝国力已屈,周世宗、宋太祖以来整军经武而得的精锐禁军损失极大。只能被动防御辽兵之入侵,而辽军亦以幽州为军事策源地,不断自此发动攻势。
于是宋朝乃自雄、易二州以南,至镇、定间之纵深地区,以镇、定为军事核心,常驻重兵于此。
并在此纵深地带建城筑堡以为防御,并在原有山林外,广植树木,构建屏障。又在易水以南,开塘泺,辟方田以限敌人戎马驰突。
塘泺的基础,是湖泊群、河流和地表积水。其水源自西而来的有河水与泉水,自东而来的是海水。“凡并边诸河,若滹沱、胡卢、永济等河,皆汇于塘”。
河北防御
此即为宋河北之最主要国防线。其东则以霸、莫、瀛三州之国防据点,以为辅助。
河东国防
自飞狐口以南亘灵丘(属辽),西至句注山脉、宁武、苛岚军、丰州(今山西河曲县西境)而达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以南(以上属宋),是为宋河东之国防线。
河东国防
此线以太原为中心,常驻重兵于此;以雁门关、宁武关、苛岚军为最前线之国防据点。在此线之西北,则以府州(今陕西府谷县)为中心,以丰、麟州(今神木县之北)为最前线国防据点。在此线之北,应、朔等州皆属辽,辽人对宋每采攻势入侵,即以其西京大同府为策源地,主力多自雁门关、宁武关入。北宋在此地带,则筑城堡群以为防卫。
黄河防线
北宋都汴州,以汴州为东京开封府,以洛阳为西京河南府,故宋对辽、金入侵之最后国防线,即为黄河。
当时黄河自武陟县境东北流,约略循卫河河道经滑州北、澶州、博州南,及今平原南、商县南入海。宋廷在此线上,以北京大名府及澶州、滑州为抗拒之中心,常驻重兵于此,以卫东都开封。
在西线则以河阳、怀州及孟津为抵抗之中心,常驻重兵于此,以卫两都。东线则以齐州为据点。在此黄河线之北,自东而西有沧、贝、深、冀、邢、洛、赵等州,西至河东之潞、晋二州,为此国防线之前方据点,以加强此最后国防线之抵抗力。
黄河沿线
陕西国防
宋太宗
赵炅
于高梁河大败之后,谋取交州(980年),又告失败,东连渤海遗民以攻辽(981年),而渤海人不应。遂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定难节度留后
李继捧
入朝之时,宋廷用政治压力而厚礼之,使李继捧献其夏、绥、银、宥四州之地(李继捧为党项拓跋氏之后,唐末据有其地,因助讨
黄巢
有功,赐姓李氏,虽素以归附中国为名,实与其他藩镇同为割据之实)。
宋太宗欲收复此唐末以来割据势力,以重振其高梁河大败后已坠落之威望,并谋借此以牵制辽国西方之兵力。但不料其族弟
李继迁
举兵反抗,宋太宗应对失当,并从此引起宋夏之长期战争,而李继迁父子以下又连辽以攻宋,使宋朝相继失城陷地,而被逼退守横山之线。宋朝因与夏长期战争,遂逐渐形成其陕西路之国防。宋廷在此国防区域中,前沿划分为六处经略安抚使区域,称为陕西沿边六路:
永兴军路,以长安为中心。鄜延路。环庆路。泾原路。秦凤路。熙河路。
各处皆屯驻重兵以北拒西夏,西柜吐蕃。此处防线。东起横山,西亘环州、原州、巩州、熙州、河州至洮州一线。永兴军、凤翔府、秦州为中心,以各安抚使路所辖诸州军为据点,前线广筑堡寨群构成纵深防御网络。
江准国防
北宋于靖康之变(1127年)后,徽、钦二帝‘北狩’,徽宗皇九子
赵构
即位于南京应天府,改元建炎。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在扬州,被金将
完颜宗弼
(兀术)所袭击,仓皇渡江南走杭州,遂以杭州为行在,改为临安府。从此以江淮地区为主要国防线。
淮河防线,以楚、扬、泗、濠、庐、寿及信阳军为据点,以构成此一防线,必要时放弃退守江南。
淮河一线
大江防线,以镇江、建康、太平州、池州、舒州,西至湖北之黄、蕲、鄂、安等州之据点构成。东线常以建康、镇江为抵御之核心,西线常以鄂州为核心。
长江下游
荆汉国防
岳飞
收复襄阳六府州后,此线以邓州、襄州、江陵府、金州、商州(今河南邓县、湖北襄阳、江陵、陕西安康、商县)等据点构成之,常以襄、金为抵抗之中心。
在此防线之北,则利用崤山、熊耳、外方诸山脉以建立敌后游击区,以扰乱金军洛阳、长安地区,并策应太行山脉忠义社民兵,迫使金军在中原无安枕之日。
川陕国防
自宋川陕宣抚处置使
张浚
于建炎四年(1130年)为金人大败于富平后,陕西六路相继为金军所陷,于是由
吴阶
守和尚原(今大散关东南)以守御。从此州陕防线,遂以凤州、兴州、兴元府为中心(今陕西凤县、略阳、南郑),以秦州、成州、阶州、洮州为辅助据点,以构成川陕之国防线,而以成都为后方总策源地。
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并迅速开始对外征服战争。西夏与金覆灭后,南宋直接暴露于蒙军兵锋之下。四川居于长江上游,为吴楚咽喉,并且在蒙古联宋攻金的过程中就曾不断受到蒙军侵扰。
至端平三年( 1236),宋在蜀口经营百年的三关五州防线土崩瓦解,蒙军袭掠四川内境,探得蜀地的道路及阵地险要。加之黄河泛滥、长江天险,川陕一路成为蒙古攻宋初期的主要战场。
淳祐二年( 1242)六月,宋理宗以
余玠
为四川宣谕使,寻授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兼夔州路转运使,赴四川主持防务。因兵戈之后,蜀地残破, 余玠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之长,并加以融合,逐步建立起了四川的山城防御体系。
海防
南宋行在临安,海防至关重要。而海防之据点,则以明、通,及江阴、福山以构成之,而以明州为重心。海州未陷,则以此地为海防前哨据点,以策应山东沿海之忠义民兵,进扰金军占领的山东地区。海防以舟师为主,又由于临安居钱塘之侧,若江淮防线被突破,则临安危急,乃又以温州、福州为后方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