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晋阳起兵,攻占关中,取下长安,没有再挪过地方,也就是义宁二年(618年)到贞观九年(635年),十七年时间,李渊在长安城内做皇帝享乐。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一件事,遍观历史长河,王朝开创者往往在取得一部分成就后,会继续进取,亲力亲为平定天下。恰好李渊不是如此,顺带着贵为太子的李建成也久居宫中,辅助李渊处理各种军国大事,统率大军征战天下之事少之又少。而李世民因在晋阳起兵到定都长安的战事中发挥出异于常人的名将才能,李渊放心的把消灭除大唐以外的割据政权的任务交给他。
这项任务并不简单,或者是十分艰难;当时大唐只有关中和河东两地,江南、中原、巴蜀、岭南等地全在敌手,大唐不算隋末天下的风云人物及数一数二的诸侯。李世民通过长期的征战,消灭各地割据政权的战争中不断扩张势力,获得彪炳全唐的功勋战绩。李世民集团得到不断地膨胀,无论朝野,于大臣于百姓中的威望愈发崇高。李建成除开太子这个作为大唐正统继承人的身份,没有多少国之储君的优势,即便是在长安大本营,李建成也没有一手遮天的实力,李世民的朝中势力能与之抗衡。
这是因为,李世民有着秦王、太尉(三公之首,执掌大唐武事,百官之首)、司徒(三公之一,掌大唐教化)、尚书令(尚书省长官,文官之首的宰相)、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雍州牧、十二卫大将军和天策上将等官爵,地位与太子相提并论,实际权力高过皇帝,李世民赐予刘文静、唐俭等人高级官职,安插在中枢,这为后来与太子李建成发生争国本的玄武门之变埋下伏笔。这是不是意味着作为兄长和太子的李建成很无能呢?
李建成作为李渊长子,相当有能力,曾助李渊起兵太愿,率军攻西河,取霍邑,克长安,后坐镇长安。而后李建成没闲着,也在组建自己的势力。李元吉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同父同母的兄弟,也是位有能力、可独当一面的人物,处理过许多地方军政事务;齐王府是也形成一大势力集团,坐拥兵马和声望;李元吉原与李世民亲密无间,一同处事过一段时间,但被李建成挖墙脚,太子与齐王合为一派,太子党势力大大增强,直接令秦王府陷入劣势。
强强联手下,李建成与李元吉用金银珠宝、各种好话拉拢中书令封伦和后宫妃嫔,一同打击李世民在李渊心中的地位。原本,李渊心中的太子之位已经逐渐转到李世民身上,但在李建成的运作下,李渊对李世民只剩下了厌恶之情。在这里,李建成棋高一着,李世民恩礼渐薄,李渊废太子的想法逐渐没有。李建成的功绩与威望远不如李世民,因此李建成在麾下谋士建议下,主动向李渊请旨讨伐刘黑闼。李世民集团的日益壮大,触动着齐王李元吉的神经,曾准备在大殿内刺杀李世民。
武德七年,江南平定,天下完成大致统一,秦王派与太子派的斗争愈发激烈和公开,期间发生了一件震惊天下的事:庆州都督杨文干起兵事件。杨文干是李建成的心腹,曾在暗地里命其招募勇士送到长安,还收集兵器秘密送到杨文干处,而李建成也在长安招募了两千余品行恶劣、天不怕地不怕的少年,两人约定起兵后相互接应。可东窗事发,杨文干匆忙起兵叛乱,李建成没有迅速响应,最后被李世民平定叛乱。
但是结局却是戏剧性的:叛乱平定,秦王李世民部下遭到流放,与此事明明息息相关、犯下诛九族大罪的太子李建成没有被废黜,只是被小小惩戒;叛乱发生前,李渊与李世民商量平叛一事,为保证此事早早了结,李渊以废太子的承诺换取李世民亲征。出现这样的事,李渊还在庇护着,朝堂上没有掀起废太子的轩然大波,可见李建成当时的太子地位多“稳固”,帝心在建成而不在世民。
原本去李世民去洛阳,却被李建成的劝说失败留在长安。而玄武门之变,其实是李世民的临死反扑;因为李建成有证据钉死李世民,李渊听到这消息一定很乐意消灭李世民,这就是差别对待。无论是在朝廷还是在地方,无论是军队还是百姓,既有人支持李建成也有人支持李世民 ,几乎分为两派。而作为裁判的李渊倾向哪边呢?毫无疑问是李建成。所以,玄武门之变的成功,不在李建成的无能,而在李世民的强大;否则玄武门之变不可能发生。此事已经严重到李世民宁愿背上骂名,也不愿意听从李渊的发落。
参考文献:《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