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岁的万历皇帝,在张居正的重压下,参加阵容庞大的经筵授课
十岁的万历皇帝,在张居正的重压下,承担了过重的学业。朝廷大员全部到齐的经筵是较为隆重的一种,通常每十天一次。在每个月的二日、十二日和二十二日举行。
每一次经筵召开的时候,所有的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左右都御史、翰林学士以及朝廷功勋全部到齐,给事中和御史也要出现在听讲的队列中,阵容十分庞大。
皇帝在文臣武将的簇拥下,端坐在御座上听讲课。主讲人是翰林院春坊、国子监祭酒等官员,课程的内容主要是经史,左边的官员主要是讲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右边的官员,则是讲历史事件和史评,时间半天。
授课时,只有主讲的官员可以口讲,六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官员不能举手发言,更不能插嘴和交头接耳,都必须认认真真地听讲。即使是当今皇上,也要端坐在御座上,庄重仪态,认真听讲,不能歪坐,否则讲官会停下来指责皇帝,通得皇帝赶紧注意自己的姿势,恢复端正的坐姿。
直到所有的课程都讲完,然后参与课程的全部大员,在向皇帝行礼之后,一起到左顺门去公款吃喝一顿,就是经筵的筵了。
张居正对万历皇帝的经筵制定,是每年上两个学期,每学期三个月。其中上半年(春讲)是从二月十二日到五月初二日,共计讲九次。下半年(秋讲)是每年的八月十二日到十月初二日,也是九次。这样每年十八次讲课,都有固定的日期。
经筵虽然有固定的日程安排,但也会随皇帝的兴趣,时有减少。但在张居正对万历皇帝的经筵教育抓得很紧,从万历元年开始,没有旷课放假。万历皇帝感觉很累,毕竟他只是一个十岁的小孩。
经筵不仅是对皇帝的一种教育,而且也是国家的一种重要制度。它表现的是封建社会皇帝对文化的重视,以及对儒学和读书人的尊崇。尽管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他也要受到制约,制约他的就是这种全国人民都应该遵循和尊重的精神。正是靠着这种精神,中华文明才能在此起彼伏的朝代更替中,数千年保持自身的特色,蹒跚而不停息地前进。
经筵的学术着眼点,在于发挥经传的精义,指出历史的鉴戒,同时把这些文化财富归结到现实,古为今用为皇帝培养治理国家的才能。因此对于讲官的要求很高,他必须当着群臣的面完成这个任务。
如果是那种只知道寻章摘句的书呆子,拿古书上的语言做一些文字游戏来敷衍塞责,或者是阿谀奉承之徒,那么第二天弹劾你的奏章就会飞来,轻则挨骂受罚,重则罢官下课。
由此可看出,经筵虽然是阵容豪华的课堂,但正因为它调动了整个朝廷的高官来陪皇帝读书,所以不可能太频繁,每年十八天的课程效果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