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在中国文化中的命运可谓是跌宕起伏。从史前至隋唐以前的这段时期,龟文化从兴起走向成熟,并从史前时期的龟卜文化独立为龟文化,同时龟文化也从统治阶层向民间社会渗透。
史前时期,龟曾作为图腾崇拜的对象而存在;夏商周时,独尊龟卜文化,龟卜成为君主统治人民的有效手段;先秦时期,龟卜文化的大普及使龟文化挣脱了龟卜文化的狭隘束缚,龟的文化内涵与意义逐渐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并产生了一批关于龟的神话传说;汉魏时期,一方面,龟升华为神圣的象征,和皇权有了更紧密的联系。另一方面,和龙、凤、麟一样,在长期被上层阶级垄断以后,龟作为吉祥的象征成为了祥瑞的符号。
因此,在隋唐以前,龟便具有天象象征、图腾标志、通神、皇权、祥瑞、先知、长寿等文化含义。
龟,爬行纲龟鳖目龟科,水陆两栖动物,是一种比较古老的生物,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龟化石是南非二叠纪的古龟,距今约三亿年。因此龟这种生物,在人类诞生之初,可能就与人类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在文字出现以前,龟就以器物或者图饰的方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
1959年,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河口的新石器中期文化遗址墓葬中出土了20多件有人工痕迹的龟甲;1987年,安徽省含山县出土了一件距今4500至5000年的精美玉龟。以龟甲或者玉龟为陪葬物,这意味着龟在人的心目中具有了某种超乎寻常的地位,具有了某种宗教的或者是审美的意义。
龟之一词,在我国古典典籍中也出现较早。最早的传世文献《易》中有“离为龟”的说法,《尚书·禹贡》也有“九江纳锡大龟”的记载。
在与龟的接触中,人们赋予了龟许多别名。据顾贤博《龟文化大典》统计,龟的别名包括元绪、元龟、玄武、王八、乌衣、先知君、洞玄先生等四十多种。
因为人类与龟的长期接触,对于龟这种动物的生物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这些了解又受到了特定历史时期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因此在唐以前人们的知识构成中,龟的生物性有以下几点:
(1)种类丰富
龟的种类很多,古代人们早就有意识地对龟进行分类。但是在他们眼里,动物不是具有生物属性的独立个体,人与动物是融合在一个整体里面的,属于自然范畴的动物与属于道德范畴的人类社会是融会贯通的。
因此,人们对于龟的分类,几乎不从单纯的生物学角度出发,而是从文化角度与社会角度为龟分类。
《尔雅》曰:“龟三足曰贲,一曰神龟,二曰灵龟,三曰摄龟,四曰宝龟,五曰文龟,六曰蓍龟,七曰山龟,八曰泽龟,九曰十龟,十曰火龟”。这十种龟是按照龟的外形或者栖息地的不同特性来分类的。
而在商周时期,因为龟作为占卜之用的原因,人们按照龟甲的不同用途将之分为天、地、东、西、南、北六类。《周礼·春官·龟人》载:“天龟曰灵属,地龟曰释属,东龟曰果属,西龟曰雷属,南龟曰猎属,北龟曰若属,各以其方之色与其体辨之。”此种分类方法,是严格按照其严格的礼仪制度制定的。
因为当时龟卜作为国之要事,龟甲与玉并称为国之重器,因此国家关于龟的占卜已经拥有了一套成熟完备的礼制体系。根据龟的体积大小,又可分为普通龟、鳖、鳌、鼋四类。
(2)外形
龟的身体长圆而扁平,头与四肢短小而粗壮,背腹甲间有甲桥在体侧连接,甲由真皮骨化的膜成骨板,与上面盖着表皮角化的盾片构成。盾片与骨板逐年增长,盾片上有生长线,而盾顶区与其邻近的小片则常磨损脱落。背部龟甲高高隆起,龟腹却扁平有纹。
一般龟类,其背甲上征中一行有脊板8枚,上盖脊盾5枚,身体两侧各有一行肋板8对,上盖肋盾4盾。四肢覆以角鳞,指、趾5枚,小而有爪,尾部似蛇。
(3)习性
首先,龟是一种爬行缓慢的爬行动物,遇到危险的时候就将头尾与四肢缩进壳中,因此在大自然的食物链条中,龟很少受到天敌的制约。《大戴礼记》载:“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在古人心中,龟在鳞介类动物之中的地位,就像凤凰在鸟类动物、麒麟在兽类动物、蛟龙在鱼类动物、圣人在人类之中的地位一样。
其次,除了这种神奇的自保能力之外,龟还有一项十分突出的能力——寿命较长。据现在的科学研究,一只龟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活到三百多岁。相较于人类来说,龟的寿命非常长。在唐以前,人们更是认为龟的寿命可以达到千岁甚至万岁。
《史记·龟策列传》也记载了南方老人用龟支床,二十年后老人死而龟尚活的故事。这些材料说明,古人很早便认识到了龟寿命较长的生物特性。正是龟的长寿特性,先民才认为,龟身上必定隐藏着宇宙鸿蒙之初以来的历史痕迹,龟必定有通古博今、明于天地大道的能力。
而龟背圆腹平,有天圆地方的宇宙之象,更加深了先民的这种认识。于是,在“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的思想指引下,人们便自然而然地选择问卜于龟,将龟视为通神的使者,采用龟甲来占卜,将龟甲视为珍贵的宝物,并将龟视为四灵之一,而后又演变为道教系统中的玄武。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龟的活动环境。作为一种水陆两栖动物,龟一般情况生活在水中或者是阴湿的植物丛中。因此先民才会生出龟居于蓍草丛下或者巢于莲叶的认识。因为它的这种隐秘的习性,人们据此创造了大量的关于龟的神话与传说。
最后,龟具有很大的力气。虽然在现实中龟的力气并不引人注目,但是在古代人们关于龟的生物性的认识上,龟的确是一种力大无比的生物,甚至存在一种巨龟,其足能支撑天地。很多关于龟的神性的崇拜,都源于此想象中的大力属性。
龟的生物属性大致为以上几种,而先民大多关于龟的神话想象以及后来人们所赋予的龟的人格品性,大多因之于龟的生物习性。
龟的文化性都是在龟的生物属性上,经过人类思维的想象与加工而形成的。
因为龟在史前时代便与人类社会产生了密切的关系,所以至唐时,龟已经形成了一套丰富的文化体系,其主要的文化意义大致包括以下几类:
(1)宇宙天象的象征
从先民有认知开始,便形成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而龟正是背部隆起似天穹、腹部平坦如大地的外形,因此龟便有了法相天地之说。
法相天地的特点,使龟一下从一种普通的爬行动物而一跃成为宇宙天地的神圣象征。龟背上的花纹图案也被视为星宿的象征,龟在爬行的状态也被视为了宇宙运转的一种表征。因为龟的外形与宇宙外形的这种相似性,龟在不自觉的状态下便被赋予了上知天地、下通古今的神奇能力。
人们除了将龟视为宇宙的微型模型外,还借用龟形来模拟北极天象。汉代的谶纬书籍《尚书灵考曜》载:“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其形如龟蛇”,北方的二十八星宿连接在一起形如龟蛇,后世很多学者认为,这便是玄武与北方联结的源头。
实际上,玄武与北方的之间的联结来源于龟,因为龟曾被视为北极天象的象征。早在距今5000多年以前的红山文化时期,上古黄帝族就完成了对北极天象的龟形模拟。学者张远山研究发现,上古黄帝族的一种祭天玉器为北斗星君“玄鼋”和北极帝君“轩辕”的原型勾云形器的形状乃是一旋转的龟形。
这是上古黄帝族对北极天象的拟形,而红山皇帝族的祭祀中心牛梁河就出土了一件“旋龟”,这件器物的象形意义是:1.所有天象以北极帝星为中心,顺时针旋转。2.龟之四足,模拟的是北斗星四时的顺时针旋转。此“旋龟”是天象循环的象征。龟这种北极天象的象征形态后来被玄武文化所继承,并最终演变成为了道教的北方之神——真武大帝。
(2)氏族图腾的标志
首先,上古传说中,就有氏族祖先化龟的传说。《楚辞天问》是最先记载鲧化元鱼神话故事的典籍:“伯禹腹,夫何以变化?化为黄熊,巫何活焉?”关于“黄熊”一词,各家对此的释义都不相同,郭璞认为黄熊乃黄龙。
其次,《国语·周语》载:“我姬氏出自天鼋。”对于“天鼋”的解释,郭沫若认为天鼋即是轩辕,是姬氏族的姓氏,这表明周是黄帝之后。按照李玄伯提出的“姓氏即原始社会之图腾”的观点,可以推测天鼋即是周朝的一种图腾。
刘桓在《商周金文族徽“天黾”新释》一文中认为天鼋乃是与齐地相对应的星宿——玄枵。在《孔子家语·五帝德》中又载:“宰我曰:‘请问帝喾?’孔子曰:玄枵之孙,乔极之子,曰高辛”。
从此段记载中看出,玄枵乃是传说中五帝之一帝喾的祖父。从这些材料中可以推测,玄枵最初也应为某一氏族的图腾,后来被配为十二星次之一,像后来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所代表的天空中二十八恒星星宿一样。
所以“天鼋”无论是姓氏还是星宿名,它都与图腾崇拜有关。此外,金文中的“玄鼋”“叔龟”等龟形徽识亦无疑是上古图腾的遗迹,证明古奄族和龟族是以龟类动物为图腾的部族。
图腾一般反映了先民以动物为祖先的观念,在先民的意识形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媒介,图腾上的动物被认同为祖先而受到集体的崇拜。
鼋在《说文》中被解释为大鳖,也即是龟之一种,因此周之天鼋图腾崇拜也是龟图腾崇拜的一种。
因此,在上古黄帝一族中,一定存在着一支以龟为图腾的氏族。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先生也认为上古有一族群以龟为图腾,“龟可能是商族在太古时代采用的图腾标志。
由于这个图腾部落后来发展成为强大的商族,所以从原始蒙昧时代遗留给他们的龟的神秘性,也就随之成为他们的政治工具,传播到了其它的民族中去,特别影响到周族统治者,构成了后代中国人对于龟的普遍迷信。
(3)通神的使者
先秦时期,龟就作为通神媒介,通过龟兆的形式向氏族或部落传达信息。《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晋臣狐偃劝说晋文公觐见周襄王时,晋文公让卜偃就此事进行占卜:“(晋文公)使卜偃卜之,曰:‘吉’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孔颖达疏曰:“《史记》称黄帝伐炎之后于阪泉之野,炎帝即神农也。黄帝将战,卜得吉兆,今卜复得彼兆”。
由此可知,在黄帝之时,人们就已经对龟卜运用得非常熟练了。实际上,龟卜的起源应该比黄帝时代更早。
刘兆元在《中国古代龟卜文化》一书中认为龟卜应该起源于伏羲时代,距今约8000年。由此可见8000多年前,伏羲时代的氏族部落就已经将龟视为具有神灵性的动物。
两汉至魏晋,此类故事的流传很广,《河图玉版》、《竹书纪年》、《洛阳记》等都记载了神龟负书而出的故事,此类故事基本都是龟传授上天旨意,然后圣人顺势而起,承应天命的模式。
(4)祥瑞的符号
正是因为龟这种天神使者的身份存在,在龟文化的发展中,又逐渐形成了龟祥瑞的文化。
《艺文类聚》引《春秋运斗枢》曰:“玉衡星得,百兽率舞,灵龟跃。”灵龟成为祥瑞到来的标志。汉谶纬之书《礼斗威仪》曰:“君乘水而王,其政和平,则江海著其神象,龟龙被文而见。”沈约《宋书》卷二八对此有了进一步的解释说明:“玄龟书者,天符也。王者德至渊泉,则洛出龟书。”
沈约的观点,是对河图洛书故事的进一步解释,龟负天符而出,是因为受到了王者德行的召唤。
因为在古代的动物观念中,自然界中灵异的动物对人类的道德准则与美德有感受能力,君王或圣人的道德行为和以身作则的统治可以感化召应动物乃至宇宙整体。而龟是一种能见存亡,明于吉凶的灵异动物,自然能够受到有德之人的感召,应运而出。
《艺文类聚》卷九八引《北齐邢子才甘露颂》曰:“政平民豫,岁稔时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风轮蹍汉,毛舟沉河,玉龟出沼,鸣凤在阿。”《初学记》卷一七引《孝经援神契》曰:“元气混沌,孝在其中。天子孝,天龙负图,地龟出书,夭孽消灭,景云出游;庶人孝,则泽林茂,泛珍舒,怪草秀,水出神鱼。”
此两则材料是对龟祥瑞象征的继续发扬。从君王或圣人个人的层面上升至于整个社会层面。灵龟现身与政平民豫、岁稔时和、夭孽消灭、景云出游的太平景象联系在一起,灵龟成为一种祥瑞的动物。
(5)皇权的表征
从夏王朝建立以后,夏帝卜杀神龙、夏帝启卜铸鼎、夏禹卜涂山之女与涂山之会、大禹征龟四个传说故事传达出的信息是上层的神职人员对龟卜的垄断。
夏代的统治者利用人们对神灵的崇拜与恐惧,将王权与天命结合起来,人人可占卜可通神的时代结束了,龟与君权的第一次产生了联系。
至于商朝,由于巫教的盛行,商代的统治者“率民以事神”,并且施行“政教合一”的政策。不仅建立起了庞大的占卜机构,其官员也多为神学专家,商王就是最大的占龟卜官。此时,龟卜便是政治与王权的象征。但是,龟卜并不等同于龟本身,龟这种动物成为皇权的象征也是在汉代完成的。
自商代以后,龟卜文化经过周朝的平淡发展以及春秋的大普及以后,便开始逐渐衰落。龟卜机构与规模逐渐缩小,龟卜虽然重要,但是占卜的行为已经逐渐成为了国家礼仪的一部分。
至于秦时,甚至出现了“有蓍无卜”的现象。至于汉代,在鬼神仙术思想以及唯心主义新儒学的影响之下,龟卜文化有了死灰复燃之势。加之符命瑞应思想的迅速发展,龟便脱离龟卜,以完整动物的身份,与王权联系在一起,成为了王权的象征。
(6)先知的代表
《洪范五行传》曰:“龟之言久也,千岁而灵,此禽兽而知吉凶者也。”龟身上最具特点、影响最大的文化特性是龟作为先知的代表存而存在。因为龟的此种神性,龟作为唯一实体存在的动物被选为了四灵之一。
《礼记》:“何为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故以龙为畜,故鱼鲔不淰,凤以为畜,故鸟不獝,麟以为畜,故兽不狘,龟以为畜,故人情不失。”
此段话是说,以龙为畜,鱼虾就不会惊慌乱窜;以凤为畜,百鸟就不会为恶;以麟为畜,野兽就不会惊骇逃避;而以龟为畜,就不会失于人情,带来祸患。
因为龟有预知未来的能力,所以人们在龟卜大普及的春秋时期,凡事必问于龟。即使是圣人在做决断时,也要问之于龟。
《白虎通蓍龟篇》曰:“圣人独见先知,必问蓍龟何?示不自专也,或曰:‘精微无端绪,非圣人所及,圣人亦疑之’”。
圣人有独见先知,但是还是需要问于龟卜,一方面是显示自己不独断专行的品质,另一方面是圣人也不能见到所有事物的端绪,只有灵龟能够预测到事情的终极。因此龟被视为了先知与智慧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