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让人心心念!
想当年贞观之治何其威武,开元盛世何其荣耀,最后却在安史之乱后渐入颓势。
从巨唐、盛唐进入了持续百余年的衰世。
顶峰跌落的苦楚背后,是一场大动乱之后的人口虚耗,还有版图内的藩镇割据。
这时局,让大唐在后续遭遇不少不堪,进而陷入了一次次治而后乱,又治理又乱的循环之中。
曾经的顽疾,河北藩镇叛军虽然选择了臣服,但兵力依旧,如果不是大唐中央一直拥有一支稳定国家的神策军,大唐估计亡得更快。
这现状让窥伺大唐的强邻吐蕃欣喜若狂。
这个崛起在千里高原的强悍民族,正处于最鼎盛时期。
原因无他,青藏高原气候好啊!
那个时候的青藏高原没有今日的干燥和寒冷,反而是水草丰美之所在,这就让吐蕃有了强大崛起的资本。
人口多了,军队就多,兵多了,就窥伺地盘,地盘大了,不就强大了?
在大唐衰弱后,吐蕃不断进攻唐朝。
一轮轮进攻之后,曾经的巨唐失去了陇右和河西走廊。
这曾经汉武挥鞭的所在,对中原王朝至关重要。是中原王朝连接西域的走廊,也是遏控草原的战略要地,守护中原的战略缓冲,更是丝绸之路商道。
陇右跟河西的丢失,让唐朝失去了跟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成了飞地)的联系,失去了控制草原的可能,也让大唐整个瘦了一大圈。
中原关中地区开始直面外敌威胁,赚钱无数的丝绸之路也在被掐断之后,让大唐损失了外贸渠道。
一切的一切都告诉我们,失去了河西走廊的大唐,境况有多危险!
而促成这一切的吐蕃,则有了更进一步的可能,因为唐朝对敌的前线更近了。
战略纵深从万里遥变成了177公里。
这就是白居易诗词《西凉伎-刺封疆之臣也》中“今日边防在凤翔”的由来!
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
凤翔在哪?答案今陕西宝鸡市凤翔区,离西安(长安)176公里,也就是352里路。
这就让吐蕃升腾起了灭唐的心思,继而在后续发动了无数次进攻。
公元763年,吐蕃集结数十万大军胁迫党项、吐谷浑、奴剌等族一起杀奔长安!
这庞大军队让主政的唐代宗心忧无比,居然不顾百姓安危,一溜烟地逃出长安,就这么放弃了首都!
吐蕃兵不血刃,就占据了富庶的长安城,在那里大肆搜刮打劫,待了十多天,才携带无数珍宝和女子,撤回国内。
这无疑是奇耻大辱啊!
唐代宗的不战而逃,让唐朝民心尽失!
那么为什么吐蕃会在占据了长安之后,就匆匆撤退咧?
答案是,大唐军队还在,这军队就是唐朝朔方军,他们一直在观察吐蕃军行动,正面打野战或许打不赢,而且打输了真就万劫不复,但弄弄断后突袭,让吐蕃军有来无回还是有可能的!
除了这朔方军外,发起勤王的唐朝也有援军不断准备汇聚长安,这要是跟朔方军汇合进攻,就有关门打狗的可能啊?
这也是听闻唐军准备反击后,吐蕃军从长安主动撤退的根源。
他们也有点担心!
吐蕃撤了,渡过危局的唐代宗重回长安。
为了稳固民心,他颁布了“不割土、不弃民、不输帛”的政治原则,时刻督促自己,绝对不能再让长安沦陷,转而硬气了起来!
随后,全力备战的唐朝,在跟吐蕃交战的前线,接连设置了凤翔、泾原等军镇,安置重兵护佑长安安全,还在后续财政状况恢复后,重建中央神策军和边军,建立起了长安防御体系。
防御体系建立了起来。
但吐蕃随时可以进攻唐朝,唐朝却反击无力,内乱依旧,还是让唐朝吃亏了!
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宗宝应二年,安史之乱全部平息。
李唐朝廷如释重负,百姓纷纷期盼大唐盛世出现!
但就在这个关键节骨眼上。
经历安史之乱后,不再信任武将的大唐皇帝唐代宗却干了件糊涂事情。
他接连将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唐名将明升暗降剥夺兵权,还逼死了猛将来瑱。
这做派,让穷途末路的史朝义看到了机会,并对回纥登里可汗说,唐朝内部问题多多,可以占便宜!
登里可汗虽跟大唐关系不错,但还是起了打秋风的心思。亲率十万劲骑进逼关中。
关键时刻唐代宗派人说和,一看大唐使者,登里可汗提出说,自己想见见自己的老丈人仆固怀恩。
这要求让仆固怀恩有点郁闷。
因为勾连外敌,是领兵大将非常忌讳的事情,愣是不愿前往。
可唐代宗没办法啊。
要退军只能求仆固怀恩,于是又是送免死铁券,又是下手诏促行。
终于说动仆固怀恩亲赴虎穴,游说可汗。
史载“可汗大悦,遂请和,助讨朝义”这仆固怀恩可谓用一己之力,挽救了大唐!
但这又如何?
随后的岁月,仆固怀恩也因此饱受非议和诋毁,无数人都在找他的错误,也让仆固怀恩委屈万分,最后奋起反击。
公元765年9月,仆固怀恩反叛之后,联络吐蕃又一次进犯长安。
一场信任危机引发的惨案发生。
全家46口殉国为大唐的猛将仆固怀恩反了,谁去平定这祸事?
答案是被打压和排斥的神将郭子仪。
须发皆白的郭子仪,凭借自己的巨大威望,用言语就策反了吐蕃盟友回纥,这才勉强解除唐朝危险,让吐蕃退兵。
但吐蕃虽然退兵了,可唐朝的安全局势依旧不好啊!
因为吐蕃要进攻唐朝不止一个方向,而大唐帝王对于武将的戒备,也让武将心有戚戚难以发挥。
眼见如此,就需要分析时局之后,找寻可能的破解之道。
而且这方法最好还是借力国际博弈,而不是战争。
那么当时大唐时局如何?答案是差钱且四面受敌!
钱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关键!
曾经富庶的关东黄河地区,成了藩镇割据的地盘,那里的钱粮和财帛难以征收获取,江南地区情况还好,经济也不错,但运输上的损耗,让江南赋税虽多,却依旧缓解不了唐朝中央时局。
哪里才是唐朝财税重地?答案是:巴蜀。
首先,巴蜀富裕啊,天府之国天下粮仓。
其次:巴蜀交通便利啊,从汉中进关中,除了水路还有陆路,走哪都快。
最后:巴蜀稳啊,安史之乱没有波及,反而是大唐王室选择的大后方和根据地。
这三重因果,让巴蜀对于大唐分外重要,俨然是命脉。
可巴蜀依旧不安全,这不安全就跟周边的国际局势有关。
西边,有一个强大的吐蕃,随时可以居高临下窥伺巴蜀,虽然巴蜀易守难攻,但保不齐一个突突就进来了啊?
南边,也有一个不安分的国度南诏。
这南诏曾经也是大唐附属国,是唐朝扶持起来牵制吐蕃的国家,谁曾想在大唐天宝年间,南诏却跟唐朝决裂,投入吐蕃怀抱,被吐蕃册封为日东王。这两方结成了盟友都窥伺巴蜀,就让大唐不安了!
吐蕃寻思,扩大地盘,让巴蜀成为自己的“东府”南诏寻思跟随大哥打秋风,吞并了巴蜀,自己也能扩大地盘。
这两拨人都不怀好意,就让他们开始了联袂出征,不断侵袭巴蜀地区。
在吐蕃和南诏联合侵袭下,唐朝丢了不少地盘和人口,巴蜀也越发的不安安!
更让大唐难堪的是,吐蕃在日渐强大之后,成了亚欧大陆强国,四处争霸,取代了唐朝的位置,成了最活跃的势力。
东边,它跟大唐不对付,时刻窥伺关中。
南方,它跟天竺开战侵袭印度河。
西边,它跟阿拉伯帝国争霸。
北方,它跟回纥干架。
东南西北四面开花,打下了偌大的地盘!
按照史料记载,吐蕃最鼎盛时期占据了今青海、西藏、尼泊尔、甘肃、还有部分陕西和新疆,面积高达400多万平方公里,比唐朝都小不了多少。
这状况,让唐朝人惶恐了,一个高原政权恐怖如斯,俨然巨无霸,如何对付!
这状况,在唐德宗时越演越烈。
唐德宗是啥样的人?
答案是一个看似强悍,却脑袋空空的人!
按理说,为了缓和外交局势,拉拢盟友是必须的,可这唐德宗却因为一己之私,不愿跟受到吐蕃侵袭的回纥同盟。
原因仅仅是他当太子的时候,遭遇了回纥可汗羞辱,因公废私的他,不仅不同盟回纥反而为了报复羞辱回纥。
羞辱了回纥之后,唐德宗又做了一件傻事,那就是以承认吐蕃对河西、陇右的合法占领为代价,跟吐蕃在公元783年弄了次“清水会盟”,指望能缓和两国关系。
今日我们都知道,和平只在刀锋之上!
没有实力支持的协议就是一张废纸。
果不其然,会盟之后仅仅3年,吐蕃就撕了废纸,他们借唐德宗受困于泾原之变的机会,悍然进攻大唐,公然索要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的地盘,并且直言说:只要你答应了,我们就帮你平叛。
这,这,这,胃口太大了。
大得让人受不了啊!
安西、北庭虽然是飞地,但白发孤军依旧在,他们依旧举着大唐旗帜,心中有复兴的信念。
让他们放下武器?
可能吗?
吐蕃人做派,惹怒了大唐智者李泌。
李泌其人,看过长安十二时辰的或许有印象,对就是那个千玺小孩演绎的小年轻。
李泌字长源,祖籍辽东郡襄平县的他,生于京兆府。(今陕西西安)自小就是聪明的别人家孩子,号称神童。
年幼时就被唐玄宗赏识成了待诏翰林。并跟随太子李亨身边成了属官。
后来,因遭遇宰相杨国忠忌恨归隐名山。
安史之乱后,李泌跟随唐肃宗身边出谋划策成了贴心人,后续虽因为李辅国诬陷隐居衡岳,但人才在哪都能发光!
唐代宗和唐德宗时期,他仕途所有波折,依旧青云直上,成了四朝元老当朝首辅。
这样的人看见吐蕃建议,当然要气啊!
这是把人当傻子吧?之前弄“清水会盟”我都不愿意,还吃了一次亏,现在又来?
随后,他劝说唐德宗说:吐蕃陷河西隔绝西域,但安西、北庭二镇苦战支撑,一旦被朝廷所丢弃,不仅会军心动摇 ,如果为敌所用则后患无穷。
说完这话之后,他用严肃的眼神看着这不省心的帝王!
这眼神让唐德宗不寒而栗选择听从,并用每年赠送万匹彩帛方式,指望缓和关系!
一看唐德宗不答应,吐蕃大喜,这是找到了开战的机会啊!
随后他们发起进攻,又一次兵临大唐。
贞元三年(787)八月戊申,吐蕃再次大举入寇。
吐蕃帅羌、浑之众寇陇州,连营数十里,京城震恐。
在战场上,唐军奋力挫败了吐蕃对长安的企图。但却不能阻止吐蕃在长安周边烧杀抢掠。
写到这里,我心绪难宁,大唐憋屈啊!
这一切,都告诉唐朝人,吐蕃的威胁,只会越演越烈,这个时候在不想个万全之策,国将不国,文明也会收到威胁!
这时候又是李泌挺身而出,用睿智的大脑还有高远的见识,勾勒了一个宏大计划。
这计划就是: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
这就是后世知名的“贞元之盟”,一场玩转整个大陆格局的伟大谋略。
一听李泌如此宏大的计划,唐德宗兴奋不已,忙问如何践行。
早有腹稿的李泌和盘托出自己的计划!
这计划说起来其实并不复杂,用我们毛爷爷的话说就是:将敌人弄的少少的,将朋友弄的多多的!
我们东西南顺着看啊!
首先,东边是死敌吐蕃,这是断无和解可能的对象,这个敌人盯住了,一切围绕它来布置。
其次,看西边。
西边有回纥还有更远的大食(阿拉伯帝国),这两个国家,都跟吐蕃有仇啊,回纥跟吐蕃为了争夺北庭、安西交战多次,矛盾很深,而且这回纥曾经是大唐的盟友,要缓和关系可能性很高。
更远的大食(阿拉伯帝国)虽然在唐玄宗时代跟唐朝干过架,但那是老黄历了,这帝国实力强大,致力于中亚扩张,跟吐蕃也有矛盾,有矛盾不就是机会吗,缓和下,交好下,盟友下,不就成了吗,西边也好安排。
最后:看南边。
这南边主要有两个主要势力,一个是南诏,一个是天竺。
这两个国家,南诏是吐蕃盟友,每次都当拉拉队仆从军,但是占的便宜并不多,反而损失不少,这性价比不高的买卖,南诏估计也寻思划不来,利益足够,可以拉拢,至于天竺,这国家战斗力虽然不咋地,但也是国家啊,跟吐蕃仇深似海,拉拢一下肯定能成盟友。
这一轮看过去,貌似都有可能结盟啊!
唐德宗兴奋的说,就这么干!
李泌也开始发挥自己的外交天才。
他先让唐朝跟回纥重新和亲,并嫁过去了一个真公主,终于让回纥成了大唐盟友。
随后大唐又派遣使者出使天竺和大食,经过长途跋涉之后,在利益交换和道理说透后,也顺利的达成了同盟协议。
最后,面对最难搞定的南诏,李泌在剑南节度使韦皋配合下,也顺利通过离间计,让南诏成功和唐朝达成了同盟关系。
自此,一个庞大的包围网在李泌一手谋划下成型了!
穷兵黩武的吐蕃面对这包围网,如何做的?
答案是以力破局。
他们不弄外交斡旋,反而四面出击,四面开战,初开始也占据了一些优势。
到这优势多了,狂妄了之后就出了问题。
这问题跟大唐快速扩张后问题一样,那就是领土大了,控制力下降,不得不搞地方分权。
这一分权,就给吐蕃埋下了隐忧。
吐蕃也在逞凶作恶之后,遭遇了报应,有了地方割据的苗头。
无力维持强势进攻态势,唐朝和吐蕃的战场局势开始逆转。
随后,经过数十年外交和战争两手进攻,吐蕃终于先行一步出现了问题。
这问题就是大规模内乱。
公元842年,吐蕃赞普普朗达玛被刺杀,吐蕃也在普朗达玛死后进入衰退和分裂时代。
一切都是命啊。
大唐因为割据而衰弱,但大唐体量大,稳定性高,吐蕃终究还是差了点。
内乱后的吐蕃让大唐看到机会,不断收复失地,步步恢复领土!
丢失的巴蜀区域回来了,丢失的河西和陇右也回来了,张议潮在沙洲的起义,还有归义军的出现也让河西十一州重回版图。
吐蕃也在这轮番割肉后,颓势不断。
终于在公元869年一场手工匠人韦·阔竭勒登领导的起义之后,土崩瓦解,裂开成了四块。
随后千年岁月,青藏高原气候渐渐发生变化,再也没了产生强大统一国家的可能。
中国的西北方威胁,烟消云散了!
这就是大唐的故事,这就是李泌的故事,这就是国际眼界的因果,也是曾经的亚欧战争。
好的外交家,先看透因果,后找寻对策。
他们能让国家,在力有不逮的时候,依旧拥有纵横捭阖的能力。
这能力就是外交力量的运用。
我一直认为,国家的实力是由三重力量组成。
硬实力,军事,经济,生产力。
软实力,文化,制度,影响力。
外交力,就是仅次于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国家实力变量,不可忽视!
古今观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