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炀”字对于一个皇帝而言,实在算不上是一个好的谥号。而这个谥号,正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送给他的。作为亡国之君,被他的终结者们冠以贬低的谥号,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对于杨广,绝不是简单以昏君、暴君就能够概括。他的人生,很复杂。
年仅20的杨广就登上了历史舞台,那一年,他率领五十一万大军渡江南下,覆灭陈国,结束了华夏大地长达三百余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大统一,仅凭这一点他便足以彪炳史册。
之后,他又通过残酷的夺嫡之争,从自己的亲哥哥手中,夺得了皇位,成为了王朝的第二任君主。
杨广能力出众,军事造诣出类拔萃。在政治上,他城府极深,智商与情商都很高。所以才能在风云诡谲的皇位争夺之中,成为了那个最终获胜的人。对他而言,似乎一切的目的都能够轻易实现。然而也正是如此,才使得登基称帝的他野心极度膨胀。
杨广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浪子。为了攀上心中的那座山峰,他可以不计一切代价。对于他而言,这个国家的一切资源都只是他实现目标的工具。
他渴望兴建一座天下最繁华的都城,将分裂的分裂涣散的人心重新汇聚起来,于是洛阳城拔地而起。他想要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连接起来,加强南北地区的文化和贸易往来,因此京杭大运河贯通了。
他想要打击南方的门阀政治,遏制关陇集团的政治势力,于是科举制度应运而生。他渴望建立如汉武帝那般丰功伟绩,不惜西巡张掖,重开西域。
这些功绩随便列举一项便足以彪炳千秋。但以当时的国力而言,想要完成多的工程几乎是不可能的,势必需要倾全国之力才能得以实现。然而整个国家刚刚才从分裂的战火中苏醒过来,根本承受不起繁重的徭役和征伐。
故此时应无为而治,让黎民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但是隋炀帝等不了,也不想等。他知道这些工程极其劳民伤财,但是他不在乎。他是个理性主义者,他除了自己,谁也不在乎。
为了营建东都洛阳,杨广发动百万民工,仅用了14个月,巍峨的洛阳城便修建完成。从605年开始,杨广再次征伐百万民工,只用了6年时间,便成功贯通黄河、淮河与长江水系,建成了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连接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大文明,彻底终结华夏大地的南北隔阂。
然而这伟大的成就都是建立在大隋子民的血汗的苦难之上,无数黎民百姓死在了繁华雄伟的都城之下,沉入浑浊不堪的运河河底。整个国家不但没有因为统一而获得发展,反而因为大兴土木而更为艰难困苦。
而在登基不久之后,他便开始大肆改革。在全国上下推行科举制,打破了士族豪门对于官员选举的垄断。从此朝廷的选官制度由世袭制转向较为公平的科举制。就算是出生寒门,也能通过努力登上天子门庭。
然而他的一系列改革已经严重触犯了贵族集团的既得利益者。而他刚登机没几年,立足未稳,无法对统治集团进行有效压制。一时间朝堂混乱,人心涣散。
或许,隋炀帝杨广能够再成熟稳重一些,不那么好大喜功,急于求成,他命运也就不会如此。
登基十四年后,50岁的杨广上吊自杀了。这个浪子,终究还是没能铸就繁盛的大隋江山,也没能登上那心中的那座理想之巅
虽然隋朝的统治终结了,却为后继大唐王朝的繁荣兴盛留下了最为珍贵的遗产。“唐袭隋制”,唐朝沿袭了隋朝的物质与制度成果,一步步完善和发展,最终开辟了举世闻名的大唐盛世,将中华文明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作为亡国之君,其治念与性格的缺陷最终使他覆灭。但兴建东都,开凿大运河,创立科举制等伟大举措,为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其丰功伟绩足以使他位列明君之位。正所谓“功我罪我,其惟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