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唐朝使节一人灭了印度?王玄策做了什么?为何他在唐朝不受重视?

唐朝使节一人灭了印度?王玄策做了什么?为何他在唐朝不受重视?

桃花石杂谈相信,阅读本文的朋友里恐怕有许多人都在最近这几年看到过唐朝时出使印度的使节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说法,有许多讲述此事的网络文章都说王玄策一个人灭亡了印度甚至是征服了印度。那么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究竟是怎样的呢?王玄策这个人究竟又是什么人?他在“灭亡”印度之前和之后又都做过什么呢?

王玄策和他去的印度

那么既然王玄策是这件事的主角,我们肯定要首先了解一下王玄策是个什么人。客观地说,王玄策在唐朝的史书里确实只是一个小人物,所以从现代能看到的史料里,人们只知道他是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甚至无法看到他究竟是哪年出生的。

现代人所画王玄策想像图

根据目前能看到的记载,王玄策曾在公元643年前后担任融州黄水县令。而这个融州黄水县大致位于今天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怀宝镇周边,可以说在唐代,这个地区也是中央直辖的地区里相对在地理上比较接近印度的地区之一了。

也许在这里做官使王玄策对印度有了比内地官员更多的了解,所以在公元643年,仍然在担任黄水县令的王玄策被任命为一个唐朝派往天竺,也就是印度使团的副使,第一次来到了印度。那么说到这里,我们也就必须要简单介绍一下当时印度究竟是个什么情况,以及王玄策所出使的印度政权是个什么政权了。

坦尼沙王国大致位置

可能很多朋友都知道,印度在历史上其实统一的时代是很少的。在公元7世纪初,印度北部存在4个相对比较强的王国,其中位于印度西北部的坦尼沙王国在王子曷罗阇代弹那(汉文史籍称他为王增)和曷利沙代弹那(汉文史籍中称他为喜增)两兄弟的带领下呈现出了崛起的势头。公元604年,坦尼沙国老国王光增王去世,长子王增继位成为新国王。

戒日王国

之后,王增很快率军亲征邻国穆克里国都城曲女城,让弟弟喜增在国内留守。但王增的军队虽然成功攻占了曲女城,他本人却在战斗中被穆克里国首领杀死。此后,喜增继位成为坦尼沙国新国王戒日王,随即再次派出大军讨伐穆克里国,并成功将其征服。在此后的六年时间内,戒日王在印度北部四处征战,先后将印北其它政权攻灭。公元612年,在原来的穆克里国贵族的请求下,戒日王正式将坦尼沙国和穆克里国合并,创立了戒日王朝,并将自己的首都也迁到了曲女城。

戒日王朝与唐朝

戒日王朝终结了北印度持续了数十年的分裂内战,重建了相对的统一,所以在建立之后也确实曾经强盛一时。在戒日王在位的后期,戒日王朝将南亚次大陆东部的孟加拉地区和位于今天巴基斯坦境内的信德地区都纳入了疆域,戒日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而这一时期也正逢中国高僧玄奘在印度各地游历的时期,当时统治了北印度大部的戒日王朝也很自然吸引到了玄奘的注意,所以玄奘也在公元631年来到了曲女城,并受到了戒日王的接见。

戒日王国和唐朝交往玄奘起了重要作用

而当时玄奘在与戒日王的交谈中,很自然也谈到了自己的祖国。玄奘把唐太宗李世民平定战乱,四夷宾服的情况向戒日王进行了一番介绍,使戒日王深为折服,很快产生了与唐朝结好的愿望。公元641年,戒日王派人致信唐太宗李世民,表达了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的意愿。当时唐太宗李世民就曾经派遣云骑尉梁怀璥回使,并引导戒日王的使者来到了唐朝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当时在中国的史书里,将戒日王称为了摩伽陀国王。

在戒日王使节朝拜结束之后,唐太宗决定派遣使节护送其回国,同时也回使戒日王国,所以他任命当时担任朝散大夫尉寺丞的李义表为正使,黄水县令王玄策为副使,率领使团前往印度戒日王国,也就是天竺。

刻有戒日王头像的钱币

当时,这个使团吐蕃和尼婆罗(今尼泊尔),在当年十二月抵达了戒日王国,并会见了戒日王。公元645年正月,王玄策等人还抵达了位于今天印度比哈尔邦那兰达县的王舍城。此地是佛祖释迦牟尼曾经修行的地点,在当时已成为佛教圣地,留存有大量释迦牟尼修行遗迹,也使得笃信佛教的王玄策感慨万千。当年二月,他还在当地的摩诃菩提寺立碑纪念。公元646年,李义表和王玄策等人结束出访回到国内。

回国之后,王玄策改任右卫率府长史,也就是护卫太子东宫的军队的一名参谋人员,品级为从五品。仅仅一年之后,也就是在公元647年,唐朝再次派出使团出使戒日王朝,这次王玄策成为了使团正使,和副使蒋师仁一同率领使团再次踏上了前往印度的旅程。

但就在王玄策启程前往印度之后不久,戒日王朝的内部却发生了重大变故。创立了戒日王朝的戒日王死了,之后本来就是靠戒日王的征战武功才被整合在一起的戒日王朝很快发生内乱,分崩离析。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名叫阿罗那顺的诸侯成为了戒日故土上的一个重要人物。这个阿罗那顺原本是小王国帝那伏帝的国君,在戒日王在世时臣服于戒日王,戒日王死后他趁乱起事,一度拥有了较强实力。

唐朝到戒日王国需要途经许多其它政权

而王玄策一行到达戒日故地之时,正是阿罗那顺横行之时。那么通过前面的介绍大家也知道了,这个阿罗那顺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军阀,而这种乱世中的军阀多数是对真正的国家治理没有太大兴趣的,他们最看重的还是在乱世之中捞取金钱等各种利益。阿罗那顺也不例外,他很快看上了王玄策使团所携带的大量珍宝。

这里我们要说明的是,考虑到使团路上的花费以及带给对方君主的礼物,所以古代不同政权之间互访本身就会携带大量财物。而戒日王朝和中原地区距离遥远,一路要经过许多其它政权,而这些政权很多仰慕唐朝的威名,也愿意和唐朝修好,也给了王玄策使团大量礼品,所以王玄策使团抵达戒日故土时,确实携带了大量财物。

结果这些财物就被阿罗那顺给盯上了,他很快出动大约1000人马对王玄策使团发动了进攻。王玄策使团虽然也有护卫,但整个使团的总人数也只有30多人,所以很快被阿罗那顺的军队击败,所有财物都被阿罗那顺抢走,使团成员也大多被杀。

“一人灭一国”是真的吗?

但也许是阿罗那顺还想勒索更多财物,王玄策和使团副使蒋师仁两人却没有立即被杀,而是被阿罗那顺投入了监狱。但这却给了王玄策翻盘的机会。之后不久,王玄策和蒋师仁两人就和戒日王的妹妹拉迦室利公主建立了联系,并且在她的帮助下成功越狱。之后两人很快穿越恒河和印度斯坦平原,进入了尼婆罗国,也就是今天的尼泊尔求援。

文成公主和亲对此事也有间接影响

在王玄策第一次出使戒日王国的时候,就曾经途经尼婆罗,当时就受到了那陵提婆的热情接待。而除此之外,王玄策来到尼婆罗可能还跟唐朝时的另外一件大事有关,也就是文成公主和亲吐蕃。

吐蕃是在公元7世纪初崛起于青藏高原的一个政权,当时曾一度非常强盛,甚至与唐朝发生过冲突。公元640年,唐朝派文成公主前往吐蕃与其首领松赞干布和亲,而王玄策到达尼婆罗时,就正好处在和亲后唐朝和吐蕃关系友好时期。而尼婆罗国王那陵提婆则和吐蕃关系密切。因为之前他父亲死后,他的叔父曾经篡夺了尼婆罗的王位,而他当时就曾逃到吐蕃,吐蕃不但收留了他,还在后来帮助他重新夺回了尼婆罗王位,所以尼婆罗当时就成了吐蕃的藩属。

在这些背景下,王玄策很快说服了那陵提婆,为自己派出了7000骑兵,帮自己向阿罗那顺讨回公道。很快得到相关消息的吐蕃也派出了1200军队助战。这样很快王玄策就集结起了超过8000军队,他自任行军总管,任命蒋师仁为先锋,开始讨伐阿罗那顺。

描绘印度古代象军作战场景的画作

而这支联军很快就对阿罗那顺的根据地茶镈(bó)和罗城发动了进攻。根据现代一些学者的考证,这个茶镈和罗城大致位于今天印度恒河南岸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周边地区。在战斗开始后,王玄策的军队首先击溃了阿罗那顺为数众多的象军,然后又使用云梯、抛石机和火攻等手段对城池本身发动了进攻。经过3天的激战,王玄策联军成功攻破茶镈和罗城。

而打了败仗的阿罗那顺弃城而逃,逃到了戒日王朝东方邻国迦摩缕波国(也被称为东天竺)境内。在这里他得到了迦摩缕波国王尸鸠摩给的一些援军,之后曾尝试对王玄策军发动反攻,但很快被王玄策和蒋师仁再次击败并被俘虏。

之后王玄策继续进军,击败了由阿罗那顺的王后所率领的残部,并迫使曾为其提供援助的尸鸠摩投降。王玄策成功达成目标后,带着阿罗那顺等大量俘虏和缴获的牛马回国述职。而在此之后,戒日王国再也没有重建,因此也就成了王玄策“一人灭一国”说法的来源。

但看了上面的过程,其实大家也能看出,其实戒日王国本身并不是王玄策所灭亡的。在戒日王死后,戒日王国其实已经分裂,并陷入混战之中。而王玄策打败的是在戒日王国故地割据的军阀阿罗那顺,而且是针对阿罗那顺无理袭杀自己的使团讨回公道,而不是为了灭国。而且戒日王国统一时期其领土也只是局限于北印度部分区域,所以说王玄策征服印度确实是有些夸张了。但是,王玄策作为一个使节,能够在遭遇重大意外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力量让作恶者受到严惩,这确实也是世界史上罕见成就了。

唐昭陵有阿罗那顺塑像(非图中人物)

而在王玄策把阿罗那顺带回长安之后,在太庙举行了献俘仪式,唐太宗对于王玄策出使遭遇重大意外却成功逆袭也非常满意,很快把他提升了两级,任命为朝散大夫(也是从五品)。而李世民在见到阿罗那顺之后,认为他只知道享受声色酒肉,还劫掠唐朝使团,最终成为阶下囚也是咎由自取了。不过在李世民死后,在他的昭陵所刻的十四国蕃君像里还有阿罗那顺的塑像,这说明在到达长安之后,阿罗那顺很可能也归顺了唐朝,并且曾经受到了一定礼遇。

而王玄策在被升为朝散大夫之后,似乎再未得到提升。有些人认为,这是因为在王玄策回国的时候,除了带回阿罗那顺等俘虏之外,还带回了一个印度方士那迩娑(ěrsuō)婆寐,而这个人自称有长生之术,还做了一些“长生药”给李世民服用。但李世民在王玄策回国之后一年就去世了,所以王玄策可能是因为印度方士的假长生药受到了牵连。但其实史书里也并没有把李世民的死和吃印度方士的药联系起来,而且在李世民死后,那个印度方士还被放回了印度,并没有被追究责任,所以似乎这个逻辑也说不通。

唐太宗李世民在整个事件中也是重要人物

在桃花石杂谈看来,王玄策虽然成就卓著,但他本人终究只是一个外交人才(此后他一直从事外交工作,后来又曾两次出访印度),其它方面可能才能并不突出。虽然王玄策本人意外地取得了惊世的军事成就,但因为戒日王朝与唐朝本土距离遥远,所以其实唐朝本身并没有因为这次军事胜利开疆拓土,也没有其它太多收益,所以也不足以让王玄策因为功绩而得到更多提拔。而外交在中国古代的重要性始终并不太高,所以王玄策在后来始终没有得到提升,在正史里也没有单独成传也并不特别奇怪了。(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地区,坦尼沙,什么,穆克里,唐太宗,唐朝,玄奘,王国,王朝,公元,观点评论,阿罗那顺,戒日王,李世民,印度,王玄策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地区,坦尼沙,什么,穆克里,唐太宗,唐朝,玄奘,王国,王朝,公元,观点评论,阿罗那顺,戒日王,李世民,印度,王玄策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地区,坦尼沙,什么,穆克里,唐太宗,唐朝,玄奘,王国,王朝,公元,观点评论,阿罗那顺,戒日王,李世民,印度,王玄策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