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
据历史学家分析,甲骨文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成熟文字,晚清时期被一位名叫王懿荣的官员意外发现。
如今关于甲骨文已经累计出土十五万片左右,甲骨文的出现让一直否认商朝存在的西方学者打脸,这也是研究商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非常珍贵,与商朝相比,同样被质疑过的还有夏王朝,而至今都没有发现关于这方面的文字。
既然夏朝的文字根本没发现,那么如何证明商朝留下的甲骨文就有关于夏朝的记载呢,这不同样说明了夏王朝根本不存在吗?
可惜的是,被确认过的甲骨文单字只有仅仅4500多个字,经过上百年的研究,已被破译出1500个字。
其中没有一个字是有关夏王朝的,夏朝的存在显然已经被商朝给推翻了,那么为何商朝留下的各种蛛丝马迹都没有提到这件事呢?
甲骨文留下了百年谜团,后来被学者研究出两种推测,一是甲骨文写的并非是什么历史事件,而是占卜,里面没有提到过夏王朝没灭亡的是也是正常的,二是甲骨文有三分之二的内容没有被破译,因此还没有发现夏王朝的踪影,因此现在不必太早下结论。
甲骨文中有一奇怪之处便是那在卜辞中反复说道“西邑”二字。
例如:“贞:于西邑。”,“西邑”,“贞:燎于西邑。”,“丁巳告于西邑”。
邑有两种含义,一个是国家,像商朝被称作“大邑商”,孟子也称周朝为“大邑周”;还有就是指代都城。比如《诗经》中就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
由此不难看出,商王在说一个叫西邑的国家,为防止西邑的某种神秘力量来害王,因此要做出祭祀的动作,很明显,这是西邑与商朝的恩怨之处。
只可惜,卜辞中没有提到过任何关于两国之间的关系和交际,因此这也成了甲骨文中的一大谜团。
直到在战国文物中人们发现了蛛丝马迹,当时境外文物市场突然多出一批盗墓挖出的战国竹简,清华大学历史系的教授李学勤得到了这些竹简,他希望校方能花重金把这珍贵的文物买回来。
没过多久,清华大学便用通友捐赠的方式拍回了2388枚战国竹简。
经过十多年的研究,释读和碳十四鉴定,最后差不多弄清了这些竹简的内容,这是在秦朝成立之前被埋在地下的,里面不光有失传已久的周文王遗言《保训》,还有开国功臣伊尹事迹的《尹诰》《尹至》原文。
在《尹诰》中有这样一句记载:“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尹念天之败西邑夏。”《尹至》中是:“汤往征弗附。挚度,挚德不僭。自西翦西邑,戡其有夏”。
意思是伊尹攻打西邑,最后灭夏,这一重大发现十分关键,更是解释明白了甲骨文中反复提到的“西邑”问题,而西邑就是学者常争议的夏朝。
伊尹出生在夏朝,所以“西邑夏”就是夏王朝的统称,甲骨文出现的时候夏王朝已经灭亡了数百年,这也解释了为何在中国历史中关于夏王朝的记载少之又少。
声明:内容文字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