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袁崇焕这个人物,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民族英雄,有人说他是爱吹牛的勇夫,还有人说他是卖国贼。最后,明朝的末代皇帝将袁崇焕杀了,列出了一大堆的理由。此后,人们将崇祯杀袁崇焕和历史上赵国杀李牧相提并论,这是自毁长城的事情。崇祯为什么要杀袁崇焕?袁崇焕到底做错了什么?
一,以孤城坚守辽西
袁崇焕,广东东莞人,35岁考中进士,担任福建邵武知县。他这个人有个不好的习惯,喜欢到处吹牛,当然也可以说叫做关心国事。
当时明朝10万大军在萨尔浒惨败,袁崇焕就吹牛:要是我镇守边疆,还有萨尔浒之战的惨败吗?
有什么吹牛是坏事,毕竟明朝锦衣卫很多,到处都是东厂的爪牙。有时候又是好事。1622年,他到北京觐见明熹宗朱由校,竟然就被破格提拔在并不任职。
毕竟,袁崇焕吹牛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他必须得让皇帝服气啊。
广宁被努尔哈赤攻破后,朝廷无人敢去守卫山海关,袁崇焕就站出来说“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
现在朝廷的官员都将袁崇焕视为异类,因为他们都想着避开这个烫手的山芋,而袁崇焕却大言不惭地向上面闯。既然如此,何不顺水推舟,于是大家就提议让袁崇焕去守卫辽西。
和袁崇焕一起到辽西的,还有孙承宗,他是袁崇焕的上司,担任辽东经略一之职。孙承宗是顶级的战略家,他知道如何防御。
主要的手段就是训练军队,特别是招募辽东的流民入军,以辽人复辽。另外,在辽西走廊上修建大量的城堡,用大炮镇守。
孙承宗的这个战略就让袁崇焕去执行。很快,两人就相互配合,给明朝训练了10万精兵。
然而,朝廷的大臣又开始顾略了,他们担心孙承宗拥兵自重,说不定哪天会带领10万大军杀到北京,然而来个“清君侧”。尤其是魏忠贤,为了防止自己受到威胁,他将孙承宗撤走了。
孙承宗
此后,明朝打算把辽西军队全部撤走,这个决策真是荒唐至极。袁崇焕听说要撤军,说什么也不走,毕竟自己说过一人也可以守卫辽西。于是,朝廷就让袁崇焕守卫宁远,现在都成为一座孤城了,军队不到2万。
努尔哈赤听说明朝撤军,那是一个高兴,赶紧调集6万大军来围攻。然而,宁远却是一块骨头,直接磕坏了努尔哈赤的牙齿。
明朝军队坚守不出,用大炮轰击后金八旗。这下,后金的骑兵在坚城和大炮的作用下丧失了优势,对宁远一点办法都没有。不到几天,后金大军损失了1.7万人,
努尔哈赤见宁远实在坑不动,只好撤军了。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有人说,他是被袁崇焕的大炮打死的,那只是谣言罢了。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后还出征了蒙古,后来因为痔疮病发去世。
不过,宁远之战的确给明朝涨了士气,全国一片欢腾,朝廷内外,大街小巷都开始庆祝。人们开始讨论:用不到多少年,辽东就可以收复了吧?朝廷这边呢,看到袁崇焕的确有能耐,干脆就直接让他担任辽东经略使。这可是明朝的高危职业呀。
二,再获大捷,奈何辞官
努尔哈赤去世后,年纪轻轻的皇太极上台了。皇太极这个人,虽然狠辣程度不及努尔哈赤,但是心计却更胜一筹。
他看到明朝在辽西大规模修建防御工事,直到一时之间无法攻破辽西,决定来个缓兵之计,假装议和。然而,腾出手来打朝鲜、蒙古,以及解决毛文龙的后患。
于是,皇太极就给袁崇焕写信,说什么停止干戈啊,建立友好关系啊,划分疆域啊之类的。这件事袁崇焕不敢做主,于是他将皇太极的意思转给了皇帝。
皇太极
但是袁崇焕这时候犯了一个错误,他只是将皇太极的一部分信件汇报给了皇帝。毕竟袁崇焕也知道和平是假,拖延是真。袁崇焕想在开战之前修好所有的碉堡。
所以呢,天启和皇太极之间的交流信件基本上都在袁崇焕这里进行重新“翻译”,反正都是为了拖延,袁崇焕没有想那么多。
皇太极这边呢,通过东征朝鲜,西征蒙古,将明朝的两大盟友搞定了,现在皇太极可以放心进攻明朝了。于是,他在1627年调集大军进攻宁远和锦州。
皇太极采取的莫非就是当年努尔哈赤的那一套,围点打援。袁崇焕也采取当年宁远之战那一套,坚守不出。
结果,宁锦之战变成了第二场“宁远之战”,皇太极无法攻克锦州,又去围攻宁远,结果八旗子弟被大炮炸死不少人,而两座城堡岿然不动。没办法,皇太极还是带着八旗军队回到沈阳,继续作深刻的反思。
宁锦之战胜利后,朝廷再一次搞起了大型的庆祝活动,街头百姓都在议论这个袁崇焕,将他当做国之栋梁,民族大英雄,大吹特吹。
但是魏忠贤却不高兴了,袁崇焕的势力大了,万一哪天搞一个清君侧呢?于是,在奖励大会上,朝廷给其他将领各种丰富的物资奖励,而袁崇焕呢?只是增加了一个虚职。
对于袁崇焕这种耿直的人来说,这就是最大的侮辱。于是,他说,现在谁行谁上,我不干了。直接辞职回家了。
三,崇祯自坏长城
1627年,崇祯皇帝上台了,他是一个心狠手辣,但是又有妇人之仁的皇帝,他可以毫不客气地杀死魏忠贤,但是却没有办法让百官掏腰包筹集军费。不过,杀了魏忠贤,的确给朝廷树立了新的气象。于是,袁崇焕被重新启用了。
崇祯皇帝对袁崇焕那是非常欣赏的,他问袁崇焕:“爱卿,你打算用多少年收复辽东呀?”“五年就可以了”,袁崇焕这个喜欢吹牛的毛病又犯了,他想都不想。这直接就给崇祯听傻了,不知道说什么好。
袁崇焕接着说“朝廷想要五年内收复辽东,那必须要户部、工部、吏部、兵部全面配合我的工作啊”。崇祯一听,也就答应了袁崇焕,给了袁崇焕尚方宝剑,意思就是谁不听就砍谁。
没想到,袁崇焕拿着尚方宝剑去把毛文龙砍了。
毛文龙是谁?这个是可是明朝辽东方面游击队的队长,他在辽东沿海的岛屿上建立了东江镇,经常扰乱后金,使其后方不安稳。他曾经袭击镇江(丹东),辽东的汉民揭竿响应,搞得后金东西奔跑,疲于奔命。
按理说,这样的大将怎么能够杀呢?但是袁崇焕越来越看不惯毛文龙这个小子。毛文龙这个人,有了点资本,就开始在东江搞起了中转贸易,经常将明朝的物资投运到后金、朝鲜交易,自己大发国难财。由于后金越来越强大,他自己的抗金斗志也逐渐消沉了。
毛文龙剧照
袁崇焕认为毛文龙让明朝提供大量的物资,但是却不发挥牵制作用,就提议把毛文龙撤回。朝廷拒绝了袁崇焕的无理要求,毕竟毛文龙的存在总是好的,花点钱算什么。
袁崇焕见朝廷不听意见,就干脆自己动手。于是,他假装要和毛文龙搞军事演习,就登岛相见。两人相见,言语不和,搞得非常不愉快。最后,袁崇焕直接拿出尚方宝剑将袁从焕杀了。
随后,他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崇祯。崇祯无话可说,可是心里面肯定是暴露了,这可是先斩后奏啊。谁能保证哪一天袁崇焕不来个“清君侧”呢?从这时候开始,崇祯就有意识地防范袁崇焕。
现在,人们通过满文档案了解到毛文龙和皇太极之间暧昧不清,有通敌投降的嫌疑。但是当时的明朝可了解不到这些,关于毛文龙杀敌多少,那都是毛文龙自己说了算。
1629年,皇太极从蒙古方向绕开辽西,杀入了关内,攻陷了北京附近的许多城市。这时候,崇祯皇帝赶紧让袁崇焕来保卫北京。袁崇焕到达关内后,觉得军队累了,需要进入北京休整。
崇祯这时候却不干了,他担心袁崇焕一进北京,自己就成为了汉献帝了。于是,他拒绝袁崇焕的要求,让袁崇焕在城外驻扎。袁崇焕和后金军队交手几次,互有胜负,不久便撤退了。毕竟皇太极还没有攻打北京的想法。
然而后金大军撤退后,大臣们就诬告袁崇焕和皇太极勾结,崇祯皇帝就产生了动摇。皇太极得知此事,决定加一把火,放出了和袁崇焕有密约的谣言。崇祯于是脑袋一发热,就将袁崇焕处死了。这算是明朝又一大冤案。
可见,袁崇焕一生并没有什么错,唯一的错误就是太过于耿直,不懂得政治的黑暗。在明朝后期那种暗无天日的时期,袁崇焕不懂得明哲保身,结党营私,最终落得如此下场。可是,这能算是错误吗?这只能说,明朝已经走到尽头了,谁在边疆取得功绩都会被朝廷的大臣诬陷,最终免不了一死。这样的明朝,谁还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