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说来话长,要计较起来,倒是和于谦有关。
朱见深,明英宗朱祁镇的长子,在明英宗的时代里,朱见深成为下一任大明皇帝乃是必然之事,但可惜的是,朱祁镇本人却没有把握住自己的时代,在一次军事灾难中,把自己的资本全部挥霍光。
这便是“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形似当年宋朝的靖康之难,皇帝被俘,虽然不至于都城被破,但面对瓦剌针对大明的动作,北方草原铁骑兵临北京城下乃是迟早的事情,所以土木堡之变后,这个皇帝该谁当,就成为了变数。
即便是当年宋朝靖康耻,两个皇帝被俘虏,都还是选出了新君宋高宗来稳定大局,更何况可以按照前车之鉴来临摹的大明。
瓦剌一开始拿明英宗作为威胁,但威胁无效,大明朝堂,上至孙太后,下至于谦等人都十分理智,明英宗本身不重要,大明都城的城墙才重要,于是在请出了“皇叔”朱瞻墡后,在一系列的讨论下,大明决定立朱祁钰为新君,稳定局势。
朱祁钰,也就是大明的代宗皇帝。
可在朱祁钰登基之前,于谦也好、孙太后也好,大家早就说好了,朱祁钰只是朱祁镇的过渡,正统的皇位还是在朱祁镇这一脉,也就是说,不管朱祁镇最后有没有回来,朱祁钰之后的皇帝,必须是朱祁镇之子朱见深。
一开始,朱祁钰是同意的,甚至表示要不是为了大明的安危,就连这皇帝之位他都不会想着去坐一坐。
瓦剌一看大明整出了新皇帝,以皇帝来要挟大明的事情几乎宣告失败,那么能做的,就是趁着大明新君刚立,来一场大战,看看能不能击溃北京。
于是便有了“北京保卫战”。
北京保卫战,乃是孙太后、明代宗、于谦等人紧密联系配合的战争,把北京城守护得固若金汤,瓦剌的骑兵在城下被炮火袭杀,损失也很惨重,所以瓦剌知道自己还是没有能力和大明掰手腕,唯一的武力寄托也失效了。
也是北京保卫战,奠定了于谦和明代宗的功绩,一时之间,二人的地位不断攀升,形成了一股新的势力。
在北方,瓦剌自然看着渡过危机的大明不顺眼,于是想着给他们加点难度,就计划把朱祁镇放回大明,此举乃是阳谋,对于城府极深的中原王朝来说可以说是一记强大的攻心计,让人防不胜防。
朱祁镇就是这样回到了大明,无奈地当上了“太上皇”。
本来当太上皇也没什么了,毕竟自己的确犯了错,忍一忍就过去了,最重要的是他的儿子以后能当皇帝,他这一脉倒不算是落魄。
可谁知道,朱祁钰竟然违背了“诺言”,把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立为了皇太子,顾名思义,皇位彻底丢出了朱祁镇这一脉的手,此举当时是一场大地震。
朱见深当时还不算很大,很多事情不懂,但是朱祁镇却把弟弟恨之入骨。
朱祁钰冒着如此巨大的风险都要把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而不幸的是,朱见济命薄,没过多久就早夭了,而朱祁钰的硕果不多,此后没有再立太子。
这件事直接让兄弟俩成为了仇人,过了几年,朱祁钰的身体越来越差,给了当时朝堂许多人新的机会,其中以石亨、徐有贞等人为首的“复辟派”在找准了机会之后,就把“太上皇”朱祁镇重新推上皇位。
公元1457年,被朱祁钰软禁多年的朱祁镇重新坐上了皇位,这一次的他,不再是当年那个爱玩导致军队大败的皇帝了,而是心如冰铁的皇帝:明英宗。
朱祁镇重新登基后,又再次把朱见深立为太子,另一方面,立马就把朱祁钰的路给堵死了,虽然在朱祁镇登基不久后朱祁钰就病死了,但是朱祁镇明显没有放过弟弟的想法,直接否定了朱祁钰的皇帝之位,废为“邺王”。
除此之外,朱祁镇还大开杀戒,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大明的功臣于谦,因为于谦在面对明代宗和皇太子朱见深这两件事情上摇摆不定,被朱祁镇视为眼中钉,最终这位大明的守护神无奈被处死,成为千古奇冤。
于谦之死可谓是大明的一场剧烈地震,就连孙太后都感觉如此行事有些过火了,在众人看来,朱祁钰被废为邺王,这件事情本身并不难接受,可北京保卫战的核心人物于谦因此被处死,却是让人惶恐不安。
但形势比人强,朱祁镇二次登基,手段不再和以前一样,心态更不和以前一样,很多风险都被他镇压下去了。
天顺八年,在朱祁镇重新登基的第八个年头后,他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大明这个舞台,迎来的是新皇帝朱见深。
关于朱见深这个人物,首先可以对他的性格肯定的是,他是一个好说话的人。
有些时候,平反以前被冤假错案判处的大臣,不是皇帝自觉的意见,乃是当时朝堂众人的共识,而朱见深的情况也是如此,在他登基成为明宪宗后,周围的大臣们建议朱见深平反于谦,原因无他,于谦真的是很冤枉。
朱见深本身也是接触过于谦的,虽然对于于谦眼睁睁看着朱祁钰立朱见济为太子一事没有反对理应要跟他见怪,但是对国家社稷来说,于谦很重要,是个标杆作用,所以朱见深要考虑的是:“不计前嫌”。
名声这个东西,对于皇帝来说是最重要的。
首先朱祁钰和于谦的确没有按照当初说好的那样,让朱见深一直当太子,从某个角度来说,朱见深是受到迫害的,是被侵犯的利益所有者,但是朱祁镇首先为儿子报了仇,朱见深对此没有报仇的机会。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朱祁镇的报仇太狠了,不仅是废掉了朱祁钰的皇帝之位,还把人家于谦给杀了。
于谦乃是大明“忠臣”的明星代表,处理不好这个君臣关系,那么大明君臣迟早要完,所以顺水推舟,朱祁钰干脆顺应名声,做一个贤良的君主。
所以平反于谦的同时,朱见深还送佛送到西,承认了朱祁钰的皇帝称号,对外是说要感念朱祁钰在土木堡之变后为大明的付出云云,表示出了一副虽然朱祁钰伤害了他,但他却原谅朱祁钰的态度,手段还是很过硬的。
当然,这样做给朱见深带来的效果也是很有用的,而且这件事情只是表面是朱见深在主导,只能说是朱见深的确点头了,但是真的在为朱祁钰与于谦平反的,乃是背后的大臣们和文官集团。
政治向来都是一石二鸟的巧妙,甚至谁又能说得准,让于谦和朱祁钰被平反,获得“贤主”的名头,又不是朱祁镇给自己儿子安排的呢?
反正朱祁镇已经走到了无可挽回的一步了,再怎么纠正,他都是错的了,还不如用这个错误的假象给儿子争取到一些好听的名声,一来二去,便形成了朱祁钰不计前嫌,为叔叔朱祁钰平反的事情。
但还是那句话,给朱祁钰平反可能是“顺带”的,从始至终,平反的核心人物都是于谦,因为化解土木堡之变后的核心人物是于谦,拯救大明的是于谦,于谦以臣子之身超越了皇帝的作用,是当时文官人眼中很重要的存在。
他就跟靖难之役的方孝孺一样,虽然明成祖非要把他们给弄死,但是明仁宗一定要为他们平反,这种默契是两代执政者的默契,更是文官和皇帝之间的默契。
之前形势比人强,可以不反抗,但是换了新皇帝,有些事情必须又要有说法,因此就有了于谦平反案,可惜后世人只看到了朱祁钰被侄子平反,不知道的还以为朱祁钰对侄子有多好,其实真的不是表面那样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