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大快人心的周武灭佛,让300万僧侣还俗,加速了南北朝的统一

大快人心的周武灭佛,让300万僧侣还俗,加速了南北朝的统一

中国历史上上曾经出现了三次灭佛事件,分别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并称为“三武灭佛”。其中北周武帝灭佛事件的范围最广,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周武灭佛一共使得北朝的300万僧侣还俗,大大增加了国家的编户齐民和军队,甚至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南北朝的历史格局,加速了中国的再一次统一。

一,灭佛的起因

佛教从汉朝传播到了中国,那时候并未大规模传播。魏晋时期,由于天下大乱、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佛教得以兴盛。而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到达了极盛。南朝方面,刘宋有1913座寺庙,僧尼36000多人;到梁朝时期,寺庙到达2800多座,僧尼82700多人,就连梁武帝萧衍也信仰佛教。北朝方面更加严重:北魏末期,北朝的寺庙有3万多座。在北周北齐时期,北朝的僧尼数量达到了300万,已经占据北方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著名的四大石窟就是在北朝开始开凿的。

龙门石窟

佛教的大规模发展,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机。首先带来的就是信仰危机。佛教在思想层面冲淡了中国的宗法观念。从刘宋开始,宗室的自相残杀屡见不鲜,将领的投敌数不胜数,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是有关系的。当时的刘勰、荀济等批判佛教:“入家而破家,使父子殊事,兄弟异法,遗弃二亲,孝道顿绝”,“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海内殺乱”。可以说,南北朝的社会动荡、政变不断,和佛教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在经济方面,南北朝佛教以寺院为中心,形成了寺院经济。寺院最早出现于东汉,当时佛教初来,国家就赠送一部分田园,作为寺庙僧尼维持生计的经济来源。到了两晋时期,寺院垦殖土地,兼涉商利,从而形成经济实体。许多寺院僧尼凭借寺院经济而富裕起来,并且涉足商业、高利贷等行业。到了南北朝,统治阶层大规模向寺庙赠与土地,使得寺院经济急剧膨胀。如梁武帝时的建康有“佛寺五百余,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南京的寺庙

寺院经济的抨击,反过来又动摇了国家的根基。首先,寺院广占土地,也就加速了土地集中,加剧了社会矛盾;第二,寺院的僧人不需要缴纳赋税,也不需要承担徭役。许多百姓为了逃避服役,也就“假慕沙门,实避调役”“避役钟于百里,逋逃盈于寺庙”,使得国家控制的编户齐民减少。南梁因为武帝推崇佛教,使得“天下户口几亡其半”。北朝的僧尼更是达到了300万,占据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如此,国家的赋役收入,兵源都受到了影响;第三,僧尼还从事高利贷行业,寺院收债不顾水旱灾害强征勒索。有的欠债人虽已“偿利过本”,可是僧侣竟“翻改券契”,照旧催征。这些行为都加重了阶级矛盾。

本来佛教的教义是让信徒们甘于清苦,但是南北朝时期的僧尼早已腐化。在寺院中甚至出现有酿酒设备、藏匿妇女的窟室等,僧尼们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虽然寺院广占土地,但是其劳动力却不全是僧尼。当时寺院具体参加劳作的人是佛图户,他们的地位等同于庄园经济上的佃户、奴婢。这些佛图户需要向寺庙缴纳“僧祇粟”,这些粮食本来是用来赈灾用的,但是往往被僧尼占为己有。支持佛教的统治者往往会赐给寺院大量的佛图户,其主要的来源是战争掠夺而来,或者将犯罪的人充作“佛图户”。寺院经济形成后,僧尼们也是一方大地主了。

二,太武灭佛和佛教的复兴

北朝时期,出现的第一次灭佛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灭佛事件,此次灭佛的原来带有许多的偶然性,因此影响并不深远,这里也大概介绍一下。

北魏建立初期,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也得到了支持。道武帝拓跋焘本人就善于用佛教收揽人心,他曾在平城建寺庙,令沙门开导民俗。拓跋焘上台后,重用汉族门阀崔浩,而崔浩信仰道教,在崔浩的影响下,拓跋焘开始对佛教加以限制。438年,拓跋焘下令50岁之下的僧尼,一概还俗,以充兵役。

北魏统一北方后,由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并存,开始出现了一些较大规模的起义。445年,卢水胡(匈奴的一支)人盖吴聚众起义,许多僧尼也加入了其中。446年,拓跋焘亲征盖吴起义后,驻跸长安,入佛寺,看到了寺庙中藏匿了许多兵器,也就是怀疑该寺庙和盖吴通谋,于是下令将该寺庙僧人全部杀灭。在没收寺庙财产时,又发现了寺庙中有酿酒工具,以及藏匿妇女的窟室,甚至还有许多州郡官员寄存的财物。于是太武帝就下令杀掉全国僧尼,毁掉所有寺庙。这件事被称为“太武灭佛”。

后来,北方的道教领袖寇谦之病死,而崔浩也因事被杀,于是禁止佛教禁令就开始松弛了,佛教开始恢复起来。文成帝时期,佛教禁令解除,并且将重用沙门为国师,开始开凿云冈石窟。此后,佛教就迅速发展起来。孝文帝时期,全国僧尼数量已经达到了200万。

云冈石窟

北魏灭亡后,北方分裂为高氏王朝和宇文王朝。高氏王朝占据肥沃的华北平原,户籍人口达到了2000多万。而佛教在高氏王朝的发展也是一帆风顺,北齐的皇帝都十分信仰佛教,例如文宣帝于晚年更到辽阳甘露寺,深居禅观,不理政务。北齐后期的寺庙多达4万所,僧尼达到了200万人,占据了户籍人口的十分之一。

宇文泰也比较崇尚佛教,尝命沙门昙显等依经撰《菩萨藏众经要》及《百二十法门》。当然,由于关西地区土地贫瘠,人口远不如华北平原,使得北周的佛教没有北齐昌盛。在宇文泰得到了益州、荆州之地后,已经占据一半的天下,此时境内的僧尼数量也到达了100万,寺庙超过1万座。

三,周武灭佛

北周的佛教虽然昌盛,但是地位是不及儒学和道教的。567年,有人上书建议灭佛,于是当时的掌权者宇文护召集百官僧道进行讨论,先后讨论了四次,但是没有结果,但是最终确立了道教高于佛教的原则。573年北周武帝宇文邕也召集百官僧道讨论三次,最终定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佛教的地位在北周下降,这就为后来的灭佛埋下了伏笔。

宇文邕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上台之后的励精图治,整顿吏治,企图统一全国。但是在三国对峙中,北周的面积虽然是最大的,但是人口却是最少的,因此兵源和财政收入也是最好的。为了能够增强国家的实力,宇文邕只能向佛教开刀,也就是“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

北周武帝

574年,宇文邕正式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并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也就是宇文邕不仅要灭佛,还要灭道。命令下达后,北周境内“融佛焚经,驱僧破塔……宝刹伽兰皆为俗宅,沙门释种悉作白衣”。这给北周增加了100万的劳动力。577年,北周灭北齐,宇文邕又将灭佛政策推广到整个北方,使得北齐的200万僧尼被迫还俗。此后的北周,占据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和人口,财力充足,兵强马壮,可以说是真正的强国了。可惜宇文邕不久就去世了,他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愿望。

周武帝灭佛,使得一大批僧尼逃到了南陈,对中国佛教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影响。如北齐僧昙迁、靖嵩等三百余人迁徙到了江东,他们成为了法相宗之先驱。又比如智凯亦因灭佛南下,奠定了天台宗的基础。

580年,杨坚执政,又重新恢复了佛教。此后的隋唐两代,佛教又发展到了比较繁荣的阶段。但是隋朝的僧尼总人口不过24万,唐朝僧尼总人口不过26万,比起北朝300万的数据来说,已经是微不足道了。隋唐时期的佛教已经不能动摇国家政权,他们已经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北周武帝灭佛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经济,北魏,国家,寺院,佛教,周武,寺庙,时期,中国,南北朝,观点评论,宇文邕,寺院,佛教,北周,僧尼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经济,北魏,国家,寺院,佛教,周武,寺庙,时期,中国,南北朝,观点评论,宇文邕,寺院,佛教,北周,僧尼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经济,北魏,国家,寺院,佛教,周武,寺庙,时期,中国,南北朝,观点评论,宇文邕,寺院,佛教,北周,僧尼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