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大明王朝的首辅——杨荣

大明王朝的首辅——杨荣

胡广之后,大明王朝迎来了第四位内阁首辅,他的名字叫做杨荣。他的出场,标志着明朝的历史正式进入到了著名的“三杨时期”。

所谓的“三杨”,是指杨荣、杨士奇和杨溥三人,他们均系明朝重臣,先后出任了内阁首辅之职。除了永乐朝以外,这三人还经历了洪熙朝、宣德朝和正统朝,对于明朝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除了政治领域的功绩外,“三杨”还在文学层面影响巨大。不过,以他们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诗文,在艺术上和形式上一味追求高雅与工整,内容上却流于表面,没有深入挖掘,甚至是盲目的歌功颂德和粉饰太平,存在向当权者献媚的嫌疑。

由于这段时期的大明政局不稳,朱棣和朱允炆叔侄之间虽然在权力上完成了更迭,但社会在思想上还长期存在着分歧。因此,使得文化领域故步自封,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创新和突破,完全被“三杨”所推崇的台阁体文章垄断。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近大明王朝的第四位内阁首辅杨荣。

杨荣(1372年1月——1440年7月),原名杨道应、杨子荣,字勉仁,福建建宁府建安人。他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开创了三杨时代并且大幅完善了明朝的内阁制度。

一、靖难之役

明朝历来就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传统。因此,杨荣也不例外,他与之前的几位首辅一样,也是一个响当当的学霸。

杨荣自小就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参加福建乡试,第一名;参加礼部会试,第三名;参加建文帝殿试,二甲第二名。之后,他被授予翰林编修一职,开始了排队熬资历的岁月。

不过,杨荣的命运不错,刚开始排队等叫号就迎来了逆袭和反转的机会。因为,“靖难之役”爆发了,之前排的号全部作废。

杨荣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他并不迂腐,凡事都能审时度势。很多建文帝的旧臣都坚决抵制燕王朱棣篡位,但杨荣却认为朱棣即位似乎比朱允炆更加合适,起码更有利于国家的稳固。

1402年,燕王朱棣攻陷南京后入城,突然在两侧的人群中听到有人高喊:

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

燕王您是先拜谒太祖陵墓呢?还是先即位称帝呢?朱棣一听,暗自庆幸有人提醒他这点,当即就表示要先去太祖陵祭拜父亲朱元璋。因为,朱棣起兵造反实属谋逆行为,但太祖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明确记载:

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首先祭拜皇陵,就可以在陵前表明自己这次出兵实属是“清君侧”的无奈之举。但如果登基后再去祭拜,就将自己的谋朝篡位之举显露无疑。这个看似无足轻重的先后顺序问题,其实是非常关键的。

从此以后,朱棣心中牢牢记住了一个人的名字——杨荣。

在朱棣登基后,杨荣被选入文渊阁任职,成为当时内阁中最年轻的阁员,由此开启了自己的崛起之路。

二、伴驾北征

在文渊阁任职的三十八年中,杨荣不仅善于察言观色,更加机敏善断。尤其是,他极擅长谋划边防事务和整饬军备,被比作是唐代的名相姚崇。就连同属“三杨”之一的杨士奇都这样评价:

荣晓畅边务,臣等不及。

正是因为如此,朱棣在五次御驾北征中都带杨荣随军,既是对他的信任,又是对他的认可。而杨荣也不负所望,每每都在关键时刻谏言谏策,履立功勋。

1410年,朱棣决心御驾亲征,这也是他称帝后的第一次出征,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都同样巨大,丝毫不容有失。由于补给线太长,明军出现了粮草供应危机,马上面临断粮的局面。杨荣居中调派,一方面从就近粮仓调粮,一方面从民间筹借并承诺加倍偿还,确保了明军顺利度过粮荒。

1414年,成祖朱棣带皇太孙朱瞻基开始第二次北征,杨荣再次随军。在这次出征中,杨荣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教授皇太孙朱瞻基,除了经史子集外,更侧重于战略筹谋、军事部署和后勤补给等方面。或许,成祖朱棣从那时起就对朱瞻基和杨荣有了更加深远的安排。

1422年,朱棣进行第三次北征,希望寻求蒙古人主力交战。不过,尝到教训的蒙古人选择了化整为零,到处飘忽不定,使得明朝大军只得被迫撤退。

1423年,朱棣从北京出发,第四次北征蒙古人。结果,阿鲁台又一次使用了“敌进我退”和化整为零之策,导致朱棣再次扑空,明朝大军无功而返。

1424年,朱棣开始了第五次御驾北征。杨荣谏言,是否可以采取分化瓦解之策,防止蒙古各部出现铁板一块共同对抗明军的局面。成祖采纳了他的建议,当即下旨“蒙古各部落人等,罪止阿鲁台一人,余皆不问。”

在班师回京途中,成祖朱棣病逝于榆木川。杨荣和金幼孜密商,此地距离北京尚远,而且汉王朱高煦虎视眈眈,为了维护大明江山社稷稳固,为了防止军心涣散引发乱局,应当秘不发丧。

安排妥当后,杨荣带领少监海寿秘密先行回京,向太子朱高炽报丧并立即筹备登基事宜。

三、迁都北京

明朝建立后,虽然赶跑了蒙古人,但当时的元朝政权依然存在,只是北迁了而已,史称“北元”。北元以及鞑靼等部虽然偏安于蒙古一带,但却继续为明朝为敌,成为明朝北境最大的隐患。

因此,从太祖皇帝朱元璋起,明廷就多次派兵北征,常遇春、徐达、蓝玉等名将屡屡击败蒙古人。不过,由于战线太长而补给不力,明朝始终无法真正消除北境的隐患。

朱棣登基后,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蒙古各部的威胁,决心迁都北京,将明朝的统治重心北移。

现在,我们都很清楚迁都北京是一件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它不仅对中国的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在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都意义深远。而且,这种巨大的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可是!朱棣在当年做出了迁都的决定,是冒着极大风险和阻力的。因为,明朝兴起于江南,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重心都集中在此,而且朝中大臣也多是南方人,要他们背井离乡并远赴北地,实在是困难重重。

而杨荣又一次体现出了自己的战略眼光,他意识到迁都北京对于解除蒙古威胁的重大作用,意识到迁都北京对于平衡南北差异的重大作用,于是联合了户部尚书夏原吉和吏部尚书蹇义等人,坚决支持成祖皇帝迁都的主张。据杨荣《题北京八景卷后》记载:

迨我皇上继承大统,又以蓟燕左环苍海,右拥太行,内跨中原,外控朔漠,宜为天下都会,乃诏建北京焉。

在杨荣的极力支持下,这场迁都风波才逐步平息,朝廷上下统一了认识,不再抵触迁都。1421年,也就是永乐十九年,朱棣正式下旨迁都北京。

毫无疑问,在迁都北京的过程中,杨荣又一次拉近了自己与成祖朱棣的距离,成为他的心腹之臣。

四、仁宣之治

1404年,皇长子朱高炽就被册立为太子储君,杨荣先被任命为太子右谕德,后成为了太子右庶子,同时仍在内阁中任职。

由于成祖朱棣对于汉王朱高煦的偏爱,导致他产生了强烈的觊觎之心。因此,太子朱高炽的储君之位极不稳固,随时都有被撤换的可能。

尽管,杨荣担任太子府的属官,又长期接受封建正统的教育,认为应该遵循“立嫡立长”的传统祖制。但是,他却明显不同于前几位内阁首辅,在皇长子朱高炽和皇次子朱高煦的夺嫡之争中,始终没有旗帜鲜明的反对朱高煦,颇有“骑墙”和“观望”的意味,这也成为他被后世的诟病之处。

或许,在杨荣看来无论是朱高炽亦或朱高煦,都只是一尊“未来佛”而已,自己在当下最好的选择还是拜好朱棣这尊“现在佛”,而且只拜这尊“现在佛”。

好在,“榆木川之变”朱棣过世后,杨荣坚决支持太子朱高炽即位并为之积极筹谋,成为拥立仁宗皇帝登基的肱股之臣。

朱高炽即位后,杨荣因功晋升为太子少傅、资善大夫和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等职,并同时“食三禄”,极大地巩固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

之后,杨荣不再担任首辅一职,但仁宗亲赐他一枚“绳衍纠缪”的银印,但凡自己在朝政中有所失误,杨荣都可以盖上此印越过内阁直接上奏。朱高炽对他的信任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杨荣虽然不再担任内阁首辅,但继任者是杨士奇,也就是说“三杨内阁”依然存在。而且,此时的内阁已经发展到了非常成熟的阶段。

在“三杨”的齐心协力下,朱高炽登基不久就纠正了永乐时期的许多弊病,成功拉开了“仁宣之治”的序幕。

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就驾崩了,这个可爱可敬的大胖子留给儿子朱瞻基一个盛世的雏形,可也留给他一个巨大的隐患——朱高煦。

朱瞻基即位不久,汉王朱高煦就效仿老爹朱棣起兵造反,也想从侄子手中夺取皇位。

对此情形,杨荣第一个站出来力劝朱瞻基御驾亲征,平定叛乱。朱瞻基深知叔叔朱高煦的军事能力,对此犹豫不决,担心自己亲征没有胜算。杨荣再次力荐:

彼谓陛下新立,必不自行。今出不意,以天威临之,事无不济。

而事实证明,杨荣的战略眼光果然高瞻远瞩。朱瞻基宣布御驾亲征,当大军抵达后,汉王朱高煦不战而降。

凭借此功,杨荣被宣宗授予少傅之职。

五、力不从心

杨荣竭力辅佐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三代帝王,开启了堪比“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的“仁宣之治”。这个时期,国家的政治之清明、国力之强盛都堪称是明朝之最。

宣宗朱瞻基去世后,由于太子朱祁镇尚且年幼,朝中事务继续由“三杨”负责,他们很好地延续了之前的繁荣。

不过,此时的杨荣已经年迈,他已经是五朝老臣了,想要把大明帝国再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已经力不从心。况且,随着朱祁镇的日渐成人,随着张太后的过世,“三杨”越来越难以约束这位年轻的朱皇帝。他越来越宠信太监王振,使得宦官集团日益崛起。

眼见如此,年迈的杨荣做出了自己最后的政治布局,也算是为大明王朝尽了自己最后的一份力量。

杨荣极力推荐朱祁镇启用曹鼐、陈循等新人,希望借助这些新生力量来有效辅佐英宗皇帝,有限遏制宦官集团的乱政。

1440年,已经年渐七十岁的杨荣回乡祭祖,在途经杭州时病重不起,很快就在当地过世。明英宗闻讯,特意下旨辍朝一日为他守哀,追赠其为左柱国和太师,赐谥号“文敏”,专门派出钦差代为祭拜,可谓是哀荣无限。

可惜,杨荣过世后不到十年,明英宗就因为过分宠信太监王振而遭遇了“土木堡之变”。自此以后,明朝开始由盛转衰,一步步走向了灭亡。

六、结语

据《明史·杨荣传》记载:

荣历事四朝,谋而能断。

杨荣虽然在气节方面稍弱,算不上是一位有骨气的文臣。不过,他却以独特的智慧和方式,践行了自己“事君有体,进谏有方,以悻直取祸,吾不为也”的人生信条。

杨荣的一生,有大功于明朝社稷,担得起”处国家大事,不愧唐姚崇”的评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明军,明朝,三杨,杨荣,成祖,蒙古,大明,王朝,朱棣,内阁首辅,观点评论,朱高炽,朱瞻基,杨荣,朱高煦,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明军,明朝,三杨,杨荣,成祖,蒙古,大明,王朝,朱棣,内阁首辅,观点评论,朱高炽,朱瞻基,杨荣,朱高煦,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明军,明朝,三杨,杨荣,成祖,蒙古,大明,王朝,朱棣,内阁首辅,观点评论,朱高炽,朱瞻基,杨荣,朱高煦,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