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关系
中国古代君臣之间地位是经过一段漫长的过程变化的,从相处交谈所用的姿势和态度即可看出:跪坐、站立(宰相、亲王等级别的重臣可特许坐椅子)、站着和跪拜。其实就是从地位大致相等的合伙人,再到重要的臣属,最后到奴仆。清朝是相当有趣的,于清代君臣关系而言,臣子有资格自称为奴才是一种荣誉,一般臣子还没资格这样自称;而这种文化的兴起,主要还是满清带进中原的奴隶制文化,让他们认为家奴是比大臣更亲密的关系,也就是相当于家奴全身心依附在帝王身上,没有自己的任何人格存在。中国古时候最理想的君臣之谊是刘备对诸葛亮的三顾茅庐,你重视我,我重视你,大家是平等的,正因为被刘备这种态度感动,所以诸葛亮才对蜀汉事业殚精竭虑、死而后已。
中国君主的权力是从夏商周开始不断加强的,以商朝和周朝为例;商王朝时期,天下诸侯相当于是商王的合伙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大家都是相互独立的存在,好比商王朝是大股东,其余诸侯是小股东,共同组成一个公司;周王朝时期呢,天下诸侯全部是周天子所册封,对周王室和周王朝有着固有义务,若有违背天下诸侯共诛之,也就是诸侯从股东变成员工了。不过,当时“君择臣,臣亦泽君”的思想深入人心。
乐毅和田单
如果君主想获得良相能将,必须要摆出较低的态度,即礼贤下士,要让他们觉得自己受到尊重,才会来投奔,才会誓死效命。这也就是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有那么多“士为知己者死”的例子。布衣之身得国君如此厚待,敢不效死?齐湣王四十年,燕、秦、楚及三晋六国大军合谋伐齐,齐军全军覆没,齐国都城被攻破其中财物掠夺一空,齐湣王也在逃亡途中被楚将所杀。燕国上将军乐毅是天下名将,带领诸国联军一口气攻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齐国仅剩两座城池,这两城再掉,齐国便是真的彻底灭国了。
而齐国不是没有人才,齐国远房宗室之人田单被拥立为即墨守将,面对乐毅率领的燕军的猛烈攻击丝毫不惧,顶了一年多,最后乐毅只好解除围攻,下令不再捕杀出城的齐人。如此相持又三年之久,有人谗言乐毅是有不臣之心,不然不会这么久还没打下这两座城池。当时的燕国雄主昭王并未听从,相反“赐乐毅妻以后服,赐其子以公子之服;辂车乘马,后属百两,遣国相奉而致之乐毅,立乐毅为齐王”,这份气度是古来少有,直接打消乐毅顾虑,封其为王。但乐毅没接受。
燕昭王驾崩,本就看乐毅不爽的燕惠王即位。田单早就听说此事,派人花重金去燕国散播谣言使用反间计。燕惠王果真中计,乐毅被换下,齐国大军因此忿忿不平,将兵不和。田单借此机会,采用众多计策与火牛阵合用,大败燕军,以一城之力将燕军赶出齐国境内,七十余城全部收复。田单没有自立为王,而是亲自前往莒城迎新君齐襄王入临淄。田单因复国大功被封为安平君,同时出任齐国国相。
自不量力的齐襄王
某次,田单遇老者渡淄水冻得发动,便主动解下身上昂贵的皮袍亲自为其披上。齐襄王听闻此事,没有对得到如此贤臣的欣喜,而是表现出十足的厌恶之情,还说:田单这样做是想夺我王位啊,我要先下手为强。襄王恶之,曰:“田单之施于人,将欲以取我国乎?不早图,恐后之变也。”不过被身边的近臣所劝下,没有采取行动。可是在后来,齐襄王的九个宠臣了解到主上对田单的厌恶和猜疑,便不断投其所好地中伤田单。
之后,齐襄王隔几天就大呼小叫命近臣喊田单来,田单表现非常惶恐,摆出“免冠、徒跣、肉袒”的卑微姿态去皇宫,主动请齐王治死罪,齐王没有第一时间回答;而是在五天后才解释这件事。数日后,齐襄王又喝醉酒,再次呼喊“召相单而来!”直接是呼来喝去,根本不把他当相国,而是当作一小官吏。刚好旁边有位明白人,劝说齐襄王不要这么做:当是之时,舍城阳而自王,天下莫之能止。然而计之于道,归之于义,以为不可,故栈道木阁而迎王与后于城阳山中,王乃得反,子临百姓。今国已定,民已安矣,王乃曰‘单’,婴儿之计不为此也。王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不然,国其危矣!
田单是你王位椅子四条腿中的三条腿,你这样“田单田单”地叫,像什么样子。你还不快杀了那九个宠臣向田单谢罪,不然国家就危难了啊。言下之意就是田单有实力造反,也没人拦得住,你这样对人家,人家一旦反抗你的王位就没了。吓出一身冷汗的齐襄王立即:乃杀九子而逐其家,益封安平君以夜邑万户。杀人谢罪,加封万户封邑拉拢。
个人觉得,齐襄王这种货色当王实在太丢人现眼,毫无王者风范,连自己王位怎么来的都没想清楚,自己几斤几两都不知道,不想着报恩,还自不量力地羞辱田单。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幸好是田单这种好脾气的,不然早和齐襄王闹起来了。
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