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假如朱棣晚死一年,那么继位的会是皇孙朱瞻基还是汉王朱高煦

假如朱棣晚死一年,那么继位的会是皇孙朱瞻基还是汉王朱高煦

热播剧《大明风华》的播出,让很多观众被朱家五子圈粉。

其中朱高炽朱瞻基父子与汉王朱高煦之间的家庭互坑和权谋斗争是一个大看点。

《大明风华》这部电视剧虽然有一些细节改动,但是大体上还是比较还原明朝历史,特别是主要历史事件上。

那么根据史料记载,朱棣非常喜欢汉王朱高煦和皇孙朱瞻基,却对太子朱高炽非常冷淡,而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只有十个月就突然病死了。

虽然历史不容假设,但是脑子里总会冒出这样的想法,如果朱棣没死,还多撑了一年,太子朱高炽死于他前面,那么继位的会是皇孙朱瞻基呢,还是汉王朱高煦?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许久。

因为这情形和当年靖难之前的局面是一模一样。

笔者觉得皇孙朱瞻基的胜率稍微大一点。

因为朱瞻基毕竟没有建文帝那么傻,更重要的是,汉王朱高煦没有朱棣的雄才伟略。

建文帝的父亲朱标太子在世的时候,朱元璋根本就没考虑过其他继承人,朱标跟随过朱元璋南征北讨,更是有着几十年的国政治理能力,当时没有其他皇子能与之抗衡,朱元璋也对朱标十分满意,也不会去考虑培养其他继承人。

但是朱标突然的一死,导致朱元璋整个继承人培养计划的落空,让朱元璋产生了巨大的危机感。

因为在华夏世界里,一个农耕帝国治理靠的是庞大的官僚体系完成的;君主主要起到象征正当性的作用,他不能无视官僚体系的常例化规则而肆行己意,而应当“垂拱而治”。倘若君主总是绕过官僚体系行事,后者将无所措手足,帝国的治理一定会出现问题。

君主的能力在帝国中只能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是君位继承的稳定性,以便确保帝国正当秩序的稳定性。这要求继承人资格必须是唯一且易于识别而不会引起争议的,所以华夏世界的大一统帝国的继承逻辑在各种“立长立贤”的争论中,最终收敛于嫡长子继承制上;只要是嫡长子,小孩子也能作为正当性的象征,其他一切事情交给官僚体系去处理便是。

最终朱元璋依然坚定地执行“嫡长制”,把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扶上了帝国继承者的位子上。

虽然如此,但是朱元璋对年幼的孙子是否能拿捏得住那群开国武勋却充满忧虑,最后朱元璋为了孙子的统治,决定举起屠刀,大规模屠戮功臣,特别是蓝玉案重创朝中武将势力。包括冯胜、傅友德在内的众多与藩王关系密切的朝臣公侯相继遭到株连。

但是朱元璋这种残忍的举措虽然打击了武勋集团,为朱允炆掌控朝廷铺平了道路,却也促使武勋集团中出现众多不满与怨气,导致大部分武勋集团在靖难之役中出工不出力,为建文帝朱允炆的屡屡溃败埋下伏笔。

偏偏朱元璋对自己子孙却极好。

武勋集团不出力,文官集团才刚刚形成雏形,藩王权力过大,建文帝又不像他爷爷和父亲,经历过血雨腥风,战争磨砺,加上削藩的激进政策,最终导致朱棣靖难成功。

但是朱瞻基不一样,他自小就跟随爷爷远征草原,在战场上拼杀,在血火中磨砺,性格远比朱允炆稳重,意志也比朱允炆坚毅。

而且朱瞻基自小就历经磨难,权谋手段远比建文帝厉害。朱瞻基小时候一家人被建文帝盯着,长大后,好不容易解脱了,又被自己二叔盯着,朱瞻基经历过的明争暗斗远比建文帝多得多。

而汉王朱高煦却比永乐帝朱棣要逊色得多,连最基本的隐忍都做不到,天天嚷着要当唐太宗,要当皇帝,要知道就连雄才伟略的朱棣在造反之前也是装疯卖傻来欺骗建文帝的。

加上永乐帝朱棣也不希望自己的儿孙重复自己做的事,即使自己再不喜欢朱高炽,也是自己的儿子,最终必然导致朱棣重新青睐起传统的“嫡长制”,要不然又是动乱的开始。

所以从对比来看,皇孙朱瞻基比汉王朱高煦的胜率高上不少。

其实对于明仁宗朱高炽这个人,笔者也有一种特殊的看法,明仁宗朱高炽虽然自小体弱多病,还身胖脚瘸,但是也是一个坚毅果敢之人,守北京城,太子监国二十余年而不倒,朱棣远征安南、草原的后勤大总管,绝对不只是单单仁厚能解释得通的。说不定他身体已经开始出现异常,但是一直在硬撑着,直到永乐帝朱棣驾崩才松了一口气,就是松的这口气导致新伤旧伤集中爆发而导致突然病逝,也是有可能的。

也就是说朱棣不死,朱高炽说不定还能多撑两年,一死,人从几十年的紧绷状态中一放松,那就身体垮了,不行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朱高炽,体系,朱瞻基,朱元璋,朱棣晚,朱高煦,帝国,朱允炆,太子,集团,观点评论,朱高炽,建文帝,朱瞻基,朱高煦,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朱高炽,体系,朱瞻基,朱元璋,朱棣晚,朱高煦,帝国,朱允炆,太子,集团,观点评论,朱高炽,建文帝,朱瞻基,朱高煦,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朱高炽,体系,朱瞻基,朱元璋,朱棣晚,朱高煦,帝国,朱允炆,太子,集团,观点评论,朱高炽,建文帝,朱瞻基,朱高煦,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