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北宋政治文学及改革家王安石曾作词道:“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他借三国时期吴国往事来指代当下北宋时期,在军事上多以消极防御为主,苟全安稳不顾后果。
两宋前后共贯彻了三百多年的历史,在经济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能够在当时那个时期傲视天下,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但就是如此繁荣昌盛的王朝,却在最后留下如靖康之耻这样的痕迹,最终被自认为地“蛮夷”倾覆。
尤为重文轻武的社会发展重心,虽然确实给大宋王朝带来了兴盛,但却也令宋朝无论在哪个时期都一直在承受着外族的侵扰。
宋仁宗身为大宋第四位皇帝,为王朝带来了“仁宗盛治”,也被《宋史》大赞:“为人君,止于仁。”
在宋仁宗在位期间,宋王朝同样面临着来自外族的威胁,其中最主要的对手便是西夏,而就在双方数次对抗与试探之中,曾经出现了一场结局悲壮惨烈的战役,其胜负的关键却是一群鸽子。这场战役前因后果究竟如何?为什么一群鸽子会左右战局胜负?战役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呢?
西夏外忧
“唯有实力强盛者,才有能力去驾驭虎豹猛兽而不被反噬。”在盛极一时的唐朝,立于世界之巅的中华民族凭借着十足的底气去肆意散发着荣光,不仅造成了“万国来朝”的盛况,而且用宽阔无垠的胸怀去接纳着周边环绕的族群,将之吸纳为了自己的藩属。
在这些藩属之中,党项族便是其中之一,党项族酋长还曾因为有功而被分封为州刺史等。
源远流长的汉文化,拥有着深厚的底蕴以及海纳百川的包容,因此也成为了整个东亚地区文明散播和发展的源头。
党项族作为藩属,同样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与吸引,渐渐创立了党项族内部的文化,在宋朝初建时还依旧处于依附状态,助宋兵同北汉作战。
但到了太平兴国5年时,党项族内部发生了上层贵族间的权势斗争,对宋的态度也被分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阵营。
太平兴国7年,李继捧献五洲予宋朝,想要通过依附大宋之力来稳固自己在族群内的地位,但他的弟弟李继迁却选择带着自己阵营方的贵族和士兵们逃入夏州,开始了对宋朝的对抗,想要争取到党项族的独立。
由于宋朝建立以来一直在不断削弱藩镇的势力,这令得党项族拓跋李氏不满的情绪日益高涨,逐渐在自身的发展之中拥有了独立建国的资本和实力。
北宋天圣十年,也就是宋仁宗在位第十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开始带领着族群脱离宋朝的统治范围。他抛弃了被赐予的李姓,开始建制度和宫殿,并从文字上想要剔去汉字影响,建立了自己的文字体系,并规定国主自称兀卒。
随着西夏的独立,李元昊的野心也日渐膨胀,他开始将兵器朝向了自己族群曾经俯首称臣的中原大地。
黄河内患
一直以来在中华文明的记载上,被称作“母亲河”的黄河具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华民族的伊始便是在黄河流域孕育而生。
曾在西汉年间,汹涌澎湃的黄河数次决堤,水灾冲毁了百姓的家园和农田,引发了后续的饥荒和瘟疫,于是到了东汉时期,汉明帝将治理黄河视作国家治理问题里的重中之重。
经过了数十年的综合治理,千余里的黄河大堤建成,汴渠也得以整改,在那之后黄河泛滥之灾就变得再也没有从前那般频繁和严重了。
但自宋朝起,那些身居高位的大臣又开始对黄河改道之事有了不断的讨论与纷争。此时因为前朝长时间的在黄河上游伐木,导致黄河泛滥的灾祸逐渐又频繁了起来,因此黄河的治理措施又被提上了整个王朝统治的议程上。
大自然的力量犹如排山倒海,渺小的人类从来都无法真正战胜自然,只能够顺从自然的方向,来避免祸患以求发展。但宋王朝却明显对于黄河治理的难度太过于“轻视”,由此便给之后的灾祸和灭亡率先埋下了伏笔。
数次的黄河大改道,不仅没有解决掉黄河水泛滥成灾之事,反而因为违背了河道流向的规律,造成了之后黄河水泛滥程度更为加重。
天圣八年,黄河于澶州决口,随后宛若是一只所向披靡的军队,所到之处不仅无情夺去了百姓的身家性命,还造成了边防措施的溃败和毁坏,在那之后,黄河之患便再也没有彻底消停下来了。
率兵出征
就是在这样内忧外患的局面下,一直以仁义而被盛赞的宋仁宗也坐不住了。他开始调军至边防区域,下令封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使,韩琦、范仲淹为副使,率大军前去迎战气焰嚣张的西夏军。
面对西夏军的蠢蠢欲动,大宋究竟是强势地正面讨伐,还是采用稳扎稳打地态度先行防御呢?对于这两种方案而言,范仲淹与韩琦倒是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
范仲淹领命负责看管鄜延路,他身为防御派人士,部署了非常细致精巧的安排,想要将北宋边境防得滴水不漏,而另一个副使韩琦则激进许多,他数次向宋仁宗进谏要求北征。
俗话说:“最完美的防御便是进攻。”面对敌方的挑衅,一味防守自然不是长久之计,能够主动进攻是胜利的关键,但问题在于进攻的时机究竟如何选择。
因为韩琦的坚持,宋仁宗还是答应了北征的请求,但是北征的队伍却仅仅只有韩琦这一只孤军。
韩琦没有因为势单力薄而放弃,他得知了李元昊即将进攻渭州后,立即整顿队伍,汇集起了一只勇猛的精锐部队前去迎战。
在这一只队伍里,光是宋朝军队内部的高级官员便有几十个之多,悍将猛员更是多多,在韩琦看来这几乎是一只必胜的队伍。
悲壮惨烈
虽然队伍精良,但是韩琦也没有完全被冲昏头脑,他制定了一套制敌之方,命任福带着上万人以及三十多个猛将一路西行,绕过西夏军埋伏于身后,用以在开战后两面包夹或者阻挡白军溃退的路线。
但是当任福顺利溃败了一小只西夏军之后,他便将军令抛之脑后,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职责是牵制和侧击,开始飞速追击。
数日奔波后,任福带兵来到了一片名叫好水川的地方。眼看主攻地就在不远处,形势似乎是一片大好,那闪亮的荣誉军功就在咫尺之间,任福只等待了一个夜晚,在次日清晨便集结军队开始冲锋。
但就在行军路上,任福发现路中央有几个古怪的木盒子静静躺着,盒子都是紧闭着,不知里面装的什么东西。
满脑子想的都是建功立业的任福已经丢失了理智,他没有看出来这一幕的诡异与危险,直接命手下将盒子都一一打开。
盒子刚一打开,就见数百只鸽子扑棱着翅膀从盒子里飞了出来,那是西夏军早早备好的信号弹,只要看到鸽子飞起就代表着进攻!下一瞬间,上万的西夏军出现在了任福军队的外围,宋军成为了瓮中之鳖。
落入圈套的宋军如何能够与早有准备的西夏军抗衡呢?这一场战役几乎呈现了一边倒的态势,但是令敌军想不到的是,哪怕已经走到了这样必败的局面,宋兵们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抗争到底。“吾为大将,兵败,以死报国尔。”任福不肯撤离,身中数余箭依旧不倒,直到咽喉刺穿才倒地身亡。
除了任福之外,其余三十多名将领们以及上万的士兵都将鲜血抛洒在了这片土地上,战斗到了最后一刻,这般惨烈之景,连西夏军都感到了动容和畏惧。
在几乎全军覆没之后,宋仁宗同样痛心疾首,三天里甚至连饭都吃不下,盛怒之中将韩琦和范仲淹贬职,一时之间西北境内沉浸在了浓烈的悲哀和痛心的阴霾之中,久久不散。
小结: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宋朝在敌人的一步步强势威逼之下,历经靖康之耻,将国土一点点地丢失抛弃,这并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丧失了勇气或者信仰,而是时代以及当下形势的局限性。
在好水川一战之中,虽然宋兵落入了圈套,几乎全军覆没,造成了对大宋王朝沉重的打击,但战士们浴血奋战的精神却依旧值得肯定和赞扬,他们同样也是印刻在历史长河之中的英雄,闪烁着悲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