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不绝,照耀古今。在这个历史舞台上,数不清楚的英雄人物在这里搅动风云,他们不愧为一代豪杰英主,他们是历史的胜者;但是也有英雄豪杰没有抵挡住历史的脚步,成为别人的脚踏石。
历代的风云大战之中,总有人胜出成功为王;但也有人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无缘帝位,终究化作了一抹黄沙。当然了,历史的舞台上,也有着作乱的奸贼。在唐末的乱世形势之中,皇帝的权威被削弱,一些奸佞之徒便趁此兴风作浪,刘季述便是其中之一。
他很幸运,顺利地走向了胜利的彼岸。但是,我们在看历史的书页,却发现刘季述在政变后却不敢杀唐昭宗。这里面又有着怎样我们所不知道的内幕呢?
一、唐昭宗对于内宦的提防、打压,使得刘季述的势力大减
(1) 唐末乱世,藩镇和内宦成为皇帝的心腹大患
唐朝中期安史之乱以后,皇帝对于地方的控制便开始不断削弱。地方节度使和藩镇的势力在短时间内迅速强大起来,视皇帝如无物。针对这一情况,唐昭宗,便想讨伐藩镇,建立中央朝廷的权威。
是由于当时朝廷的黑暗以及地方势力实在过于强大,使得唐昭宗对于藩镇的一些举措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例如平定西川、征讨李克用。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搁置了。
同时,在宦官专权的情况之下,唐朝内患也变得非常严重。宦官掌握了禁军的兵权,这使得唐昭宗经常不得不受制于宦官,因此,唐昭宗想方设法想要铲除宦官。他通过一系列的准备和谋划解除了宦官的威胁,但是由于其中势力相对强大,不得不使得唐昭宗这一想法又再一次流产。
但是这一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宦官的势力得到了削弱,因此在刘季述上台的时候,手底下的宦官势力并不强大。他所倚仗的主要是宦官一直以来掌握的禁军士兵。
因此,在宦官与皇帝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以后,刘季述发动了宫廷政变,囚禁了唐昭宗。但是又因自己的的势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强化,这使得刘季述不敢轻易损害唐昭宗的性命。
(2)藩镇势力虎视眈眈,刘季述不得不保留唐昭宗这张王牌
唐朝中期安史之乱以后,皇帝对于地方的控制便开始不断削弱。地方节度使和藩镇的势力在短时间内迅速强大起来,视皇帝如无物。针对这一情况,唐昭宗,便想讨伐藩镇,建立中央朝廷的权威。是由于当时朝廷的黑暗以及地方势力实在过于强大,使得唐昭宗对于藩镇的一些举措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
例如平定西川、征讨李克用。但是由于藩镇从中作梗,最终唐昭宗不得不停止军事佣兵,就连最开始组建的军队,都被迫解散,唐昭宗不得不寄居人下。但是出于政权的正统性,这些地方的地方的藩镇势力并不想冒着一个造反的名头。
唐昭宗李晔剧照
因此,即便刘季述政变成功,囚禁了唐昭宗以后。但是这些藩镇节度使并没有出兵勤王、翦除佞臣。而刘季述处于在乱世之中安身保命的考虑,而是将唐昭宗囚禁起来。后来在其他朝臣的计划之中下,他们决定向当时势力较大朱温的求救。朱温为自己的政治发展考虑,便以勤王为名派兵攻打刘季述。
在这个时候,身处于下风的刘季述就需要唐昭宗这张王牌保命了。在这样一个情况之下,唐昭宗的皇帝身份便成为了刘季述最好的护身符。唐末乱世的格局,成为了影响刘季述不能杀唐昭宗的重要原因之一。
时也命也,刘季述因为这一乱世得以在政治舞台上一展身手。但是他又不得不屈从于局势的考量,不得不保留唐昭宗的性命。
二、 历史的经验,刘季述模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1)刘季述为转移矛盾,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唐朝末年这样的乱世之中,刘季述发动宫廷政变,囚禁唐昭宗目的在于,在乱世中谋求发展之期,因此针对于这样一个情况,刘季述选择了向前辈学习。那便是三国时期曹操挟汉献帝,以令天下诸侯的操作。刘季述在宫廷政变以后选择囚禁了唐昭宗,却没有杀他,正是有这一方面的考量。
不仅如此,刘季述本是宦官出身,在历朝历代里都是被人们所不齿的。同样的事情在刘季述的前辈身上也发生过,那就是唐昭宗谋划杀宦官李顺节这一历史事件。
唐昭宗此时即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皇帝权力,但是天下人依旧认为他是天下的统治者。这对于野心勃勃的刘季述来说,无疑是最好的一件工具。于是他便想起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便想借此操作、拥立唐昭宗的儿子继位。
同时,这样的做法又能够使那些藩镇势力将不会将矛头对准了刘季述。为自己培植爪牙、发展势力提供较长的缓冲期。经历过宫廷政变的刘季述,深刻明白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句话的真实。在发动政变成功以后,他便以天子之名为自己大量豢养私人武装。
但是由于历朝历代的传统,这使得他不得不借助皇帝的外衣来为自己行事提供庇护。这样将矛盾转嫁,同时自己又能渔翁得利的做法,不得不说是非常聪明的。刘季述虽说身为一个宦官,但有着相对于大局的政治考量。只是这些想法并没有被用在正途上,反而走上了邪门歪道。
(2)应对朝廷内部的矛盾的需要,使得刘季述暂时杀了唐昭宗
在刘季述发动宫廷政变的事情过程中,出了比较大力气的还有宰相崔胤。是在,政变成功之后,两人之间却发生了摩擦,不仅仅是针对于皇帝性命的保留与否,两人都有了不同的想法。与此同时,在刘季述培植势力期间,崔胤也在为自己不断积累了政治资本,他联系那些藩镇势力。
在朝廷里开始了和刘季述斗争的过程,俗话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但是,这样的情况,在这两个聪明人的身上是不可能发生的。相比较于崔胤来说,刘季述如果没有唐昭宗那张王牌,那他的发展优势也没有崔胤那般明显。
因此,为了应对斗争的需要,刘季述不得不暂时依靠唐昭宗的皇帝身份,不能轻易动他。
崔胤
三、李裕的影响之下,刘季述非紧急不敢杀了唐昭宗
刘季述发动宫廷政变,囚禁唐昭宗以后,他便把太子李裕推上了皇位,把唐昭宗便成了太上皇。作为一个有理想的宦官,他选择了自己认为比较有前途的主子太子裕,并且把他推上了皇位。但是他自己也明白,作为这次宫廷政变的主要黑手,他已经成为了皇帝所忌惮的对象。
一旦他杀害了唐昭宗的话,便是先把自己和新皇帝置于对立的情况。作为一个聪明人的他,无疑是不愿意见到的。不仅如此,一旦昭宗被杀,必会引来新皇帝李裕的疯狂反扑。并将自己置于谋反弑君的道德十字架之上。
因此,出于这两个方面的考量,刘季述选择只是把唐昭宗囚禁起来,并没有伤害他的性命。
并且在一些官员的谋划之下,朱温派兵攻打刘季述,时候的他疲于应对。作为一个相对聪明的人来说,他并不希望自己的大后方因为一时之气,导致了自己苦心经营的事业就此崩溃。同时,作为自己扶植起来的皇帝李裕,他也不希望闹得很僵,给自己埋下祸患。
但是这个在谋反方面有着较高天赋的刘季述;在军事用兵的安排调遣方面,确实一窍不通,因此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刘季述和王仲先便被朱温打败。
在这些多种情况的影响之下,刘季述不能杀了唐昭宗。不仅如此,如此还得希望他活得长一点点。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做法,但是却并非是高明的做法,最终也是身死魂消。
结语:
然而,历史的舞台上能够存活下来的,永远都是强者。唐昭宗在被朱温派兵救回以后,成为了朱温手里的傀儡。这个在战场上拼杀出来的人,与刘季述有着截然不同的思维。
公元904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之后,便将他杀害。之后朱温便大肆残杀朝臣,开始建立自己的政治地位。最终四年以后,朱温逼迫唐哀帝禅位,你的新的大梁政权,而历经近300年的大唐政权也宣告灭亡。
即便唐昭宗保得了一时的性命,但作为皇帝却是那般无力。雄心壮志的他却因时局形势所迫,不得不屈辱求生。
在这种种原因之下,却也成为了历史的必然。雪崩来临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历史的舞台上,这也是同样残酷的,败者只有退出。最终唐朝在自家内部腐朽和藩镇势力的夹击之下,走向了覆灭,在历史的见证之中,慢慢走向了尘封。
参考书籍:
《唐史》
《资治通鉴》
《中国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