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有云:“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这句话告诫人们不可狂妄自大,无论有多大的功劳都要保持谦虚。可是自古以来居功自傲,从而招致祸端的人却又不在少数,比如这位明帝国的皇子朱高煦。
朱高熙曾经在靖难之役中跟着父亲朱棣东征西战,战功赫赫。然而他却成了朱棣最惨的一个儿子,据说最后是被自己的侄子困在一口铜缸中,做成了“瓦罐焖鸡”,这又是为何呢?
靖难之役表现出众
朱元璋去世后,皇孙朱允炆继承了皇位。之后朱允炆听从大臣的建议开始削藩,相继用各种罪名处理掉了几位藩王后。而朱允炆的行为使燕王朱棣下定决心,不能就这样坐以待毙,于是次年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当时,朱棣把朱高炽留在北平,带着次子朱高煦出征,并且让他做了开路先锋。
朱高煦骁勇善战,作战十分勇猛,深得朱棣喜爱。据说有一次朱棣在东昌战败,大将军张玉被杀,情况十分危急,最后还是朱高煦带兵赶来,救出了朱棣。对此朱棣开始重视这个儿子,甚至在后来,朱棣还对他说过要努力,世子经常生病之类的话。
朱棣的喜爱让朱高煦逐渐产生代替太子的想法,而且长期同甘共苦的战斗生涯,也增加了朱棣和朱高煦的父子感情,这让朱高煦的野心越来越膨胀。
经过四年艰苦的靖难之役后,朱棣成功继位,是为明成祖。当时朱高煦非常狂妄,认为自己在靖难之役中救过父皇,而且多次以少胜多,所以经常
侍
功骄纵,做了很多过分的事。后来朝廷讨论立储之事的时候,朱高煦也拉拢了一些人替他说话,希望可以让自己取代太子的位置,可成祖皇帝一直没有点头同意。
后来朱棣把朱高煦封到云南做王爷,朱高煦知道后,很不高兴地说道:“我是犯了什么罪吗,父皇要把我打发到万里之外?”于是待在南京不肯动身前往封地,而且行事更加放纵,十分自负,总是仗着自己和成祖朱棣父子情深,经常挑拨皇帝和太子的关系,甚至造成了大才子谢晋被冤死的结局。
朱高熙起兵谋反
朱高煦虽然没有被册封为太子,但也不影响朱棣对他的却疼爱,所以这就造成了朱高煦越发过分的行为。直到后来朱高煦私自招募三千卫士,意图不轨的事败露之后。朱棣终于大怒,要将他贬为庶人,后来还是太子朱高炽出面替自己的弟弟求情,最终将他到了永安。
后来明成祖朱棣驾崩,太子朱高炽自然而然地继承了皇位。可是好景不长,朱高炽在位仅仅十个月便因病离世。这时的朱高煦又动了霸占皇位的心思。于是在皇太子朱瞻基前往北京的路上,朱高煦准备设伏杀掉朱瞻基,但由于事先没有准备好所以计划失败,由此可见朱高煦的野心之大,以及心思之歹毒。
刺杀失败后,朱瞻基成功地登上了皇位,是为明宣宗。虽然朱高熙曾经刺杀过他,但他对自己的这位皇叔依然十分尊敬,使得朱高熙又开始自以为是,他开始
新
皇帝提了很多要求。宣宗皇帝为了稳住这个野心勃勃的皇叔,所以就一一答应他,没想到却让朱高熙以为他软弱无能,便开始私自招募士兵,掠夺周边地方上的马匹,摆明了要挑战朝廷的权威。
或许在他心里,他只服气自己的父皇,所以他要效仿成祖朱棣,起兵夺取皇位。朱棣在世的时候他没机会,现在,自己的侄子坐上了皇位,这熟悉的一幕,不得不令他产生一些想法。
于是,一年之后,朱高煦终于决定起兵造反。可是世事难料,当时一位在家守孝的官员在当地听到了朱高煦要造反的消息,于是乔装打扮,火速赶到北京,向明宣宗奏明了情况。明宣马上召集大臣商量对策。
同时朱高煦也低估了当时朝廷的力量,当年建文帝朱允炆身边能能征善战的将领被朱元璋几乎全部处理掉了,可宣宗却不是,他不仅有能打仗的将军,而且自身实力也不弱,所以宣宗决定亲自出征。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场仗还没打起来朱高煦就投降了,当时宣宗大军围住了乐安城,并且让人往城里射进劝降书,以至于城中将士都想用朱高煦的人头换取荣华富贵,由此可见朱高煦治军是十分的失败。最后朱高煦怕被自己的士兵杀掉,连夜出城投降。
触犯龙颜,朱高熙被做成”瓦罐焖鸡”
至此,朱高煦再无造反之心,他跪在明宣宗面前痛哭流涕,承认自己的罪过。宣宗念在朱高煦也曾为成祖皇帝立下赫赫战功,所以留了他一条性命,废了他的王位,将他关了起来,借此让他收一下自己的性子。
可是,朱高煦怎么会安分呢?后来,宣宗皇帝去看望他的时候,朱高煦还是摆出那副蛮横的样子,甚至趁宣宗走路不注意时用脚挡了一下,导致宣宗摔了一跤。宣宗勃然大怒,让人找了一只几百斤重的铜缸把朱高煦扣在里面。可哪想因为朱高煦力气很大,他竟把缸举了起来。于是宣宗又让人在缸四周烧了很多柴火,最后朱高煦被活活烧死在铜缸里,就这样被做成了“瓦罐焖鸡”。
结语
细数朱高煦的一生,他曾经也是朱棣最喜爱的儿子,因为他的聪慧,作战又勇猛,而且屡建奇功。可是一味地恃宠而骄,居功自傲而不知收敛,带来的后果也十分地严重。
所以这也警示我们在生活中无论自己有多大成就,都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以史为鉴。就像开头说的那样: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