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宪宗有严重的口吃,说话有些结巴。平常上朝,他一般只说“是”这个字。成化十六年的时候,他又开始烂舌头,连是字都发不出音来了。
这时有大臣非常体贴皇帝,给他想了个办法。当时施纯任鸿胪寺卿,他见到皇帝发音如此艰难,便悄悄地将皇帝的贴身太监拉到一边,小声地告诉他:“是这个字不太方便,请公公告诉皇上,用‘照例’二字替代更为合适。”太监一听,这个不错,急忙上前附在明宪宗朱见深耳边告诉了他。朱见深当即在朝堂上就试了一下,果然很是流畅。他询问太监这是谁的主意。太监禀报说是鸿胪寺卿施纯。自此,朱见深就记住了这个名字。
施纯有意无意间就成了朱见深的恩人,他自此官运亨通。他先是被升任为礼部侍郎,掌鸿胪寺事。之后又被朱见深提拔为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这件事很快传到了外界。有好事者还为此作了两句打油诗:“两字得尚书,何用万言书。”
其实外界之人又怎能理解朱见深的苦楚。就因为他的这个病症,明朝历史都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所谓知子莫如父。朱见深的口吃问题应该是从小就有的。他的父亲明英宗朱祁镇非常了解儿子这个问题,他对于朱见深能否胜任皇位其实有些疑虑。天顺年间,他甚至曾经动过更换太子的想法。他将这件事与内阁大学士李贤商议。李贤从整个朝廷局势的角度考虑,极力劝阻了朱祁镇的这种危险想法。当年朱标去世,朱元璋冒着那么大的压力坚持推行皇长子继承制,为的就是明朝的长治久安。朱祁镇怎么也不能因为这点事就更换太子。李贤的做法受到了当时及后世的高度评价。这件事差点改变了明朝后来的政治走势。
朱见深虽然贵为皇帝,但他也是一个人。因为口吃问题,他内心中有些自卑。后来逐渐演变成一见生人心里就发慌,不自在。万贵妃原是从小就陪伴着他的宫女,她让朱见深感到熟悉且亲切。这点连朱见深的父母都比不上。万贵妃知道该如何让朱见深稳定下来,所以朱见深非常依赖万贵妃。平常见到生人,多是万贵妃陪伴着他,这样他才能够心安。这也是万贵妃为什么年龄大且长相又不好看,反而一直很受朱见深宠爱的原因之一。朱见深的这个问题也毫不隐瞒地告诉过母后周太后。因此在后宫中,无论万贵妃怎么胡闹,周太后多数情况下还是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万贵妃乱政就这样形成了。
汪直是成化年间权势熏天的大太监。他后来败落的原因是尚铭说他曾经向宫外之人透露朱见深在宫中的一些隐秘。朱见深最大的隐秘就是他口吃的问题。外界其实早就知晓,只是其中的一些细节外界之人不太清楚。汪直泄露的秘密很可能就是这个,要不朱见深也不会一怒之下将他撤掉。这是朱见深的逆鳞。汪直的落败同样是明朝历史上的大事。
朱见深平常上朝尽量表现得比较正常。除了说是之外,在宣读一些旨意时,他都朗朗上口,看不出口吃来。其实他在上朝之前,都是提前让人拟好圣旨,然后将其背诵下来。中间应该还会有很多次的演练。对待这件事上,朱见深还是很认真的。不过照本宣科容易,临时发挥就容易暴露问题,或者在大臣面前出丑。为此,他很少会在私下的场合单独召见大臣。
往常的皇帝经常单独召见大臣,尤其是内阁大学士。像朱元璋平常有事无事都会将宋濂等一些文臣召到宫中,组织个诗会、雅集之类的,或者商讨一些国家大事。朱棣设立内阁之后更是如此。内阁说白了就是皇帝的秘书处,是与皇帝接触最为频繁的机构。就连朱见深的父亲朱祁镇也是如此。史书上留下了很多他与内阁大学士李贤的私密对话。朱见深算是开创了皇帝“帘远高堂,君门万里”的先河。
从即位至成化七年,朱见深从来没有召见过大臣们,内阁大学士也是如此。这在他之前的明朝历史来说,算是史无前例。大臣们都非常担忧,所谓君臣相隔,不利于朝廷大政。为此文臣们想尽了办法。成化六年,一位来自福建的经筵讲官借着灾异上疏指责皇帝:皇上虽然天天听经筵讲官讲课,但是“势分尊严,上下相隔”,皇帝有疑问也不主动询问,讲官有想说的也不好陈述,希望陛下退朝之后,“择一二儒臣有学行者,引至便殿,从容赐座,有疑辄问”。不过朱见深显然不以为然。他不主动召见大臣,听课的时候也不发言。
直到成化七年十二月。当时发生了大型天变,彗星犯紫薇垣,横扫太微垣,又犯天枪星垣,持续时间达两个月之久,彗星之尾大且长,光芒正午可见。这么严重的天变,内阁大学士们终于找到了借口面见皇帝。这次朱见深同意了。于是彭时、商辂、万安得以入宫召对。
进见之前,太监一再叮嘱,第一次召见不要多说话,有什么问题以后再说。大臣们心中忐忑,朱见深同样如此。他非常担心他们说的事会超纲。彭时见了皇帝就说天变可畏。朱见深回答知道了,爱卿多尽心。彭时又说,昨天御史上疏,希望减少京官俸禄,希望照旧。朱见深表示同意。刚说完这两句,万安就顿首,口称万岁。彭时等不得已跟着一起出去了。第一次与大臣相见,就这样草草了事。
之后,朱见深仍然很少召见大臣。他这种理政方式被后世称为垂拱而治。朱见深无意间竟达到了多少皇帝都难得的境界。嘉靖、万历等皇帝的治政风格深受其影响。后来的多少年不上朝源头就来自于此处。
参考文献:《明史》、《万历野获编》、《成化皇帝大传》等。